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深山裏的「金色夢想」 九旬「創客」的「甜蜜事業」

2024-10-17三農

一對年逾九旬的離退休幹部,將余生奉獻給這片金黃的桃園。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余雅琴 長沙報道

「西安村啊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奮鬥的家鄉,金山銀山花果飄香,脫貧攻堅戰鼓擂響,產業發展捷報頻傳......」在擺滿資料的電腦桌前,一位年邁卻精神矍鑠的老人正沈浸在戲曲的世界裏,這是一首由老人家自己作詞作曲的戲曲【我們可愛的家鄉】,而讓老人家唱至動情處而聲音愈發高亢的那個「家鄉」,就是與他的人生羈絆頗深的西安村。

西安村,一座群山環繞的小山村,在湖南桃源的深處,這裏曾是貧窮與落後的代名詞,但如今,漫山遍野的黃桃樹,如同金色的勛章,訴說著兩位老人的無私奉獻與偉大情懷。他們,就是彭澤琦和李靜,一對年逾九旬的離退休幹部,用余生書寫著對黨和人民的深情厚誼,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為這個小村莊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時間回溯到1969年,時任下放連隊連長的彭澤琦,帶著省機械廳、煤炭廳的56名下放幹部,來到了桃源茶庵鋪區大水田公社。當時在省財政廳工作的李靜,帶著孩子,跟隨在省機械廳工作的愛人彭澤琦,在土洞溪大隊花果園生產隊安家落戶。從繁華的城市到偏遠的鄉村,他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下放的那些歲月與桃源結緣。

初到花果園,映入眼簾的是連綿不絕的大山,和落後的生活條件。沒有水田,只有滿目的荒涼。鄉親們用松枝點燈,用碓舂打米,刀砍火種,生活艱辛。但鄉親們沒有把他們當外人,而是像親人一樣照顧。在公社黨委的領導下,彭澤琦和下放幹部們帶領鄉親們艱苦奮鬥,修電站、辦工廠,改善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

那段歲月,雖然物質匱乏,但精神卻無比富足。彭澤琦和李靜與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花果園也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然而,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離開了這片土地,但那份深情厚誼卻永遠鐫刻在他們的心中。

2015年冬,在外創業的劉聯福父子找到了彭澤琦和李靜,邀請他們重訪西安村花果園。看到家鄉的巨變,他們既欣慰又心疼。交通電力改善了,溫飽問題解決了,但產業結構依然落後,鄉親們的生活依然拮據。那一刻,他們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以老年誌願者的身份,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兩個80多歲的老人,真的能帶動鄉親們走好致富之路嗎?面對質疑,彭澤琦和李靜沒有退縮。他們深知,要想改變家鄉的面貌,必須找到適合發展的扶貧產業。於是,他們頂著酷暑和嚴寒,先後走訪了省內農林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以及多個縣市的種植農戶家,進行種苗場和加工現場的調查研究。

經過多方考察,他們發現花果園海拔600—800米,富硒土壤,泉水豐富甘甜,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非常適合高山黃桃的生長。於是,他們決定引種炎陵高山錦繡黃桃,並動員鄉親們參與種植。起初,鄉親們半信半疑,但在彭澤琦和李靜的耐心勸導和示範帶動下,全村176戶貧困戶參與了黃桃種植。

近萬株黃桃在花果園約400畝周邊山頭生根成林。

經過3年的努力,近萬株黃桃在花果園約400畝周邊山頭生根成林。2019年,部份黃桃第一年掛果,就銷售了十萬多斤,36戶種植戶年收入最多的達到了10萬余元,10多戶年收入3-7萬元。看著鄉親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彭澤琦和李靜的心中充滿了欣慰和自豪。

錐栗也成為當地新的「聚寶盆」。

然而,他們的腳步並沒有停歇。在黃桃種植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他們又開始探索錐栗種植、良種繁育和食品加工等新的發展方向。他們深知,鄉村振興不僅是產業的振興,更是人才的振興。於是,他們積極引進種植科技專家和財務、經營方面的中青年專業人才,加強公司管理和技術培訓,幫助村集體辦好公司、辦好合作社,培養農民企業家和種植能手。

彭澤琦和李靜的無私奉獻精神,不僅體現在他們為家鄉脫貧致富所做出的努力上,更體現在他們對待生活和對待他人的態度上。他們雖然年事已高,但始終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和一份對生活的熱愛。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山水田園;他們熱愛鄉親,把鄉親們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

在采訪中,記者深刻感受到了彭澤琦和李靜對家鄉的深厚感情。他們回憶起當年下放農村時的點點滴滴,說起鄉親們對他們的照顧和幫助,眼中閃爍著淚光。他們說起黃桃種植過程中的艱辛和困難,但更多的是說起鄉親們透過種植黃桃脫貧致富後的喜悅和滿足。

他們的孩子曾經問他們:「你們為什麽要自費那麽多錢,把余生交付給這裏?」他們給出了很多解釋,除了與西安村村民的深厚友誼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有50多年黨齡的責任與擔當。他們深知,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有責任在脫貧攻堅、振興鄉村這一偉大時代命題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即便不再年輕,也要有一份光、發一份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