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超級產業鏈|汕尾:向海取「電」,打造千億海上風電產業集群

2024-03-27三農

自2007年建成第一台海上風電機組以來,中國海上風電實作了跨越式發展。「海」大物博,資源豐饒的汕尾正在醞釀著開啟一個以海工裝備制造業為核心、海上風電為特色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1988年成立的汕尾市是一座年輕的地級市,處於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的輻射區第一圈層,是珠三角產業拓展和先進生產力延伸區,也是廣東省沿海經濟帶戰略支點。

作為濱海城市,汕尾市全市海域面積2.39萬平方公裏,島嶼881個,均居全省第一,海岸線長455.2公裏,居全省第二、粵東首位。與此同時,汕尾風力資源稟賦良好,沿海年均風速達9-10米/秒,風能密度在500瓦/平方米以上,近海深水區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時數超過4000小時。

「十四五」期間,汕尾規劃了共計3435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場址,致力於打造千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再造一個「海上三峽」。目前,汕尾後湖、甲子一、甲子二海上風電場共140萬千瓦已實作全容量並網。

2022年,汕尾(陸豐)海洋工程基地實作產值132億元,約占汕尾全市工業產值的10%。2023年汕尾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430.84億元,同比增長5%,增速高於廣東省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

海風正「勁」,推動汕尾海上風電產業集群雛形顯現

在可再生能源競技場上,中國海上風電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快。2018年,海上風電行業大景氣周期開啟。2021年是國內海上風電國家補貼的最後一年,為了趕上「末班車」,國內海上風電進入搶裝潮。

2021年,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量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底,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3729萬千瓦,在全球占比約50%,連續四年全球排名第一。

海風正「勁」,擁有海洋資源和風資源的汕尾借此開拓了海上發展新空間。由汕尾市代管的陸豐市是廣東省轄縣級市,過去以漁業聞名,現在成為了廣東省內唯一一家風電裝備全產業鏈生產基地——汕尾(陸豐)臨港產業園的所在地。

2018年,汕尾市政府、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簽署【海上風電工程基地合作協定】,擬建設海上風電工程基地,利用汕尾豐富的海域資源和工業基礎,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

據介紹,汕尾(陸豐)海洋工程基地用地約149公頃,總建築面積約32萬平方米,用海面積約45公頃。同時,規劃建設兩個8000噸級專用碼頭及防波堤,產能規模按年均75萬千瓦配套器材能力規劃設計,專案總投資約66億元。

汕尾(陸豐)臨港產業園管理辦公室主任陳監育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目前,汕尾(陸豐)海洋工程基地集合了海上風電整機、葉片、塔筒、導管架、單樁、海纜等海上風電產業,目前,明陽智能、南海海纜有限公司(下稱,「南海海纜」)、天能重工等4家企業已經建成投產。

「2023年預計整個基地的產值將突破140億元。」陳監育透露,2024年中國電建集團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和鄭州奧特科技有限公司計劃加入園區,其中鄭州奧特裝備制造專案已於1月啟動建設,投資總額5500萬元,主要建設大型海上風電自動控制系統和潤滑系統裝備制造。

風電整機商龍頭明陽智能作為行業「鏈主」是進駐汕尾(陸豐)臨港產業園的第一家企業。2019年,明陽智能在汕尾投資成立汕尾明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汕尾明陽新能源」),主要從事大型海上風機整機、葉片的研發、生產制造。公司在基地建有風電主機和葉片制造兩個中心、辦公及生活配套,建築總面積11.8萬平方米,具備年產300台套器材能力,2020年5月正式投產。

汕尾明陽新能源綜合部部長張海輝向記者透露,2023年前11個月,明陽新能源科技汕尾基地實作產值超74億元,占該基地整體經濟的五分之一。

汕尾明陽新能源工廠內正在生產葉片 澎湃新聞記者拍攝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最新榜單,2023年,明陽智能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2.9 GW,較2022年翻倍,位列行業第一。

作為海上風電霸主,明陽智能的加入帶動了汕尾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及配套產業的發展。截至目前,明陽智能全球最大的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全球最大的16兆瓦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以及全球最長的128米葉片均在汕尾誕生。

同樣是第一批入駐的塔筒生產商天能重工副總田洪波回憶道,「在搶裝和汕尾基地吸引下,公司當時入駐汕尾的決策和行動非常快,2020年4月最早過來汕尾考察,5月就決定成立新公司,8月開始開工建設,2021年3月開始生產。」

田洪波表示,天能重工海工基地工廠規劃年產能20萬噸,目前一期10萬/噸年產能已經建成,其中90%以上產品套用於海上風電。2022年和2023年公司海工基地實作年產能約6萬噸。

天能重工廠房外塔筒 澎湃新聞記者拍攝

天能重工是國內頭部風機塔筒制造商,在遼寧大連市、山東東營市、江蘇鹽城市、廣東汕尾市已建成投產四個海工裝備基地。截至2023年上半年,天能重工在全國共有14個生產基地(含在建),合計產能約88.05萬噸(含在建)。

作為華南地區首家海纜研發與生產制造企業,南海海纜常務副總經理周遠清告訴記者,「碼頭是我們投資建廠的首選條件,我們對廣東沿海城市進行了考查,最終把企業定在汕尾就是看中了海工基地在碼頭等基礎設施配套上的支持。」

南海海纜是國內海纜龍頭中天科技海纜旗下全資子公司,2019年7月成立,專業從事500kV及以下交流電力電纜及海底光電復合纜、±525kV及以下直流電力電纜及海底光電復合纜、動態海纜、臍帶纜等特種海纜技術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及技術服務。

據周遠清透露,南海海纜一期規劃年產值約30億元,二期規劃提高到50億元,目標到2030年要達到100個億元。

周遠清表示,「南海海纜是中天科技集團在外地建廠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一期總投資超20億元,二期主要面向深遠海,預計投資15億元。」

在海上風電深遠海開發以及規模化發展需求背景下,海纜面臨大長度、大水深、大容量、高電壓、低成本的輸電要求。

南海海纜工廠 澎湃新聞記者拍攝

在參觀南海海纜工廠時,周遠清介紹,「南海海纜生產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器材大承載量大,可以承載60公裏的海纜,減少了接頭帶來的安全故障。」南海海纜投產3年以來,在廣東市場占有率約50%,填補了廣東海上風電產業鏈關鍵環節。

「未來我們計劃在深耕華南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面向東南亞等國家拓展出口市場。計劃2025年後,推動公司整體產品出口占比達一半。」周遠清說。

目前,該園區已形成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服務於汕尾市海域海上風電專案建設和運維,輻射至整個粵東地區。

「做大做深」海洋經濟,汕尾搶抓機遇

上述入駐汕尾海工基地的負責人均提到了汕尾的海上風電發展潛力巨大。

據汕尾市發展和改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場址中,汕尾納入規劃的海上風電裝機規模總共1040萬千瓦,是全省唯一既有省管海域也有國管海域場址的地市。未來,汕尾還將規劃2255萬千瓦的深遠海海上風電場址,海上風電場址開發總規模達到3435萬千瓦(包括已經並網的140萬千瓦)。

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如何融合相關產業「做大做深」是汕尾正在思考的問題。

汕尾既是海洋大市,又是漁業大市,盛產200多種優質海產品。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8%,比廣東省還高出近4個百分點。在「海上風電+」背景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發展模式成為汕尾「得天獨厚」的優勢。

據陳監育介紹,2023年8月25日,汕尾市中廣核汕尾新能源有限公司與紅海灣實驗室投資建設的「伏羲一號」風漁融合示範專案在陸豐市碣石鎮海域正式開工,初步投資約2億元,預計2024年6月底前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成後,預計年產優質海水魚900噸,年產值約5400萬元,解決200人就業。

「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模式是近年來海上風電結合海洋資源開發的創新模式,可以為海洋牧場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同時也可以降低海上風電運維成本,有助提高海洋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促進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

另外,政策支持是過去這座「小漁村」想要「大作為」的前提條件。

2013年,據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圳用開展四輪幫扶協作,向汕尾駛出發展「直通車」,把「特區」直接建到汕尾「家門口」。

2014年4月,深圳市羅湖區開始對口幫扶陸豐市,羅湖區一次性安排財政資金4.5億元扶持陸豐產業園區建設,其中2億元用於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2.5億元用於陸豐廠房專案的土地競買和前期建設。

2023年11月1日,【廣東省深汕特別合作區條例】正式施行,助推深汕一家「同頻共振、親上加親」。該【條例】明確,深圳與汕尾建立健全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支持汕尾規劃建設產業拓展區和承接深圳產業轉移,合作拓展區域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生態協同發展。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汕尾對標深圳,唱響了與深圳的「雙城記」。

陳監育介紹,汕尾市透過鏈主企業帶動,精準招商,透過梳理繪制海上風電產業鏈招商圖譜,明確各環節重點招引的頭部企業,由市領導牽頭敲門式、點對點、一對一招商。「一開始,我們讓已經入駐的鏈主企業列出相關供應商,然後市委領導帶著我們去這些企業走訪。」

汕尾海工基地的發展吸引了其他相關企業。陳監育表示,「以前是政府跑上門,現在都是企業自己跑上來。」

另外,「為加快推進海上風電專案建設進展,汕尾積極協助專案開發企業協調解決推進中的各項問題,推行‘店小二’式服務,像用地建設、用工需求、政策解讀、手續辦理等一攬子問題,園區都會派專人一對一跟進。」陳監育介紹。

據悉,汕尾將工程建設專案審批領域專案細分為11類,最佳化精減專案審批環節,全面落實「區域評估」「標準地」帶方案出讓及「先租後讓」供地模式,最高把17個環節降至7個環節,把社會投資帶方案出讓專案、社會簡易低風險專案分別壓縮至13、8個工作日。

制造業如何留住人才也成為汕尾重點攻克的方向。

汕尾市發展和改革局釋出的【汕尾市人口發展規劃(2020-2035年)】(征求意見稿)提到,由於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較大,珠三角地區對汕尾市人口的「虹吸」效應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還將繼續存在,對汕尾市的人口城鎮化發展產生結構性影響,對汕尾市實作高質素發展、在全省整體中實作區域協調發展,都是現實的挑戰。

汕尾是人才凈流出地。陳監育提到,每年透過高考出去的考生約18000人,但每年大學畢業生到汕尾工作僅剩千余人。

2017年起,汕尾施行【汕尾市紅海揚帆人才計劃】,大幅提高了人才補貼標準。上述【計劃】歷經2019年、2021年兩次修改,5年實施有效期現已期滿。

據省委、市委的工作要求,結合實際,汕尾市啟動了新一輪人才計劃的制定工作,制定了【汕尾市「善美英才」計劃】(以下簡稱【計劃】),並於2023年11月2日正式印發執行。【計劃】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推動全市人才總量達到60萬人以上。

行業「降溫」,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共擔挑戰共迎機遇

2022年,中國風電進入「平價元年」,行業快速降溫且企業競爭日益「白熾化」,導致上下遊產業鏈多環節企業毛利率下滑。疊加中國風電技術進入「無人區」,風電產業集群被視為新發展引擎。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以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北部灣為重點積極推進建設五大海上風電基地集群,推進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開發建設及百萬千瓦級的重點專案集中連片開發。

海上風電集群化發展有助於降低成本,提高運維效率,推動中國海上風電抵禦行業風險,形成全球有利競爭。

田洪波表示,汕尾海工基地配套海上風電產業,以園區整體承接專案,企業有利競爭更高。「2022年,我們塔筒毛利率還能達到15%-20%,2023年毛利率開始下滑到10%左右。」「目前,入駐園區的企業主要以產業鏈中遊為主,上遊零部件企業未來入駐園區將進一步降本。」

中國風電「出海」是近年來熱點話題,海外風電市場潛力大、利潤高,已成為國內風電企業第二增長曲線。而產業集群是海上風電「走出去」的重要依托,產業鏈的完善促進了各環節的協同發展,降低了整個產業鏈成本,有助於全球風電產業規模經營,並提高競爭力。

汕尾海工基地碼頭

陳監育表示,「除了集群效應,汕尾海工基地企業出口還具有碼頭優勢,尤其是對東南亞地區。」

行業咨詢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數據顯示,近年來,東南亞地區風電行業發展迅速,預計2020年至2029年期間,該地區有望新增8.9吉瓦風力發電裝機,而這期間,該地區風電領域總共需要投入至少140億美元資金。

2022年,汕尾市商務局(口岸局)局長陳本才在「海工基地碼頭口岸開放臨時外貿貨物作業研討會」上表示,經過實地考察,陸豐海工基地碼頭外貿貨物作業的條件已經很成熟,商務局將聯合海關、海事、邊檢等口岸部門,積極推進口岸開放和企業產品出口。

陳監育表示,汕尾將全力打造產業鏈關聯度大、輻射帶動力強的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預計到2025年海工基地發展將迎來爆發期,2030年,汕尾將建成千億級海上風電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