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最怕正月初六天氣淋」,今日正月初六,下雨啥說法?看農諺咋說

2024-02-15三農

2月15號風雨預言

正月初六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很多相關的說法和傳統。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最怕正月初六天氣淋」。這句話提醒人們,在農歷正月初六這一天,如果遇到大風大雨的天氣,往往預示著未來一個時期的天氣狀況,尤其是三月份的天氣狀況。

那麽,為什麽正月初六的天氣狀況能夠預示未來一段時期的天氣變化呢?傳統農業社會的人們通常依據怎樣的原理和規律來推測未來的天氣?今年馬年的正月初六,中國各地又出現了怎樣千姿百態的天氣景象?傳統裏所蘊含的智慧,對於我們分析和應對當今和未來的氣候變遷,是否還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和參考價值呢?

一、春節氣候變遷的敏感期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有句話說的好,「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日」。這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古人透過長期生產生活實踐,悉心體察季節更替規律和氣候變遷的智慧。他們深知,在一個年度周期裏,季節的轉變往往並不是漸進平穩的,而是透過一些較為敏感的節氣和節骨眼完成的。這些敏感期往往只有十天半月左右,但是卻揭示了一個季節的整體氣候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以春節為中心的農歷正月。這一個月的溫度和降雨的變化,往往預示了隨後一個季度乃至整個年度的氣候走勢。

正月的第一個重要節氣是立春,這一天陽光直射點向北移動到南回歸線上,標誌著冬去春來。不過立春後,氣溫並不會立即回升,反而還會出現一段低溫天氣的反復。這就是所謂的「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龍出沒」。三月之前,冷暖交替,龍升龍伏,不能掉以輕心。

在立春到春分這段時間,最重要的民間節日就是春節。這一段時間的天氣變化,往往決定了整個春季甚至一年的氣候走向。

比如有句諺語說,「新春踏青不下雨,一年萬事皆順遂」。這說明了在春節這段時間,如果天氣幹燥少雨,那麽這一年各種事情就比較順利。反之,如果春節這段時間多雨潮濕,往往預示著這一年許多事情不如意。

為什麽春節這短短幾天的天氣,能夠對未來一年乃至一個季節的氣候走向產生如此重要的預示作用呢?這其中當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不可否認,這種傳統氣候智慧中所蘊含的長期氣候變遷觀察的科學性因素。

我們可以從現代氣候學的角度來分析解釋這種關系。在冬季到春季這個轉折期,北半球中高緯度的氣團活動異常活躍。極地冷空氣與低緯度溫暖濕潤空氣的互動作用導致大氣環流異常復雜多變。一個季節乃至一年的氣候狀況,往往就是在這個時段形成的。

如果北極寒流持續南下,溫帶低壓活動異常頻繁而強烈,那麽從初春到初夏,和其他季節相比,極端天氣的出現機率會大大增加。近些年來中國各地頻繁出現的龍卷風,以及春季高溫熱浪,就是典型的例子。

反之,如果正在蓄勢待發的北極寒流被抑制在極地區域,那麽當年夏季的梅雨和台風影響也會相對較弱。秋季和冬季的寒潮出現頻次,以及天氣過程的強度,也會有所削弱。

簡而言之,大氣環流就像一個發條,在冬春交接時就開始上緊和應力蓄積。這個發條在隨後一個季度乃至一年中釋放的力度,直接影響著未來一段時期極端天氣事件的多少。而發條的這一次上緊過程,時間就在立春到春分之間,最中心的節氣就是春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人透過他們的智慧,抓住了氣候變遷和天氣預報中的關鍵環節,這就是立春到春分之間這短短40多天的「大氣發條上緊」的過程。這段時間天氣的小變化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未來整個春夏秋冬的天氣趨勢和氣候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