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兩會訪談丨全國人大代表秦英林:應對豬周期,創新要堅持長期主義

2024-03-12三農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帶來了推進生豬產業高質素發展的建議,提出要加大養豬技術創新,支持合成生物研發,走綠色發展之路。秦英林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周期挑戰和國內外水平差距都是行業發展機遇,從業者創新要堅持長期主義。中國養豬業的高質素發展要走中國特色道路,不能照搬國外方法,更不能走老路。

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從2018年非洲豬瘟發生至今,國內養豬行業出現了哪些歷史性變化?
秦英林:
我們感受到的變革有五個方面。首先是生產模式變革,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和外部環境的壓力讓行業快速向集約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其次是裝備變革。由機械裝備升級為智能裝備,空氣過濾、排風除臭在業內已是標配。


再者是技術變革,特別是疫病防控技術,我們在如何趕上甚至超越歐美已開發國家水平上找到了路徑,需要快速落地變現,一旦實作,行業生產水平將實作大跨越。另外是效率提升。我們的生產成績預計很快會和國外先進水平達成一致。最後,豬肉品質也獲得了更大提升。
新京報:今年兩會你建議要加大支持合成生物。之前你也說合成生物是今年最想幹的核心事情。這對養豬業有哪些幫助?
秦英林:
中國每年進口上億噸大豆,養豬消耗占近四成。豆粕用量幾乎是歐美的2倍到3倍,背後原因是技術和裝備差異。2021年,牧原和西湖大學成立聯合研究院,聚焦合成生物前沿技術研究,用生物發酵生產胺基酸替代大豆,目前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合成生物創新能擺脫養豬對大豆的依賴,最少能減少2000萬噸大豆消耗,節省1.5億畝大豆種植土地,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小品種胺基酸作為豆粕替代品,也能對大豆價格起到一定平衡作用。
新京報:作為頭部企業,你如何看待當下養豬業虧損期?
秦英林:
從全周期的思維來看,2023年的虧損屬於正常,符合經濟規律。如果某一年行業利潤非常高,一定會吸引更多資本進來,導致產能過剩、價格降低、行業虧損等。我們要尊重市場、敬畏周期。周期波動有高有低,但最終必然是行業進步。即便在低谷,也能看到很多發展機會。


豬周期誰也回避不了。企業應對豬周期,要保持定力,向內自求,向下紮根,向上突破。2022年,牧原提出從「技術元點」發力,在飼料、養豬各個環節「死磕」技術,發現每頭豬的成本還有600元下降空間,這也是我們未來努力的目標。牧原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堅持長期主義,依靠技術創新深挖成本空間。
新京報:你曾比喻當前發展似在無人區前行,今年的建議也多與創新有關。你認為,中國養豬業未來發展靠什麽?
秦英林:
經歷行業低谷,中國養豬業正從向數量要效益變為向質素要效益,從靠投資拉動變為靠創新驅動。
我們最大的感悟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在於創新。養豬行業很傳統,但技術很前沿。如果沒有創新,只是重復地建設、生產、勞作,是勞而無功。創新要堅持長期主義,可能短期內不一定能看到利潤,但還是要持續深層次地做,這樣才能推動發展。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國內養豬業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就是機遇。我們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把效率提起來、成本降下去,讓消費者享受物美價廉的豬肉食品。
我認為,中國養豬業的高質素發展,一定要走中國特色道路,不能照搬國外的方法,更不能走老路。走前人沒有走的路是正常的,走在老路上,我反而會恐慌,所以對中國養豬業的前景,我一直充滿信心。未來中國養殖業格局應該是提質增效、物美價廉和綠色發展共存。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