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回響2023④∣鐵牛村裏的最美「鄉音」,來自「第13隊」

2024-02-09三農

2023年12月8日成都市蒲江,鐵牛村消費新場景。(王效 攝)

冬季的鐵牛村,橘樹枝頭掛滿了沈甸甸的果實,魚塘裏水波蕩漾,呈現出一幅鄉村美學的寫意畫。

過去一年,回響在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鐵牛村的聲音很多,外地口音的說話聲尤為特別,但他們並非遊客,而是生活在鐵牛村的「新村民」。

「老舒服了」,這是大連人粘顥在鐵牛村的感受。「有種回到家的感覺」,則是廣東人ciri的評價……過去幾年間,70余名來自全國20多個城市的青年不斷向鐵牛村匯聚,成為「新村民」,更有300余名候鳥型「新村民」非週期性居住在這裏。

「新村民」的結構多元,來自金融投資、建築規劃、文化藝術、生態農業和創新教育等多個領域。他們身份各異,卻有一個共同目標:與當地村民共建美好鄉村。

他們為何而來?

2023年歲末,

我們走近鐵牛村,

聆聽他們選擇鄉村、

留在鄉村的心聲,

以及他們夢想中的鄉村生活圖景。

鐵牛村消費新場景

1

入住鐵牛村的「新村民」

蒲江話中有了東北話、廣東腔……

在西南的一個小鄉村主理一家餐廳,是4年前粘顥想都沒想過的事情。出生在大連,工作在上海、廣州,曾在互聯網大廠任職設計師的他,如今悠然閑適地坐在「鐵牛媽媽的餐廳」裏。

來到鐵牛村,起因是施國平的影響。

施國平是美國註冊建築師,麥昆塔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也是鐵牛村村民口中親切的「施老師」。2017年,施國平受到鐵牛村的邀請,擔任該村總規劃師,也成為了鐵牛村的第一位「新村民」。之後,他還為鐵牛村的柑橘產業找到了新出路。

「我在上海的時候認識了施老師,當時了解到他在做鄉村建設。後來鐵牛村舉辦活動,我就過來玩,發現成都給我的感覺很好。這邊的鄉村和我印象中的鄉村不一樣,這裏山清水秀,風土人情也很有特色。當時國家也在大力推廣鄉村振興,我們就想來看看能不能為鄉村建設出一些力。」

就這樣,粘顥來到了鐵牛村,至今已有4年,「現在還在逐步摸索鄉村建設的更多可能性。」

鐵牛村「新村民」粘顥,鐵牛媽媽的餐廳主理人

這就是第一批入住鐵牛村的青年。他們因為鄉村建設、活動和工作關系來到村子裏,並帶動、影響著身邊朋友,以自己生活狀態的變化來促使著周圍的人們一個個來到村子裏。

廣東人ciri是4年前受朋友之邀,到蒲江西來鎮參加婚禮的。「感覺太好了!大家不管認不認識我,都說‘歡迎回家’,這種感動是前所未有的。鐵牛村也成為了我這四年來心心念念的地方。」今年5月,ciri辭掉在廣州的設計工作,來到「鐵牛媽媽的餐廳」上班。「在這裏,我能發現生活的美,我的身心能得到成長。」

鐵牛村「新村民」ciri

在上海一家廣告公司上班的王爽爽,因為一檔播客節目了解到鐵牛村。節目的嘉賓是85後「新村民」黃寧寧,也是鐵牛村阿柑果樂園的主理人。透過這期節目,王爽爽了解到鐵牛村的建設,以及一群年輕人在這裏紮根建設鄉村的故事。「就想來這兒看看村子是什麽樣的,看看這群年輕人是怎麽生活的,以及這裏的生態有機農業是怎麽一回事。」

就這樣,「新村民」的隊伍逐漸壯大。如今,鐵牛村聚集了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地區的70余名「新村民」,還有300余名候鳥型的「新村民」非週期性到這裏居住。

或許是因為熱情的風土民情,或許是想探尋鄉村建設的方向,也或許是想體驗鄉村生活……每一位「新村民」都有自己留在這裏的理由。

「雖然我還在探尋理想生活的模樣,但目前看來,這樣的生活是最接近想象中的模樣。」12月記者采訪的這一天,正逢成都銀杏滿樹金黃,「鐵牛媽媽的餐廳」的小院裏有幾棵挺拔的銀杏樹,落葉在地上鋪成了一塊金色「地毯」。在一片金黃的銀杏葉中,粘顥笑得輕松愜意,說著自己對鄉村生活的依戀。

2

新老村民合夥,產業活了

「這群人究竟要在村子裏幹啥?」

這是「新村民」初到鐵牛村時,許多老村民的疑惑——這幫年輕人,真的能過得慣鄉村生活?

如今,答案就寫在鐵牛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中——「新村民」們透過一棵棵柑橘樹,探索生態恢復、生態農業、產業轉化、產業融合等路徑,以此來推動整個鄉村的系統建設。

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施國平深感鄉村振興必須牢牢依靠農業產業。而對於鐵牛村來說,醜柑產業雖然已經發展多年,但還停留在傳統的種植養殖和農家樂牌經營方式上,產業轉型升級是面臨的最大問題。

鐵牛村

來到村裏後,施國平團隊租下鐵牛村的九畝柑橘園,示範「兩個替代」(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種植,把生態綠色的農業生產理念引入鐵牛村。

後來還與老村民一起成立了村企聯合體,新老村民都成為鐵牛村的「合夥人」,透過搭建「新村民企業(銷售方)+村企聯合體(組織方)+專業技術服務機構(技術方)+當地農民(種植方)」的「四方合作」利益聯結機制,在「新村民」帶動下,鐵牛村柑橘生態種植基地擴大到了40畝。

以種植柑橘為出發點,「新村民」們還做了諸多嘗試,推動由單一傳統農業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圍繞柑橘開發生態阿柑酒、阿柑米花糖、阿柑巧克力等休閑食品;

帶領老村民們開辦民宿、餐廳,擴充套件鄉村業態;

策劃組織鄉村生活節,加上村集體組織遊覽服務,進一步發展鄉村旅遊。

鐵牛村綠道

就這樣,鐵牛村打造生態農業產業,創新鄉土美學文創,發展田園文旅度假,村集體經濟蒸蒸日上。

「鐵牛媽媽的餐廳」也是「新村民」們鄉村建設的新嘗試。「一開始沒想過開餐廳,而且是在鄉村開餐廳。」粘顥笑著說,剛來到村裏進行鄉村建設規劃時,為了了解村民的狀況和想法,於是挨家挨戶串門去聊天,「村民們很熱情,會把我們約到飯點去聊天,做一大桌子的菜給我們吃。吃了一圈後,我發現怎麽村裏的媽媽們做飯都這麽好吃。既然媽媽們手藝這麽好,為什麽不在村裏共同營運一家餐廳呢?」

如今,「鐵牛媽媽的餐廳」已成為「新村民」們的「客廳」。「我們會非週期性開展活動,比如前段時間依托銀杏開展的銀杏壩壩宴,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來到村裏,到餐廳吃飯,共同來感受鄉村,共同探討未來鄉村應該怎麽發展。」

鐵牛村消費新場景

3

「13隊」,融入 鐵牛村 的 「人才隊」

幾年過去,「新村民」已經不「新」,他們紮根在鄉村,除了口音不同,早已融入鐵牛村。

「他們有的都在這裏住了好幾年了,都是老村民了。」鐵牛村黨委書記徐幫渺笑著說,「我們鐵牛村以前是12個隊,我們計劃把‘新村民’們編排為第13隊,名字不叫‘新村民’隊,叫人才隊。」

徐幫渺強調,「新舊,只是身份不同。這些人才帶給鄉村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

鐵牛村黨委書記徐幫渺

徐幫渺細數著「新村民」帶給老村民們的變化:

生態種植出的柑橘品質更高,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收購價遠高於打了農藥傳統種植的柑橘。老村民也開始學習種植技術,發展生態種植。「他們帶來的綠色產業發展理念、模式,正是當前我們最需要的。」徐幫渺說。

不僅如此,「新村民」會組織周末親子課堂,讓村裏的孩子們一起來學習音樂、手工和英語,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最前沿的文藝知識;他們還帶著老村民共創「鐵牛媽媽的餐廳」等專案,讓村裏的媽媽們、農家樂牌主人們找到了開闊的視野,發展提升的方向。「‘新村民’帶來的新觀念和生活方式,都是大城市才有的。這些都是以前我們村沒想過的事。」徐幫渺說。

而在這場鄉村共建中,新老村民們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緊密。

鐵牛村村民曹彬洋此前在鎮上經營火鍋店,聽說村裏的變化,便回來加入餐廳的營運,跟著來自上海的主廚團隊學習制作節氣素食。如今,他已成長為餐廳主理人,參與策劃營運。「我以後不想去城裏打工了,我會紮根在鐵牛村,用自己這些年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振興自己的家鄉。」曹彬洋說。

鐵牛村

不久前,粘顥接到了鐵牛村多名媽媽的邀請,讓他加入媽媽們的團隊,一起代表鐵牛村參加鎮上的文藝大比拼。「這一幫媽媽們排練了一個節目,缺一個人扛國旗,她們就打電話邀請我。」粘顥笑著說起自己代表鐵牛村參加文藝比拼的經歷,他舉著國旗在台上到處跑,穿梭在表演的媽媽們身旁,「這是很不一樣的體驗,和老村民一起去經歷一些事,也讓我看到了現在鄉村村民的精神面貌。」

王爽爽笑著說,來到鐵牛村後,都不怎麽想家了。「不管是走在路上,還是去到地裏,老村民們一定會塞很多東西給我,每次都要拿兩三兜子才能裝得完。」

目前,王爽爽正在鐵牛村探索生態有機農業領域的工作,她告訴記者,當看到有老村民逐步拋棄打農藥,而轉向生態種植,她都很觸動。

鐵牛村「新村民」王爽爽

如今的鐵牛村,仍然在持續開展這場新老村民共建的鄉村建設實驗。有著上海、廣州、河南、大連等天南地北的口音在這個西南鄉村裏,譜寫出動人的音符——「現在‘媽媽’們都會講四川版英文了!」粘顥笑著說,「我的英文名是Fido,現在媽媽們天天追著我,用四川話喊我‘飛豆兒’。」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攝影記者 王效

編輯 於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