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是一種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蟲治蟲、以鳥治蟲和以菌治蟲三大類,能夠有效減少農藥使用帶來的藥物殘留、土壤破壞和蟲類耐藥性等問題,晉代【南方草木狀】就記載了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化學農藥是防治病蟲害的主要手段,而如今, 「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方式正成為守衛林田安全、守護百姓綠色糧倉的有力盾牌。
害蟲天敵上崗,赤眼蜂如何工作?
北京市密雲區自1977年開始赤眼蜂繁育工作, 47年不打農藥的秘密,就藏在這小小的身軀中。 赤眼蜂,以其他昆蟲為食,因生有一對赤紅色的大復眼而得名。實際操作中,常透過人工培育的方式達到有效控制害蟲數量的目的。
技術人員將裝有被赤眼蜂寄生的寄主卵的帶孔紙袋掛放在果樹上,每袋內約100枚寄主卵可以羽化出1萬多頭赤眼蜂,並對1畝地的果樹起到防護作用。這些寄主卵預先經過溫、濕度的調控,基本懸掛當天就會羽化並釋放出赤眼蜂成蟲。這些身長0.5毫米至1毫米的赤眼蜂成蟲, 能夠將自己的卵產於害蟲卵內,吸收害蟲卵的營養並導致原寄主死亡,從而將農林害蟲快準狠地消滅在萌芽階段。
「小」生物保護「大」林田
隨著赤眼蜂「保田護林」功能的發掘推廣,截至目前,北京市共釋放14.54億頭赤眼蜂,推廣面積14.54萬畝次。同時引進無人機「雙球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害蟲,實作精準定位投放, 放蜂區鉆蛀性害蟲防治效果達到85%,先後向歐美、東南亞、非洲等超50個國家和地區推廣赤眼蜂研究經驗。
天敵昆蟲種類研發也由 單一的赤眼蜂擴充套件到10余種寄生性、捕食性天敵昆蟲 ,建成現代化農林害蟲生物防治體系,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
(總台記者 邵薇 楊凱)
©2024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特許,請勿轉載使用。
責任編輯:遲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