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全國6000萬畝小麥收割,機械化率達97.8%,農機轟鳴「麥」向豐收

2024-05-31三農

前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套用,各行各業都在不斷迎來新的變革和突破,農業領域也不例外。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需求,智能農業、農業機械化等新模式、新技術的套用成為了當前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全新的變革和機遇。

在中國的小麥等夏季作物收割季節,人們或許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那就是繁忙的「三夏」時節,但如今卻似乎有些不一樣了,「只見農機不見人」,這樣的場景或許會讓人眼前一亮。原本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如今已經有了智能農機和農業科技的助力,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這無疑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鮮明註腳。

一、智能農機和智慧農業平台助力夏收

當下,智能農機和智慧農業平台的套用已經成為了農業生產的重要支撐,無論是播種、施肥,還是田間管理,甚至是收割等環節,都可以看到各種智能化的「黑科技」在發揮作用。比如,在小麥等作物的收割過程中,智能收割機可以透過激光雷達、網絡攝影機等器材,實作對作物的自動辨識和智能收割,不僅效率高,而且還能保證收割的質素。

除此之外,智慧農業平台也為農業生產管理提供了便利,透過對農田的即時監測和數據分析,可以為農民提供科學的農業生產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農時、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控等,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素。

二、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成效

可以說,當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智能農機、無人機、農業物聯網等技術的套用,為農業生產註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也為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農機作業監測終端、5G技術、北鬥系統等的套用,也為農機作業的精準施工、智能排程等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素。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些主產區,特別是小麥、玉米等作物的種植區域,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智能農機的普及率和利用率並不高,農業生產還是比較依賴人工,這也成為了制約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的一個瓶頸。

三、「十四五」期間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展望

面對當前的形勢和問題,中國農業農村部也已經有了明確的部署和規劃,未來的「十四五」時期,將會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向高質素發展邁進,其中包括推進作物的耕種、收獲等全程全面機械化,推動農機與農藝的相互融合,提高農機的智能化水平,構建起符合中國國情和農業特點的智慧農業生態系。

可以預見的是,在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套用下,未來的農業生產將會更加數碼化、智能化和自動化,從播種、管理到收獲,整個生產過程都將由智能農機和機器人來完成,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素,還能夠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空間。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未來的培訓和技術普及工作也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讓廣大農民真正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操作技能,他們才能更好地運用智能農機,保證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和安全性。

在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也需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避免過度的機械化作業對土壤、水資源等方面造成負面影響,可以透過農機農藝的結合,推廣生態友好型的農業機械裝備,實作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農業生產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此外,國際合作也對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各國可以在農業科技、機械裝備研發等方面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全球農業面臨的挑戰,推動農業機械化的國際化發展,實作技術和經驗的共享。

結語

綜合來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它不僅可以帶動農業現代化的全面推進,還能夠為鄉村振興註入新的活力和動力。要實作農業機械化的可持續發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參與。

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推動農機裝備的更新換代,提高智能農機的研發水平糊市場競爭力;企業需要加強技術創新,滿足農業生產的多樣化需求,同時也要有社會責任感,為農民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農民則需要保持對新事物的開放態度,主動適應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與政府和企業密切合作,共同探索適合原生的農業生產模式,實作農業機械化和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才能夠邁出堅實的步伐,為實作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看到更多的「只見農機不見人」的美好畫面,也能夠品嘗到由智能農機和科技助力生產的綠色農產品,讓科技的力量為我們的農業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多的驚喜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