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新春走基層|廣西非遺「守藝人」趕制手工藝品迎新春

2024-02-01三農

高溫鑄熔,反復捶打……李貴榮熟練地使用錘子、鉗子、模具等工具,透過復雜的工序將黃金白銀打造成精美的戒指、鐲子等金銀飾品。

在廣西南寧市的「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金獅巷口熱鬧非凡。循著叮叮當當的打磨聲望去,只見多個金銀鋪檔口前滿是顧客。他們或沈浸於挑選飾品,或耐心等待訂制的飾品。

金獅巷裏,技藝與口碑俱佳的打金鋪不少。這裏的傳統打金技藝代代相傳,成功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48歲的李貴榮就是非遺傳承人。連日來,他的檔口生意紅火。不僅許多「回頭客」光顧,還有不少經熟人介紹而來的「新面孔」。他的妻子負責看攤,他則在一旁的案台上專心制作飾品。

「臨近春節,訂做黃金飾品的人越來越多了。我每天做幾件金銀飾品,從早忙到晚是常有的事。」李貴榮說,打金潮流的復興,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改變。「有的顧客還從網上挑選了心儀的鉆戒樣式讓我們參考,風格更時尚,花樣也更多了。」

春節將至,年味漸濃。為了迎接農歷龍年的到來,各地非遺「守藝人」傳承創新,用匠心匠藝趕制手工藝品,共繪非遺之美。

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61歲的侗族銀匠吳共能近期很忙碌,狹小的工作室裏各種銀飾琳瑯滿目,預訂銀飾的人進進出出。面對銀飾加工的訂單增多,吳共能全家上陣趕工。熔銀、錘打、拉絲……經過多道工序,一套套侗族傳統手工銀飾讓人眼前一亮。

頭戴銀冠、脖掛銀圈、手戴銀鐲……穿戴銀飾是侗族群眾的傳統習俗。每逢節慶,尤其是女子出嫁,佩戴各式銀飾必不可少。三江侗族銀飾鍛造技藝已被列入自治區級非遺名錄。

作為遠近聞名的非遺傳承人,吳共能的訂單不斷。一沓厚厚的收據單上,訂做銀飾的金額從幾百元到數萬元不等,每張單子對應著一套或大或小的銀飾。「許多人會在過年前訂做銀飾,添點彩頭。有女兒出嫁的家庭,往往會訂做大量銀飾用作嫁妝,有的訂單需要20多天才能制作完成。」

龍年,自然少不了與龍元素相關的手工藝品。在各大商場和線上網店,龍的吉祥物款式多樣,銷售火熱,其中不乏非遺匠人的精心之作。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織錦工藝大師譚湘光忙個不停。她帶著徒弟忙著趕制「壯錦龍寶」這一文創產品,從清晨忙到夜晚,只為趕在春節前將作品交到客人手上。

「我們的‘龍寶’結合了廣西壯錦紋樣,用壯錦面料做龍,同時用壯錦來編織一個龍珠。」譚湘光說,「非遺技藝」與「生肖龍」元素結合,既是為了向人們傳遞龍年祝福,也希望透過小小的文創產品傳播壯錦文化。

2006年,壯族織錦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作為非遺傳承人,譚湘光大力傳承手工技藝,推廣壯錦文化。近年來,她的工作室每年都推出生肖吉祥物的文創產品。今年推出的「壯錦龍寶」中,喜慶的「紅龍」訂購最多,青龍、銀龍等色調也很受歡迎。

在譚湘光的家鄉廣西賓陽,還有春節舞炮龍的習俗。恰逢龍年,當地炮龍制作訂單激增。70歲的「紮龍」老匠人、自治區級炮龍非遺傳承人鄒玉特每天都坐在一堆「龍」中間,趕制炮龍。

對許多人而言,這樣的忙碌是一種幸福。「當看到自己親手紮的炮龍在炮龍節上起舞、祈福新年,我就很欣慰。」鄒玉特說,文化傳承很重要,自己將堅持傳承炮龍文化和制作技藝,為人們的生活增添光彩。(記者朱麗莉、余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