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爺爺的葬禮取消一項不必要的開支,省下5000塊錢,祖輩鄉俗成歷史

2024-01-18三農

(本人所有文章頭條原創正選,未在其他平台發表,發現抄襲搬運或洗稿到其他平台者,追究到底,絕不姑息)

朗讀程式:張海陽/文字整理:鋒語兼誠

爺爺是今年的1月9號去世的,享年83歲,他去世的那天,天氣寒冷,北風呼嘯。

我們這裏是一個山村,全村有一百多戶人家,十幾二十年前,每到了冬天,雖然天氣寒冷,可只要有太陽,大街上隨處可見,三一群五一夥的人聚在一起聊天。

小孩子的臉蛋凍的通紅,穿著開襠褲,露出屁股,他們一點不覺得冷,四處奔跑打鬧。

大人嗑著自家炒的瓜子,聚在墻根底下,說著張家長李家短。

雖然村莊裏的人口不多,可到了年底,外出打工的人都回來了,小小的村莊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景象。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樣的景象難得一見了。

年輕人向往美好的生活,有的考上了大學,在城賴恩家落戶了,沒有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的人,也不甘心一輩子待在農村,去大城市打工,拼搏幾年後,不管有沒有條件,也都在城裏買了樓房,不願意回到村莊來了。

村莊裏剩下的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

那些在外面發展的年輕人,有了重大事情還是要回來的,比如結婚要在村裏辦喜事。

有些老人和兒女生活在城裏,去世後也要回村辦葬禮。

十幾二十年前,乃至更久,村裏有了紅白喜事,來幫忙的人是很多的,不管那戶人家平時的人情怎麽樣,只要有了事情,很少有人看笑話。

即使因為蓋房子、土地邊界這些農村人很重視的事情產生過矛盾,可有了紅白喜事,一般人都能做到忘記前嫌。

鄉裏鄉親的,低頭不見擡頭見,有句話叫「夫妻沒有隔夜仇」,在我們村子裏,可以這樣說,父老鄉親之間,不管多大的矛盾,過了一兩個月也就忘的幹幹凈凈了。

民風淳樸是外人對我們村最貼切的形容。

有了紅白喜事,就要有人主事,在我們這裏把主事的人叫做支賓。

支賓的人是由村子列特高望重的老人擔任。

支賓要管的事情很多,也要熟悉婚喪嫁娶的禮法和禁忌。

除了有一個負責全部事務的大支賓,還有負責具體事務的小支賓,大支賓統領全域,小支賓各管一攤。

有的小支賓負責采辦各種物品,當然了,不是小支賓親自去買,婚喪嫁娶需要的種類多,小支賓會把任務分配下去,讓前來幫忙的人去買。

比如讓張三買煙酒,讓李四買熟食蔬菜。

有的小支賓負責管賬房,有的小支賓負責招待賓朋。

一般情況下,一場婚喪嫁娶下來,要有三四個小支賓配合大支賓,才能讓事情圓滿結束。

我爺爺有文化,當過村支書。他十幾歲的時候,哪家有了紅白喜事,爺爺就去幫忙,幹些雜活。

他結婚後,一天,村子裏的李大爺找到了爺爺。

李大爺德高望重,只要村子裏有了紅白喜事,李大爺都是大支賓。

李大爺對爺爺說:我也老了,擔心去世後,村子裏沒人能擔得起大支賓的這個責任,紅白喜事,婚喪嫁娶年年有,沒有大支賓怎麽行?我想從當過小支賓的人裏選一個接班人,可沒有合適的人選,你肚子裏有墨水,說話辦事也穩妥,我看你合適,跟著我學,我去世後,你就是村子裏的大支賓。

從此,村子裏再有了紅白喜事,爺爺就跟在李大爺身邊,學習當大支賓。

四年後,李大爺去世了,爺爺就成了大支賓。

不管是哪家有了紅白喜事,也不管那戶人家姓張姓李,只要家裏有事情了,男主人都會拎著兩瓶酒來找爺爺,請他過去當大支賓。

那時,農村人家以種地為主,想出去工作也沒有門路。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發展建設需要大量的工人,農民也有機會找到工作了。

有力氣的去工地打工,有門路的去工廠上班,有頭腦的去縣城去市裏做買賣。

爺爺跟著進城務工的大軍,去了建築工地,當了農民工。

中青年都出去工作了,村子裏剩下的都是老人,哪家再有了紅白喜事,不但來幫忙的人少了,也沒有人願意當支賓了。

在我們那裏,一般的結婚和葬禮需要三天,這三天東家管飯,不給報酬,都是白幫忙的。

以前大家沒有工作,那時的生活條件比較差,平常日子裏沒有好吃的,趕上哪家有了婚喪嫁娶,來幫忙的人很多,閑著也是閑著,不如過來幫個忙,走了人情也能吃幾頓好飯。

可自從農民也可以找到工作,再有哪家有了紅白喜事,沒人願意來幫忙了。

有的在工廠上班,請假不好請,有的在工地打工,請假沒有薪金,那些做買賣的,有成本有房租,更不願意損失收入。

有一年,村子裏的一個老人去世了,因為沒有幾個人幫忙,年齡大的老人擡不動棺材,老人的兒子沒辦法,去縣城的工地,找到了村子裏的幾個年輕人,答應給他們工錢,那幾個年輕人這才回到了村裏,把老人的棺材擡到了墓地。

從此後,養成了不好的風氣,哪家有了紅白喜事,要花錢雇人來幫忙。一般幫忙的人,不是支賓,剛開始是十塊二十塊一天,後來年年上漲。

給支賓的還要更多。

要想把一場大事辦下來,沒有十幾個幫忙的人不行,光是這項費用,就要花費成百上千,成了村裏人的一項負擔。

李大爺去世後,爺爺開始當支賓,那時還不需要花錢雇人幫忙,但也有幾條不成文的規定。

1:每天給每個幫忙的人一盒煙。

那時幫忙的人多,少的二三十人,多的五六十人,光是煙錢,就是不小的開支。

2:事情辦完後,比如葬禮,葬禮結束的那天,晚上要請所有幫忙的人吃一頓,美其名曰答謝宴,意思是感謝大家的捧場和幫助。

結婚也是如此。

3:對大支賓和其他小支賓,要格外對待,事情辦完後,東家要拿著煙酒親自登門感謝,感謝為了東家操心費力。

李大爺去世後,爺爺開始當大支賓,一切鄉俗延續了下來,後來因為離開村莊的人多了,還又加上了一條,花錢雇人來幫忙。

爺爺也想過,這樣的鄉俗不好,一切都要錢說話,沒錢什麽事也辦不成,爺爺考慮過把不好的鄉俗廢除,他嘗試過,以失敗告終。

那是村裏的老馬家娶兒媳婦,老馬找到了爺爺,爺爺去當大支賓,他在村子裏的大喇叭裏廣播了,幫忙是人情,想來幫忙的人不要看重錢,東家不給錢就不來幫忙了,這樣的風俗要改一改。

來老馬家幫忙的人沒有幾個,來的這幾個都是和老馬的關系非常好的。

人手少,忙不過來,老馬沒辦法,我爺爺也無計可施,老馬最後還是花錢才雇來了幫忙的人。

為這件事爺爺一直頭疼,苦於沒有解決問題的良策。

幾年過後,也是大家都知道了,這樣的鄉俗實際上沒有意義。

今天你家有事了我去幫忙,你給我一百塊錢工錢,明天我家有事了你來幫忙,我也給你一百塊錢工錢,不過是把你給我的錢還給了你而已。

這樣折騰沒有意義,誰也沒有因此增加了收入。

爺爺也想到了這一點,他已經是村支書了,一年過年,初三那天,男女老少都在家,晚上有大秧歌。

那時文化活動少,看大秧歌的人很多,幾乎所有人都來了。

秧歌開扭前,爺爺說了一番話。

爺爺說:花錢雇人幫忙,不但顯得沒有人情,今天你給我,明天我給你,翻來覆去的就是窮折騰,越折騰越窮。誰家都有紅白喜事,有工作有買賣不是不幫忙的理由,別人家有事你不幫忙,你家有事沒有一個人去,你怎麽想,事情怎麽辦?

最後爺爺說:從今往後,廢除花錢雇人幫忙,有工作有買賣的,村裏哪家有事了,能請假的請假,實在請不下假的另當別論,有買賣的別因為錢六親不認,能放一放就放一放。如果不是及其特殊的原因,你不來幫忙,你家有事了,沒有人去幫忙你別委屈,別說村裏人看你笑話。

從此以後,花錢雇人幫忙,不花錢就沒人來的現象才沒有了。但每天給幫忙的人一盒煙,事情結束後,晚上要有答謝宴的鄉俗保留了下來。

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大部份都是在外面有工作,可大家都知道,婚喪嫁娶這些事,誰家都有。

結婚還好說,可以在市裏舉辦婚禮,不用回鄉下來,可一個人去世後,還是要埋到老家來的,葬禮還是要在老家舉辦。

人情要走動,不走動沒有人情。

因此上,不管村子裏哪家有事了,在外面打拼的人,只要知道了訊息,能回來幫忙的都會盡力回來。

雖然我們的村莊不大,但辦事情幫忙的人卻不少,趕上人多的時候,能有三四十人,甚至五六十人。

平日裏大家各忙各的,難得一聚,借著幫忙的機會見一面,敘敘舊,有些人甚至希望村子裏有事,好回來幫忙,見見老家人。

我爺爺去世的訊息,很快一傳十十傳百,在外面打拼的鄉親們都知道了。

我爺爺當了幾十年的大支賓,每家每戶他都幫忙過,有的人家甚至幫忙過三四次。

能回來的人都回來了,足足有七十多人。

大支賓是村長,在他的指揮和合理調配下,七十多個幫忙的人,各司其職,我爺爺的葬禮順利結束。

我們想按照鄉俗,晚上宴請幫忙的人,感謝他們的幫助。

我父母算好了,七十多個幫忙的人,加上本家家族的人,還有幾個沒走的親戚,一共有96個人。按照7個人一桌,要準備大概14桌,一桌按照300塊錢的標準,要4200塊錢,加上煙酒,差不多5000塊錢。

父親找到村長,給了村長5000塊錢,讓他按照14桌準備。

村長說:其實我早有一個打算,取消答謝宴,一頓答謝宴,沒有幾千塊錢下不來,都是鄉裏鄉親的,掙錢都不容易,現在的日子都好過了,沒人在乎一頓吃喝,以前你父親在世,他是大支賓,我是二支賓,他是我的長輩,不好意思否定你父親的決定,現在他老人家走了,我是大支賓了,從你家開始,以後不管誰家辦事,不管婚喪嫁娶,一律取消答謝宴,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村長的決定,為我家省下了5000塊錢,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和好評。

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大家都說,答謝宴早應該取消,事情辦完結束了,還要再花幾千塊錢實在沒必要,多此一舉。

祖輩傳承下來的答謝宴,隨著爺爺葬禮的結束,徹底成為了歷史,是我們這個村莊的一件好事。

有些鄉俗是好的,應當繼承,不好的鄉俗廢除掉,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