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00後talker手記|理論宣講就像「見手青」

2024-07-22三農

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鄭德鎮

「波光瀲灩三千頃,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近日,浙江省「8090」和「00後」新時代理論宣講團受邀抵達雲南,開展一系列宣講交流、理論走親活動,把浙江故事講到雲嶺大地。

講無定法,就地取材

「如果用一種雲南美食來形容宣講,你會選哪種?」在雲南省宣講員培訓班的現場,浙江的青年宣講員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引入交流話題,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註意力。

來自磐安的90後宣講員張博文覺得理論宣講就像傣族的「撒撇」,「初食有點微苦,再食回味悠甜,有豐富的營養成分,還能清燥解毒、健脾開胃。」

在余杭良渚的90後宣講員胡俊超看來,宣講則像剛到昆明時吃的包漿豆腐,外面看著普通,內裏才是美味,「宣講不能浮於表面,要善於挖掘,既講事實講故事,更要講背後深含的道理。」

浙江省00後talker宣講團成員鄭德鎮把宣講比作見手青,「見手青要經過正確的處理和充分的烹飪才能安全食用並行揮營養價值。宣講理論也要經過深入地學習和理解才能保證宣講內容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如果宣講員對理論沒有足夠的理解就進行宣講,就像未經煮熟的見手青被食用,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還可能誤導聽眾,造成負面影響。」

雲南省石屏縣委黨校的劉一麟感慨道「沒想到浙江的小夥伴對雲南美食這麽熟悉,並且用來形容宣講,特別生動,一下子把我們的距離拉近了。」用雲南美食比喻宣講給了劉一麟不少啟發,「宣講不是一成不變、千篇一律的,可以根據現場情況,結合地域特點進行靈活調整,如此才能‘聲’入人心,引發共鳴。」

圓桌交流結束後,四位「浙字號」青年宣講員分別圍繞文化自信、創新創業、基層治理等主題作了「開放麥」宣講展示。雲南彌勒市委組織部幹部張帆說:「沒有正裝、沒有ppt,每位宣講員都松弛感十足,每個宣講作品都符合宣講員自身的人設,每個故事都源自於最真實的感受,這樣的宣講用情,用心。」

在80後宣講員梁龍看來:「沒有哪一篇宣講稿能夠適用於所有場合,正所謂‘到什麽山唱什麽歌’,每一次宣講都要去結合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受眾來回應當地的實際需求,理論宣講也因此而更鮮活、更親和。」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學思想

走親期間,「浙字號」青年宣講員循著總書記的足跡走進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進行調研。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抗戰烽火中的中流砥柱。建校8年,聯大校園走出了2位諾獎得主、8位元「兩彈一星」元勛、172位院士。在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裏,聯大的師生們用生命和熱血書寫了一段教育奇跡。

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西南聯大博物館時指出:「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要「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誌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從聯大校門,到「一二一」慘案烈士紀念碑,再到聯大博物館。宣講員們邊走邊學,現場聆聽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故事,對教育何以強國有了新的理解。

「聯大師生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仍能潛心治學,把個體命運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做出那麽多大貢獻,真是無愧於‘剛毅堅卓’的校訓。」還在讀大二的「00後talker」鄭德鎮表示:「國家高度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我們能在這麽好的環境下生活、學習,更應該好好把握人生,把個人的事業融入到實作‘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局中去。」

「在近日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教育改革可謂是重中之重。教育、人才、科技就是我們推進改革最重要的三個支點。」來到總書記曾經調研指導過的地方,梁龍深有感觸:「沈浸在總書記走過的場景中,更加能夠體會思想背後的力量。」在梁龍看來,無調研不宣講,調研中的所見所聞都可以成為宣講最鮮活的素材。

宣講牽線,理論搭橋

在滇期間,浙江省「8090」和「00後」新時代理論宣講走親團分成兩組走進雲南基層,蹲點在鄉村、企業,與當地的幹部群眾開展深入交流。

第一組走進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王家莊村,活動一開始,當地村書記便迫不及待地向走親團「取經」有關浙江「千萬工程」的好經驗與好做法。

來自「浙江之心」磐安縣的「90後」宣講員張博文以家鄉烏石村的致富經歷為例,講述了在「千萬工程」引領下,浙江鄉村「點綠成金」的發展故事,也講述了紮根浙江鄉村的年輕人在開啟「千萬工程」下半篇文章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如總書記所說,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張博文表示:「良好的自然環境是雲南的一大優勢,要變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關鍵在於把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創造性地平衡好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

「前兩年我們家做生意虧本,7家店鋪關了6家,我都嚇壞了,結果我媽跟我說,溫州的生意人,哪個沒碰到過挫折?無非是白手起家,從頭再來。」來自溫州的「00後」talker鄭德鎮以自家的創業故事為例,生動詮釋了溫州民營企業家「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雲嶺大地上從來不缺堅韌不拔的精神,無論是抗戰時期的滇緬公路,還是楊善洲、高德榮一樣的時代楷模,人的精神永遠是最寶貴的財富。」鄭德鎮說。

「聽完兩個娃娃的宣講,我感到非常震撼。」王家莊村書記王汝學在聆聽分享後深受啟發,年過六旬的他鄭重地握住了兩位青年宣講員的手,表示想要多去浙江走走看看,把共同富裕示範區的好經驗好做法帶回家鄉。

「原來‘千萬工程’還可以這麽講。」祥雲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趙健雲感嘆道:「用小故事講出大道理,不刻板,也不教條,這樣老百姓才真正聽得進去。」

另一邊,一場關於火與文化的討論正在激烈地進行中。

「我們能不能以火為名組織一場世界自然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的雙聯動?」另一組走親團走進了擁有世界自然遺產的昆明市石林縣,此時正值石林火把節籌備之際,當地的火把節至今已傳承了兩千多年,是彜族群眾一年當中最大的節日。

「能不能把石林的火把節帶到良渚去辦?讓民俗文化和傳統文化在兩個世界遺產之間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石林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番在聽完胡俊超的示範宣講【在良渚看見文明中國】後,動起了文化聯動,異地辦節的心思。

浙江省新時代青年理論宣講誌願者聯盟秘書長忻皓對此想法表示期待。「良渚是文明薪火的起源,宣講走親可以搭建橋梁,讓兩地以火為媒、雙向奔赴,創造出更多的文旅消費熱點。」

雲南省委講師團有關負責同誌對此次走親也深有觸動:「浙滇首次走親,就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希望這樣的走親活動可以常態化開展,讓更多的年輕人在跨地域的交流互動中受益。」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