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米袋子」拎穩 「田壩子」裝滿|畢節市多措並舉確保糧食安全

2024-03-14三農

初春時節,黔西北大地,春意正濃。

儲備農資、翻犁土地、田間管護……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勤勞樸實的農民抓搶農時,積極投身到農事活動中,為今年的豐產豐收孕育希望。

糧食豐,「三農」穩,天下安。作為山區傳統農業大市,近年來,畢節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認真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並重,持續最佳化調整種植結構,推廣良種良法良機良地套用,大力實施糧油單產提升行動,不斷打牢糧食安全基礎,糧食產量穩中有增、糧食產能穩步提升。

黔西市錦星鎮農戶駕駛農機耕地

過去一年,畢節完成糧食種植面積1140.05萬畝、產量256.8萬噸,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均排全省第一,糧食單產提升2.4個百分點。大方縣、織金縣、赫章縣、威寧縣等多個糧食生產示範點測產水平突破全省競賽活動指標,讓「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

良田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土地孕育五谷,田野滋生萬物。

如果說一般農田是「吃飯田」「保命田」的話,高標準農田就是耕地中的精華,有利於提升耕地質素和糧食產量。

黔西市雨朵鎮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地勢平整,是黔西市優質大米生產基地之一。走進該鎮土城村,一片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出現在眼前,村民張廷文來到田邊,察看油菜長勢的同時,謀劃著今年的「種糧大計」,「農田透過改造以後,我們種起來,省心多了,我家就種了十余畝。」

據了解,2020年,雨朵鎮將全鎮零星分散、高低不平的小田改造成了2000余畝的「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讓昔日零碎地重新「活起來」。

「農田建好了,我們也要保護好。」張廷文說,得益於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農田排水暢通,灌水有保障,也不怕受旱了。

相較於一般農田,高標準農田具有耕地質素高、產出能力高、抗災能力高、資源利用效率高等優勢和特點。

為建設好高標準農田,畢節市農業農村局編制了【畢節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發展、耕地質素保護提升、土地集約化經營、重點建設區域相結合,科學規劃工程布局和建設內容。

同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設計評審上,探索縣直部門、鄉鎮、村、業主單位、設計單位、農民代表「六方會審」機制,讓縣級各有關部門和鄉鎮有效履職,讓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深度參與,讓各方面的意見充分溝通,在規劃設計、施工、監理中充分發揮好村集體和農民主體作用,真正做到建成一畝、見效一畝,確保將高標準農田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良田有保障,糧食才滿倉。2023年,畢節新(改)建高標準農田23.53萬畝,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一塊塊高標準農田正為畢節現代化農業生產保駕護航,築牢全市糧食穩產增產的根基。

良法提高土地增收能力

去年9月,經過測產結果顯示,納雍縣曙光鎮法杓村麻窩組村民何群的100畝制種玉米畝產幹籽粒達578.68公斤,豐收的喜悅讓他今年決定擴大種植面積。

「去年凈利潤賺了10多萬,今年要多種點,準備種個千把畝。」談及今年的種植計劃,何群信心滿滿。信心的來源是農技人員的良法加持。

據了解, 在去年的種植過程中,畢節市種子管理站站長胡建風聯合團隊成員結合實際,透過良種良法配套,嚴把基地選擇、種植技術及制種質素三關,提高制種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我們選擇了惠農青2號作為制種品種,從隔離條件、海拔高度、土壤肥力條件、積溫多少、光照是否充足等方面嚴把基地選擇關;從錯期播種確保父母本花期相遇,改父母本行比1:4為1:6增加制種產量、加強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嚴把種植技術關;從苗期、抽雄吐絲期、收獲期三次去雜去劣,摸包帶葉去雄,及時去除母本歇腳苗,人工輔助授粉等方面嚴把制種質素關。」胡建風說,能用自己的力量為村民帶去豐收,倍感驕傲。

良法種田,帶動糧食提產量。圍繞水稻、玉米、大豆等大宗農作物種植,畢節市積極響應省委組織部、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組織開展的農技人員創新創業行動,激勵農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糧油生產的基礎性示範服務和「揭榜掛帥」行動,點燃農技人員服務基層、服務產業、服務農戶的幹事創業熱情,為全市糧食豐收提供了堅強技術保障。

從耕種管收各環節挖掘增產潛力,農技人員們將水稻「兩增一調」、玉米「一增五改」、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稻+魚」綜合種養等高產高效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生產一線,為糧食豐收提供了堅強技術保障,實作「一田多收」「一業多效」。

據統計,2023年,畢節市參加激勵農技人員創新創業行動基礎性示範服務的共有2662人,完成「揭榜掛帥」行動354個。開展新品種試驗示範105個,開展新技術試驗示範134個。

良機為穩糧增收添動力

如果說創新「良法」是在為土地做「加法」,那機械化的普及則在為人工勞作做「減法」。

每年秋收時節,在畢節市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一台台大型、小型、智慧型農機取代傳統人工手割肩扛,在山地田園裏盡情揮舞,按下秋收「快進鍵」,書寫農業現代化新篇章。

在大方縣馬場鎮雙群村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示範點,畢節市農業機械研究所副所長肖潔帶領團隊成員推廣適宜貴州丘陵山區輕簡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播種機、收獲機具等,提高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生產效率,整合耕、種、管、收等全程機械化技術,讓示範點實作綜合機械化率達90%以上。

「在機耕的時候,我們采取動力拖拉機帶旋耕機進行土地翻犁作業,機播時采取動力拖拉機和復合播種機播種,病蟲害防治的時候采取無人機飛防作業,機收時使用聯合收割機、大豆脫粒機等進行收割。」 肖潔表示,因為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示範點畝播種密度玉米在3500-4000株,大豆密度在8000-10000株,達到良種、良法、良機等節本增效和單產提升。

聚焦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推廣套用,畢節重點在威寧縣開展馬鈴薯種植機械化裝備田間試驗與技術整合熟化基地示範、在金沙縣開展水稻缽苗育苗移栽裝備田間試驗與技術整合示範、在大方縣開展大豆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試驗示範、在黔西市開展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機械化裝備田間試驗與技術整合示範等,帶動農機化水平全程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畢節市累計推廣19.43萬台(套)農機裝備用於農機作業,大力培育9個農機應急服務體系建設,涉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推廣5個縣、4個油菜示範點、8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示範點農機技術培訓實作全覆蓋。

春耕曲已唱響,新使命已到來。畢節將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努力成就「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豐收圖景,守住「米袋子」「菜籃子」,守護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編輯 王星

二審 謝朝政

三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