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碼化、智能化的飛速發展,以計算芯片為代表的國產軟硬件力量正蓄能成勢,開放生態形成豐富海量的國產套用,實作協同技術攻關等,已成為業界共識。
10月18日,「2024光合組織大會」在成都召開。會上,海光資訊與聯想開天等多家國產整機龍頭強強聯手, 揭牌成立國內首批「海光生態聯合實驗室」,加速加碼協同推動國產軟硬件開放生態全面普及。
本次大會以「眾誌新程 芯鏈WE來」為主題,圍繞國產計算芯片底座,探討產業生態共建新戰略。期間,海光資訊與四川數碼產業公司、成都高投電子集團、成都數據集團、天府絳溪實驗室、四川大學等達成簽約意向,將共同助力本土數智產業的轉型升級。
近年來,數碼經濟蓬勃發展,驅動國民經濟增長。在此背景下,計算產業作為數碼化核心驅動力備受關註。強化國產芯片等核心計算基礎,對於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競爭力至關重要,已成為行業普遍認同的關鍵。
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圍繞中國目前算力發展需求、算力建設路徑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目前的網絡寬頻已成為瓶頸。因此,「以網強算」將成為提升綜合算力的新路徑。他舉例,確定性網絡可以理解為「網絡高鐵」,傳統網絡相當於「普通馬路」。在構建確定性網絡時,關鍵在於設計一套能夠「精準滿足需求」的服務客製化網絡架構。
再把問題落到中國計算產業發展上,海光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吳宗友認為,發展中國計算產業需要具備三大要素。一是高安全自主、可持續的技術路線,以構建堅實穩固的國產芯片底座;二是高相容性、開放性的軟硬件生態,以形成豐富海量的國產套用;三是可快速適配上線、便於開發升級的技術能力,以進一步降低使用國產芯片的門檻,建立好用易用的國產資訊化體系。
人工智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將傳統產業與人工智能融合打造新質生產力,已成為傳統企業構築長期有利競爭的戰略選擇,成都也不例外。作為全國競相角逐人工智能產業高地,目前,成都已擁有超900家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型企業。數據顯示,2023年,成都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780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長率達40%,產業競爭力穩居中西部第一。
成都市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大會借勢賦能,成都提前梳理參與企業、精心組織系列招商活動,其中包括組織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成都高新區等15個電子資訊相關區(市)縣,現場對接誌淩海納、瀚高基礎軟件、麒麟軟件、東華軟件等50余家目標企業。
據悉,今年以來,成都持續圍繞重點產業鏈「補空白、強弱項、國產自主化」推進精準招商,已攜手京東方、百度、億華通、核動力院等鏈主企業舉辦12場「圈鏈融合」活動,帶動產業鏈上下遊到成都集聚發展。
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圖據主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