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災後梅州:困在淤泥下的農田,待解的洪災「後遺癥」

2024-07-01三農

6月25日,洪水退去一周,旋耕機駛進平遠縣仁居鎮飛龍村的水稻田開始作業,一旁的農婦將育好的秧苗一一拋到田裏,如無再次的天災,這批秧苗將分蘗、拔節、孕穗、抽穗直至成熟。但在不遠處的上遠村山塘水庫附近,被洪水帶下來的淤泥和沙石沒過田埂,將農田厚厚掩埋,農作物的生命周期提前終止。

6月15日晚至16日,梅州市北部出現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多縣(區)出現災情。對於當地而言,這場洪水巨災也是一場農業巨災,據初步統計,梅州受災最嚴重的平遠縣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01385畝。作為農業大市,梅州的農業復產迫在眉睫。

然而,擺在梅州災區農民面前的,是帶有一系列洪災「後遺癥」的農田和配套基礎設施,農田耕作層被沖刷走、垃圾和淤泥積壓農田、水利設施受損,農業復產註定是一場硬仗。

「6·16」洪災中,梅州市平遠縣農作物受災面積超10萬畝。

一鎮上萬畝農田受災

晚稻補種搶種進行中

6月24日下午兩點,平遠縣仁居鎮鄒坊村的一位農戶頂著高溫在地裏育種。洪災前播下的七斤種子全被淤泥掩埋,她只能重新從鎮上采買,所幸時下正是種植晚稻的季節,補種仍然不晚。

鄒坊村幹部馬梅仁種了100多畝地,他在洪災前就采買了240斤種子,洪災後隔日就將第一批種子播下,6月24日進行第二批播種,將全部種子種下。約10天後育苗完成,就可進行下一步的插秧工作。

洪水來襲前兩天,他就將地裏的煙葉采收到了烤煙房,但洪水發生當日村裏停電,來不及烤煙,近半數的煙葉變成了廢料。地裏的百香果和仙人草來不及收,全被洪水和淤泥淹沒導致絕收。一場洪災下來,他一共損失24萬元。

此次災後安置中,馬梅仁負責村內的復工復產工作,據他介紹,村裏約80%的農戶已經完成復耕復種。目前工作人員正在疏通主要道路和水圳的淤泥,4架挖掘機和2架鏟車同時作業,每天由農戶、村幹部和誌願者組成約60人的隊伍一同參與,盡力為農業復產清除障礙。此外,據鄒坊村支書淩誌濤介紹,村委會已經對村內的清淤器械、無人機噴藥、肥料訂購、補充種子數量等需求進行統計上報,目前正在等待物資到來。

仁居鎮的農業以水稻和煙葉種植為主,耕地面積3.3萬畝,據該鎮農業站站長陳遠棟介紹,本次洪災該鎮萬畝以上農田受災,約占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農作物損失7000萬元,加上機耕路、水利設施、土地平整費用等則損失可達數億。

陳遠棟表示,仁居鎮剛從救災及基礎設施搶修轉向農業復耕復種,目前鎮裏正在組織農戶自救,將受災較輕的農田進行清淤和泥土回填,恢復耕種,爭取7月10日前盡量清出農田供農戶拋秧,爭取不誤農時。為更好提供保障,他計劃利用社會化服務組織組成旋耕機隊幫助農戶打田,助力農業復產。

6月25日,記者從平遠縣農業農村局獲悉,為保障農業復產,平遠縣緊急調配了6000斤水稻種子、1400斤甜玉米種子和500斤白菜種子,準備下發給各鎮,供農戶搶種補種。據報道,水浸災害發生後,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專家指導組、梅州市農業農村局、梅州市農林科學院分種植、畜禽、水產、果樹等多支專家隊伍分赴梅縣區、平遠縣、蕉嶺縣,現場指導開展農業救災復產工作。梅州市也印發了【強降雨期間主要農作物、畜牧業、漁業防汛救災復產技術指引】,進行農業技術指導。

平遠縣仁居鎮鄒坊村約八成農戶完成復耕復種。

淤泥積壓、耕作層受損

農田復耕成本高難度大

能實作復耕復種的,都是受災減輕的農田,還有相當規模的農田由於受損嚴重,短時間內難以復耕。

「一夜之間就都沖沒了。」仁居鎮上遠村圳下自然村張春偉家種了9畝多地,作物全部絕收,現只清理了2畝多受災程度相對較輕的地進行復耕,剩余7畝農田則因為淤泥和沙石堆積過厚無法復耕。

6月16日晚,上遠村的一處小型水庫崩塌,水和沙石沿河流一路俯沖向農田,導致圳下自然村四五戶村民的農田受損嚴重,30-50厘米厚的淤泥將他們種下的辣椒、百香果、仙人草、水稻、煙葉掩埋在地裏,每戶農戶損失4萬至10萬元不等。

據上遠村幹部介紹,該村農田受災面積90多畝,受災農作物100多畝,部份農田耕作層被洪水沖刷走,有的農田被掩埋80-90厘米深,復耕較為困難。馬梅仁也表示,鄒坊村有約200畝農田復耕困難,部份梯田被洪水推平,部份農田處於山邊被山體滑坡沖下的土方掩埋,要復耕將投入大量資金,「不劃算」。

出現類似情況的農田不在少數。

陳遠棟表示,仁居鎮預計有5000畝農田難以趕在7月10日前進行復耕復種,「(完全復耕復種)不太樂觀」,「半年都搞不定」。其中,有約1000畝農田由於土方積壓嚴重,除非不計成本進行處理,不然可能面臨長期無法復耕復種的問題。

曾參與2023年河北涿州、淶水洪災災後科技救援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孔祥斌表示,在災後土壤特性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短期內不再適宜耕作水稻的區域,可靈活應急,換種玉米、草飼等其他農作物,同時起到利用農作物幫助土壤結構重新變得更加穩定的作用,等來年再復墾。受災程度較輕的農田,可透過淤泥剝離和土壤回填恢復耕作層,受災嚴重的農田,可透過墾造等進行土壤重構的方式,重新恢復地力。

據陳遠棟介紹,一畝農田的清理和回填耗資1萬多元,高標準農田的修整耗資則可達50萬元一畝,若要對所有受災農田進行完全復原,將對當地財政造成巨大壓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茂松表示,目前梅州遭遇的水浸災害,與2007年7月8日至13日四川瀘縣遭遇的特大水浸災害有些類似。他指出,瀘縣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當地組織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民,采用蓄留洪水再生稻的技術,取得了重災之年不減產的成效,梅州此次農業復產可借鑒這一做法。

復耕之後,還有更多問題等待解決,育秧結束後就是拋秧階段,需要灌溉用水,但部份農田灌溉渠遭洪水破壞,出現破裂、坍塌等情況,水無法引到農田附近。陳遠棟介紹,每村配備一到兩台抽水機才能確保灌溉用水需求,但直至6月25日接受采訪時,仁居鎮15個行政村僅有4個配置了抽水機。

擺在平遠農民面前的,是帶有一系列洪災「後遺癥」的農田和配套基礎設施。

農業「迎考」極端天氣

防災減災能力亟待提升

據公益救災人、卓明信援負責人郝南介紹,本次洪災中,梅州受災地區主要分山區和河谷兩種地貌類別,兩者分別形成山洪暴發和行洪期間河水侵蝕現象,對農業造成不同沖擊。

他告訴記者,在梅州北部山區,中間低且平坦、四面高的「坑」形地形較多,這類地形容易導致山洪在短時間內大量、快速匯流形成沖擊力和破壞力,造成滑坡和農田土方堆積。郝南指出,「這些平坦又肥沃的地方,本身就是歷史上的山洪沖積形成的,一旦出現極端降雨,就會再次成為洪水肆虐的場所」,如前述的鄒坊村以及本次受災最為嚴重的平遠縣泗水鎮。

郝南指出,持續強降雨導致山區地帶的山體土壤含水量較大,徑流轉化率高,「天上下多少雨,就有多少水轉化為山洪」。他提醒,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滑坡災害將呈現高發狀態。

在河谷地帶,洪災則表現為行洪過程中造成的河水侵蝕。此次造成洪災的雨帶影響的粵閩交界地帶有多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時,這些河流的河谷地區也是洪水的行洪區,洪水將河道兩岸肥沃的農田沖毀,將耕作層及其他土層「刮走」,帶到下遊地區,一方面造成河道兩岸農田恢復難,另一方面造成下遊地區有過多沙石和淤泥堆積,農作物被掩埋。

長期關註氣候變遷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博士劉君言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最近五十幾年來,整個廣東省的極端暴雨和水浸災害發生頻次都在增加,相比於珠三角人口密集區,粵北地區未來的受災風險指數增長十分迅速。「這裏是丘陵地帶,容易發生泥石流等次生災害。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較差,如今氣候的極端性更加突出,一旦降雨超過某個閾值,中小水庫很可能出現潰敗。我們還註意到,清遠英德、連州等地的老齡人口比例非常高,這意味著當地的應災能力和災後修復能力也比城市差很多。」

在極端天氣多發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農業抗災能力成為關鍵。

孔祥斌指出,要提升農業的抗災能力,需要從流域治理的角度,對上中下遊進行統籌考慮。一是透過建設、加固上遊的攔蓄工程,尤其是修復一些年久失修的工程,以提升水利設施的蓄洪能力,二是對上遊沿河兩岸過度開發的農田進行適度的退田還林,三是對中下遊低窪地區,透過增加河網密度、拓寬河道,以起到疏水、分水的作用。

極端天氣頻發的氣候背景下,梅州此次受災,為農業產業提升減災抗災能力敲響了警鐘。

李茂松則建議,可以全面摸查農業、農村、農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底數,包括抵禦不同等級自然災害還存在的短板弱項,「一個災種一個災種、一村一戶」進行摸查,把隱患點、風險點全部落實到空間分布圖上。

此外,可針對災害隱患點、風險點,編制可實施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綜合規劃,在此基礎上,將規劃所列專案、工程納入地方5年規劃和年度財政預算,一張圖紙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幹,逐步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真正實作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全面提升。

時值6月末,4-6月的前汛期剛過,廣東將迎來7-9月的後汛期,這個農業大省又將面臨一次考驗。

【記者】鄧寶盈 鄭文意

【來源】南方農村報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慶、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張揚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