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三農深度調查|「菌菜輪作立體種養」賦能山村產業振興

2024-03-19三農

驚蟄已過,春分未至;山風微涼,陽光煦暖。赤松茸撐開鮮艷的小傘,羊肚菌競相拱出地面,蘆筍青苗擾動光影,金蟬卵枝似枯實榮,黃精塊莖土中紮根……

近兩年,濟南市長清區萬德街道石都莊村透過發展菌菜輪作、立體種養,全力打造產業振興新動能。

石都莊村大棚裏的赤松茸正值采摘期。

「目前,在家的村民普遍年齡偏大,從事較重的體力勞動不現實。」石都莊村黨支部書記王舜平表示,升級種植模式是為了讓在家的中老年村民有活幹、能掙錢,也讓農業生產的回報更有確定性。

傳統產業面臨新問題

3月12日,在石都莊村一處下臥式蔬菜大棚內,村民王芹和房翠玲正忙著采摘赤松茸。在陽光的襯托下,赤松茸綻放的傘朵愈加鮮艷。

王舜平舉起傘柄有小孩胳膊粗細的兩朵赤松茸,面帶微笑。「像這樣品相的價格高,產量也不小。」他說,春節前村裏的大棚赤松茸就已上市,前期主要銷往北京、上海,賣得不錯;棚采可以持續三個月左右。

「現在每天能采二三十筐。」王芹今年52歲,之前在家伺候老小。自從她幹上采摘赤松茸的活兒,既不影響照顧家裏,還多了一份收入。按照她的說法,這個活兒幹起來不累,挺適合中老年人。

村民在大棚裏采摘赤松茸。

早在1998年,石都莊村就嘗試學習壽光模式,在當地率先發展冬暖式大棚,先後建成200多個蔬菜大棚。當年的拳頭產品是西紅柿,2018年還入選為「中國地理標誌」農產品。

最近幾年,掙了錢的村民不少進城照顧孫輩,導致家中大棚逐漸荒廢。而連年重茬連作,也對西紅柿品質提升造成了影響。很顯然,石都莊村種植產業需要作出調整,重新出發。

「前些年,鄉親們掙了錢,幫孩子在城裏買了房、安了家。」王舜平介紹,現在,不少人照顧完孫輩回來了,「上了歲數沒活幹、沒錢掙,心裏空落落的」。

如何給這些村民創造一個掙錢的抓手?省時、省力、省工,成為石都莊村種植業調整首先考慮的問題。王舜平帶領村「兩委」成員先後赴安徽宿州、河北邢台以及菏澤單縣等地考察學習。

石都莊村黨支部書記王舜平。

「最終,我們決定探索發展菌菜輪作種植模式,引進赤松茸和羊肚菌。」王舜平對農村大眾記者說,食用菌種植不與農爭時、不與糧爭地,勞動強度低、經濟效益高、收入見效快,而且采收後的菌床營養成分高,可改善土壤環境,起到為蔬菜生長抑菌供養、抗重茬的作用。

敢想敢幹解鎖新發展

在山梁另一處,一間半臥式蔬菜大棚的入口更低矮些。小心翼翼彎腰而入,裏面光線昏暗。待眼睛適應後,便見數千只白色的肥料包躺在一道道土壟上。

細細觀瞧,發現土壟上、土壟間已經拱出無數灰頭白桿的菌株。這便是王舜平珍視的羊肚菌了。因為羊肚菌不好種,所以他安排了專人,每天小心地伺候著。目前來看,豐收在望,每畝產值預計可達十萬元。

2023年,石都莊村透過「三資」清理收回土地300余畝,盤活原有大棚15個。其中,14個大棚種植羊肚菌、赤松茸,另有一個蘆筍育苗實驗棚。

「菌菇種植關鍵在技術,體力付出沒有那麽多。」王舜平笑著說,「我們邀請劉春華老師擔任技術顧問,街道上也安排農藝師劉波作為鄉村振興科技顧問,為村裏的產業發展提供全程服務。」

此外,合作社技術員王懷水以前在南方學過,又拜了劉春華為師。因此,石都莊村發展菌菇種植,技術上沒問題。

來到村頭的一片白楊樹林裏,劉春華邊走邊看,不時提醒王舜平需要註意的管護問題。他撥開土壟表面,露出簇簇白色的菌絲,長勢喜人。「這是我們在林下種植的赤松茸,目前有20畝。」王舜平介紹,林下赤松茸4月份就能上市,采摘可持續到9月份。

王舜平與劉春華(右)交流林下種植技術問題。

在黨支部引領合作社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王舜平準備發動更多農戶引進羊肚菌、赤松茸,結合豐富的西紅柿種植經驗,實作菌菜輪作、生態發展。他說:「搞食用菌還有一個好處是能將稭稈充分利用起來。」

「將稭稈發酵處理後,用作赤松茸的肥料,每畝可消耗幹料6噸左右。」王懷水解釋道,「稭稈露天堆放發酵15天,中間翻堆一次即可,也不算費力費工的活兒。」

這樣一來,村民們就不存在焚燒稭稈的需要了,可以直接賣給合作社,還能多少有點收入。對王舜平來說,產業新升級就像開啟了科技樹,能不經意間解鎖新的現代農業之便、之利。這讓他越幹越起勁兒。

之前,他們在赤松茸大棚裏試驗了套種芹菜,春節前賣了一季反季菜。「等這一季的赤松茸和羊肚菌收完,就該西紅柿上場了。」王舜平盤算著,「選擇蔬菜主打西紅柿,還是想發揮利用好農戶以往的種菜經驗。」

劉春華退休前在山東省水利廳工作,最近七八年一直堅持在田間地頭潛心研究菌菇種植。他說:「王書記種菌菇是把它當作一個產業來用心發展,這是讓我特別佩服的地方。」

蘆筍、金蟬、黃精「三合一」

在選擇發展菌菜輪作之初,王舜平最擔心的就是銷路問題。「菌菇屬於鮮品,不及時銷售出去就意味著損失。」站在自制的切片機前,他笑著進行演示,「一放一切,非常簡單,累不著!」

合作社專門購置了烘幹機,赤松茸傘柄切片後放入機器內烘幹,十小時後出幹品。「願意收購幹品的客戶不少,這下就解決了菌菇鮮品銷售的後顧之憂。」王舜平說,發展鄉村產業得按市場規律辦,也要舉一反三,大膽嘗試。

石都莊村屬於典型的山區村落,土地多為山嶺薄地,但林地資源豐富。王舜平很清楚,單靠大棚種植難以充分釋放村莊存量資源的潛在價值,創新發展林下經濟是個不錯的選擇。

王懷水(右)展示剛摘下來的羊肚菌。

在寬敞明亮的蘆筍育苗實驗棚裏,進門便見捆紮齊整的枯樹枝排排掛。「這是金蟬卵枝,都是去年夏天從石都莊及周邊村莊的樹林裏采集回來的。」王舜平介紹,透過仿自然孵化,今年5月中旬金蟬若蟲出來後,可以將它們殖種到林下。

石都莊村現有集體林地三處,共計100多畝。目前林下養殖金蟬已經發展50多畝,計劃2024年再追加五六十畝。據王舜平估計,林下養殖金蟬每畝純收入可達七八千元。

不過,這還不是石都莊村產業升級的最大亮點。在這實驗棚的入口處,展示牌上的幾個大字或許點出了緊要處——蘆筍金蟬。「蘆筍根系發達,全部為肉質根,可為金蟬若蟲提供充足的養分。」王懷水介紹,這樣模式下的蘆筍、金蟬生長速度快,發育得個頭更大。

2022年,合作社試種蘆筍成功,並開展育苗;2023年,種植蘆筍十幾畝;2024年,將發展至三五十畝。「我們按照兩米的行距種植蘆筍,在其根部殖種金蟬若蟲,行與行之間再種上喜陰濕的黃精,雞頭黃精。」王懷水介紹,「按照王書記的設想,一地三收能有效防範價格波動導致的市場風險。」

據王懷水考察,近年春季蘆筍收購價在每斤10元左右,一季春筍可創造產值每畝萬元左右;夏季的金蟬,每畝產值也在萬元以上;到了秋季,黃精長得根莖肥壯飽滿,又可帶來每畝3至5萬元的產值。

「傳統農業產值低,抗風險能力差。」王舜平說,透過發展菌菜輪作、立體種養等農業模式,就是要形成產業新動能,讓地裏的收獲更有確定性、鄉親們口袋裏的錢更有保障。

3月13日,又有3700多斤黃精塊莖運到了石都莊村。「預定的黃精種子,也在催我們去提貨。」王懷水最近忙得不亦樂乎,「王書記這是領著我們在下一盤產業振興的大棋。」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邊良 通訊員 魏新躍 李元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