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公募基金「降本」的錢,花到哪裏去了?

2024-06-26三農

從行業發軔到管理總規模突破30萬億元,公募基金用了26年時間。

在這26年時間中,公募基金與中國資本市場相伴相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各類產品百花齊放的過程,逐步成為中國資管市場的主力軍。而在管理規模取得跨越式突破的同時,推動行業高質素發展也迫在眉睫,一些明顯的變化撲面而來。

陳哲(化名)在千禧年後不久加入了剛剛起步的公募基金行業。他見證了公募基金用22年從0到20萬億元規模、再用3年快速擴張至30萬億元的全過程,收獲過鮮花與掌聲,也正在和行業一起經歷陣痛期。尤其是在一派低氣壓的氛圍中,穿越過多輪周期的陳哲始終保持著對公募行業和自身選擇的篤信與樂觀。

相比之下,近兩年才入職公募基金的林斐(化名)似乎沒有這份底氣。在市場持續震蕩的背景下,公募基金賺錢效應減弱、產品發行遇冷,再疊加降費讓利改革,「裁員降薪」暗流湧動。「我們公司早就取消免費下午茶了,現在衛生紙都得自備。」說起現狀,林斐半開玩笑地表示。

但所謂的「降本增效」之下,行業收縮期其實是遠視者的蓄力期。受制於營收、利潤的減少,基金公司不得不削減支出、控制成本,這只是表象。對於能夠持續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業務,不少機構仍然在保持或增加投入。從過去相對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過渡到如今的集約精細型,公募行業的「高質素發展」,就在這日拱一卒、時刻精進中逐步落地。

「降本增效」進行時

在公募基金行業,「降本增效」其實不是一件新鮮事,它提出的時間可能比業內普遍感知到的更早。但可以觀察到的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監管政策的調整以及投資者需求的變化,公募行業近年來愈發重視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對員工來說, 最直觀的感受來自薪酬與福利。

2022年,公募行業拉開限薪大幕。監管部門出台【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對薪酬結構、薪酬支付、績效考核、薪酬內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很多公司的薪酬遞延等制度從這裏正式開啟,也有機構逐漸發展至全員遞延。

今年5月,對於某頭部基金公司發放年終獎的訊息,業內有人感嘆終於不是「薛定諤的年終獎」了,還有人表示「感謝頭部給我們打了個樣」。

不過一個多月時間過去了, 仍然有為數不少的公司尚未發放2023年年終獎, 還有市場訊息稱部份公司已經取消了這一獎金。就算是已經發放的,「下降」也是普遍趨勢。有公司普降20%,有的中位數是下調30%,還有的由於去年考核結果不佳、年終直接砍半,讓從業人員感受到了凜冽的寒風。

壓縮差旅費用、嚴格考勤打卡也已經成為常規操作。 有公司將員工的差旅標準從800元/天砍到了500元/天、600元/天,也有員工被要求出差的機票時間「不能在上班時間內、要麽早要麽晚」;另外,為了節約住宿費,要求當天往返的不在少數;還有公司為了壓縮這部份費用,索性讓員工把大部份出差會面改為線上會議。

福利方面,林斐的情況能代表相當一部份公司的現狀:免費下午茶早就是過去式了,會議室裏給客戶的瓶裝礦泉水也沒有了,勞動節、端午節等節日福利通通取消,「內建衛生紙」已經成為從業人員的自我調侃。

而在公司層面, 最佳化人力資源配置、調整部門框架結構、降低營運成本幾乎是每個公司的既定動作。 從年初有公司傳出變相裁員訊息開始,公募基金裁員最佳化的訊息就一直不斷,某頭部公司大手筆裁員三成、某外資基金裁員15%等一次次成為行業關註的焦點。權益基金經理和研究員被「最佳化」似乎也不再是什麽新鮮事,投研團隊中不被看好的賽道研究團隊被最佳化、集中力量和資源去做更看好的賽道也屢屢發生。

一個今年頻繁出現的新現象是—— 基金公司紛紛更換辦公地點,搬離之前的寫字樓或樓層。 其中當然有租金到期更換的,但大部份主要還是出於「降本」的考慮。北京某頭部公司人士透露,其新搬的寫字樓租金將比之前降低約三成,「這可是實打實的節省下來了」。還有公司幹脆直接把分公司登出了,一步到位減少營運成本。

這些「看不見」的地方,基金公司在加大投入

公募行業的「降本增效」為何來得如此猛烈?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厘清公募基金的收入構成是怎樣的。一般來說,公募基金的費用包括這幾個方面:首先是 交易費用, 包括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場內交易傭金等;其次是 基金的運作費用, 包括托管費、轉換費、尾隨傭金和其他運作費用;此外還有一些 重要的浮動費用, 包括基金管理費和業績報酬等。

其中, 管理費自然是公募基金收入的主要來源。 根據Wind數據計算,管理費占基金公司營收比重普遍在80%以上,超過90%的也不少見,是公募基金收入的主力軍。

而在過去幾年間,一方面是市場震蕩調整、公募基金賺錢效應減弱,權益類產品發行降至冰點,以主動權益產品為主的基金管理人受到巨大沖擊;另一方面,2023年下半年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正式啟動,有第三方數據估算,近10家公募機構的管理費收入預計比2023年底減少5億元以上,30家左右機構管理費收入減少1億元以上。

於是就有了前面提到了各種「降本」奇招的出現,並且一切還在繼續深化進行中,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但,躬身入局者,皆為我輩。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基金公司在很多方面仍會保持或增加投入,尤其是在一些「看不見」、但又能切實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地方,行業收縮期其實是遠視者的蓄力期。

那麽,「降本」之外, 基金公司究竟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來「增效」?

一個被很多受訪公司提到的方向是 數據化能力的增強與建設。

一位華南頭部公募人士以「固收+」業務來舉了個例子。過去,該業務板塊的產品和人並不多,因此從系統到管理都相對比較粗放。「這兩年債券投資業務快速發展,就需要我們把工作做得更精細一些,比如要搭建新系統、增加專門控制回撤的板塊,比如針對不同渠道搭建不同的系統。在人員方面也要更加精細化,例如增加助理、實行團隊制模式等,才能支撐起更多的產品和業務。」

一位來自滬上大型公募的人士也介紹,數據化能力儲備也是當前公司願意大規模投入的方向:「AI為代表的數據化能力不言而喻,對所有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但是AI並不是單純采購或開發一個模型即可,尤其是公募基金對數據的保密極為嚴格。所以,要完成數據化或者不斷升級數據化,需要從基礎的資料探勘、數據分析與數據研究開始,但這一項就需要持續的人力與財力投入。在完成數據的儲備與分析後,就是內部的套用,包括對投研的數據化、客戶服務的數據化,這就是涉及到很多不同的系統維護與營運,這些也都需要各種各樣的投入。」

另一個被大家普遍提到的重點方向是 客戶陪伴與投資者教育。

上述滬上公募人士表示,因為投資者獲得感涵蓋方方面面,在居民普惠理財持續凸顯的情況下,對投資者的日常陪伴與持續的投資者教育就顯得十分必須。但值得註意的是,投教不是單純的圖文或影片,需要體系化的內容建設、線下線上活動等。

國泰基金在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回復中也表示,公司在提高投研能力、創新產品服務、踐行投資者陪伴等方面都在持續加大投入。在投資者陪伴方面,一是持續投入、做好陪伴,鼓勵基民長期投資、鼓勵基金定投;另一方面也積極推動投顧業務發展,帶來基於解決方案的投資陪伴。

業務條線方面,多位受訪人士表示,養老、ETF等不言而喻是當前公募布局的重點,而對主動權益的逆勢布局也一直在進行中。

據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介紹,為積極響應行業高質素發展要求,同時更好地滿足客戶多元化投資需求,中歐基金將在「1+1+N」的產品線上持續加大資源投入,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做好長期業績。其中,第一個「1」是指「立足權益」;第二個「1」是指「強化固收」;「N」是指「升級多資產、量化,並孵化更多元產品線」。

國泰基金也表示,目前該公司在主動權益、固定收益、被動指數和養老相關業務方面都在發力。其中,主動權益要嚴格控制規模,產品策略以均衡為主,深耕投研能力,力爭帶來更穩健的持有體驗;固定收益則嚴控回撤和風險,力爭為投資者帶來穩健的資產配置底倉;被動指數方面要找到投資者需求的增長點,探尋差異化的有利競爭,給投資者提供快易廉明的投資工具等。

凈利潤持續下滑,公募未來收益增長點在哪裏?

1975年,美國共同基金開啟了一場降費風波,投資者的總持有成本長期持續下降。根據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的數據,1990年美國權益基金投資者平均支付的費用為基金資產的2.00%,到2010年這一數碼下降了50%以上,降至0.95%;此外,債券基金的總持有成本也從占基金資產的1.85%下降到0.72%,減少了61%。

在資本市場發展、買方投顧興起、長期資金入市和規模效應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管理成本較低的指數型基金愈發受到美國投資者青睞。截至2023年底,美股被動基金規模首次超越美國主動基金,迎來歷史性時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熟市場的發展軌跡往往能提供很好的借鑒。

回到中國公募基金行業,過去幾年,基金管理人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2023年的數據來看,這一趨勢還在延續。

我們列出了凈利潤排名前20的頭部管理人,對有的公司來說,下滑形勢不容樂觀。事實上,大量的中小型基金公司由於凈利潤連年下滑,已經重新被股東方審視,甚至有的頭部公司股東也在考慮結束,這也是為何近年來公募基金管理人股權頻繁變更、有的多次降價也無人問津的原因。

不論是主動權益基金的遇冷,還是基金降費讓利等改革舉措,都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躺賺」的時代已經過去,傳統的經營模式與方法論也已不再適用,是時候重整行裝再出發了。

再說得實際一些,在所謂的「放棄浮躁、回歸平靜」之後, 基金公司未來將走向何方?新的收益增長點到底在哪裏?

對此,竇玉明指出,伴隨居民財富管理需求不斷提升,公募基金行業或面臨三個階段的發展。第一階段比較強調個體能力,第二階段更強調團隊能力(即工業化階段),第三階段將迎來數智化、人機結合的階段。

「現階段中國基金行業正經歷從個體化向工業化轉型的階段。所謂工業化階段,就是做好內部的協同、專業的分工、團隊的協作,讓大家協作效率越來越高,更多依靠平台而不是個人力量把長期業績做得更穩定、可預期。」

國泰基金方面則表示,產品布局層面,未來的增長點在於滿足投資者的細分需求。「當前的公募基金總規模已經超過30萬億元,不同的產品類別已經能夠滿足大部份投資者的配置需求,但仍有空間待挖掘,我們將持續挖掘投資者的細分需求,在其中找到潛在的業務增長點。此外,持續提高投研能力,提高投資者的獲得感,在信任的基礎上獲取高質素的規模增長。」而在投資布局層面,未來的增長點則在於找到有潛力的投資標的。

一位不願具名的公募高管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短期內管理費仍是公募傳統營收模式的主要來源,但展望未來,有幾個方面應該可以考慮成為立足客戶需求的新的收益增長點。

「首先是綜合解決方案的提供,包括從策略服務、配置服務、產品包到持續的研究報告,即從以前單純買產品的模式到賣解決方案與服務。第二是ESG研究與解決方案,公募基金在ESG研究體系、技術與數據沈澱方面有很強的有利競爭,在綠色金融大背景下,向機構投資者提供包括評分研究、解決方案等在內的ESG綜合服務也會是一個趨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向是金融科技服務,公募基金在金融方面有深度沈澱優勢,而數據化領先的公司在金融科技服務上也具有競爭力。」

在采訪中, 「細分」「精細化」 等表述被多家公募人士反復提及,體現出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但這些努力並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布局,效果也尚待觀察。另外,很多公司都在加大創新產品的布局力度,出海的腳步也在加快,但一個很尷尬的情況是創新業務現階段往往不賺錢,也需要實力與耐心去深耕。

要找到一個明確的收益增長點,並不容易。

或許上述華南頭部公募人士所說,他所供職的公司目前所有工作的核心就是 「紮紮實實做業績、提升投資者回報」 。當基金賺錢效應開始好轉、「基金賺錢基民虧」的局面真正得到扭轉之時,一些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