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4分鐘賣光!理財產品,也要靠搶了?

2024-07-09三農

中新經緯7月9日電 (魏薇 實習生 李思桐)「今年3月,我下決心把手機的活期存款買成理財。」在某互聯網大廠工作的孫甜(化名)近日對中新經緯表示。

隨著近期存款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部份儲戶轉而將手中的錢買入收益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理財市場規模出現了回升。金融數據平台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6月中旬,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一度超29萬億元,距30萬億大關僅剩一步之遙。

有理財產品4分鐘賣光

孫甜是在今年才開始轉投理財產品。她告訴中新經緯,2023年下半年,她原本和家人商量打算買房,因為需要交驗資、鎖資,就將定期存款提前贖回放至活期,後因與家人意見不一致,暫時放棄買房。

眼看著存款利率走低,孫甜決定先將100萬活期存款拿去理財。於是在今年3月中旬,她選擇購買了平安理財的一款半年期理財產品,截至7月1日,該產品收益達8853元,年化收益率近3%。

「大額存單存款時間太長,而且還很難搶,活期收益又太低了,存款利率可能還會繼續下降。我覺得自己還是能承受一定風險的,選擇的也是R1、R2類別的理財產品,收益看起來比存款高。」孫甜說。

近期,中新經緯以儲戶身份走訪了北京多家銀行, 多位客戶經理反映「理財產品賣得還行」,部份中小銀行的理財產品甚至要「秒殺」。

「我們有一款活錢管理產品,收益率2.9%左右算高的,每天得在四點半開始重新整理,咱這理財都得搶,因為額度比較少。」中新經緯7月1日走訪錦州銀行北京一網點時,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當日下午四時, 該行「錦鯉鴻福3個月112期封閉式」理財產品發售,中新經緯在該行手機App看到,只用了近四分鐘就顯示告罄。 上述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2%—3.1%,同期限的銀行定期存款產品年利率為1.4%,而余額寶當日7日年化收益為1.5%。

在錦州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一位投資者表示,「原來我也在別的銀行做過,有一陣它家(錦州銀行)比別的銀行收益率都高,我就一直在這兒做。去年做了17萬理財,年化收益率約4.2%,一年能拿到7000多元收益,今年收益率降了,但還是比別的銀行高。」資管新規實施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但該投資者認為,R1、R2的產品風險較低,自己比較放心。

「資管新規落地兩年多,客戶已逐漸習慣理財產品的凈值波動。客戶過來買產品的時候,也有一定心理準備。 目前貨架上有一只理財產品賣得比較火,每天早上起來幾乎都得搶。 」浦發銀行的一位客戶經理表示。中信銀行的客戶經理也稱,最近買理財的人很多,「賣得最多是14個月的理財,年化收益率在2.87%—3.37%,投資方向是債市,沒有什麽股票倉位。」

不過,也有部份銀行客戶經理表示,客戶是否買理財主要取決於風險承受能力。「有的客戶就是不想接受一點風險,他可能就不會做理財,大部份客戶還是能接受的。」招商銀行的客戶經理說。

農業銀行的一位客戶經理則稱,他一般推薦定期存款,因為理財不保本,該網點平時老年客戶比較多,因此並不推薦理財產品。

理財規模逼近30萬億大關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6月中旬,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約29.37萬億元, 到了6月末,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回落至28.06萬億元。

一般情況下,銀行在季末有存款考核,高流動性理財產品資金或回流表內馳援存款規模。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6月末,日開產品和1個月以下期限的高流動性產品規模均存在明顯縮減。」普益標準研究員崔盛悅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值得註意的是,今年6月末產品規模的降幅要小於往年水平,並且,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也存在季末回落,季後回升的現象。

盡管受「季末回表」的壓力影響,理財存續規模出現回落,但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2024年6月末,理財存續規模仍較2023年底增長約1.26萬億元。而2023年上半年末,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為24.71萬億元,較上年末的約26.81萬億元,下降了2.1萬億元。

對於理財規模增長的原因,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中新經緯記者采訪時分析稱,一方面債市表現較好,銀行理財加大了產品的發行量;另一方面,由於存款利率進一步壓降,尤其是手工補息被叫停,導致一部份存款轉移至理財。

理財回暖與存款分流有一定關系,今年銀行對存款利率做了很多調整,部份銀行存款利率下行,理財產品在收益端的優勢就凸顯出來。 部份儲戶的存款意願下降,就會出現分流。」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中新經緯說。

曾剛進一步表示,在理財規模增長的同時,可以看到銀行存款的增速放緩,這主要受存款利率下調影響,儲戶的資產配置意願發生變化。

崔盛悅分析稱,今年以來,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同時在銀行降低存款利率、暫停銷售大額存單、禁止手工補息等操作下,存款類產品吸重力逐漸減弱,利好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擴容。此外,今年以來債券市場持續走牛,銀行理財固收類產品收益優勢凸顯,因此不少投資者將目光轉向了銀行理財產品,以上兩種因素共同推動了理財規模的增長。

從長期來看,曾剛認為,居民部門總體的資產配置偏好中低風險的固收類產品,對理財的需求還客觀存在,只要理財保持與存款相對的收益優勢,同時波動性控制比較好,隨著普通投資者對理財產品接受程度的進一步提升,未來理財規模有望突破30萬億,接下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明明也認為,理財規模將繼續增長,但增速可能會放緩,預計下半年理財整體規模很大概率超過30萬億元關口。

部份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一邊是投資者的資金重回理財,另一邊部份理財產品選擇「提前退場」。

7月3日,交通銀行在官網釋出公告,交銀理財將於2024年8月29日提前終止穩享固收增強兩年定開17號理財產品。該產品於2020年7月21日成立,業績比較基準為2%—6%,其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為1.12%,而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為-4.77%。

此外,交銀理財將於2024年8月5日提前終止交銀理財穩享固收增強1年定開32號(私銀專享)理財產品。該產品於2020年8月6日成立,業績比較基準為3.3%—4.9%,其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為1.83%,近3個月以來的年化收益率為2.9%。

還有理財產品剛成立三個月就宣告終止。華夏理財6月19日公告,華夏理財悅安封閉式理財產品79號原到期日為2025年3月4日,根據市場及投資運作情況,為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利益,經審慎評估,擬定於2024年6月24日提前終止該理財產品。根據公開資訊,該理財產品成立於2024年3月12日。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7月5日,今年以來提前終止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共1159款,去年同期為1002款,同比增加157款,上升15.67個百分點。

從理財公司的公告看,有的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是因為「 所投資的資產提前終止 」,還有理財公司在公告中表示,「綜合市場及理財產品所投資的資產情況進行判斷,鑒於當前市場利率大幅下行,為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經審慎評估,決定提前終止該理財產品」。

一位理財子公司人士對中新經緯表示,部份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是為了「止盈」,「由於之前設定的業績比較基準較高,原來配置的資產無法提供這麽高的回報率,就沒辦法長時間存續。」不過,該人士也表示,理財公司不會減少產品發行,會在規模擴張和自身能力建設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還有理財公司調整了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如光大理財7月5日公告,將於2024年7月15日(含)起調整「陽光金添利臻盈周周盈(7天捲動持有)」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後C類份額業績比較基準(年化)為2.45%,M類份額為2.55%。據中國理財網,該產品此前的業績比較基準為2.60%-2.70%。

需要註意的是,業績比較基準是管理人基於產品性質、投資策略、過往經驗等因素對產品設定的投資目標, 業績比較基準不是預期收益率,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 不構成對產品收益的承諾。

普益標準研究員董丹濃指出,總體來看,近期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振幅在10BP-130BP之間。部份此前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在3.0%-4.0%的產品,目前下限大多調整至3.0%以下。

董丹濃分析稱, 業績比較基準下調,與底層資產收益率走低密切相關。 具體來說,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過去一段時間出現了持續下行,債券類資產收益水平大幅下降,這使得以債券資產為主要資產配置的理財產品難以再實作高回報收益。與此同時,高收益資產稀缺帶來的收益壓力,使得長端理財產品面臨更大的業績達標壓力,理財子公司不得不降低業績比較基準,以應對資產端的壓力。

「在市場利率下行的趨勢下,理財公司透過降低業績比較基準,可以及時修正客戶預期,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考標準,有利於提高客戶投資體驗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未來,在存款利率持續下降的背景下,理財收益率可能會持續下降,受制於銷售端的壓力,理財繼續調降業績基準的速度和振幅也有限,短期內業績壓力將會持續。」董丹濃說。

董丹濃表示,對投資者而言,業績比較基準下調並不一定意味著產品的實際收益一定會下降,相比之下投資者應該關註產品的實際收益情況,盡可能全面了解產品的特點和風險,並結合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來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