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紅星解析丨杜林普旗下社交平台何以光速上市?「空殼公司開盲盒式」發行制度了解一下

2024-03-26三農

當地時間3月25日,杜林普迎來兩大好訊息:一是他在民事欺詐案的保釋金從4.54億美元降至1.75億美元,且法官給予他10天時間籌集資金;二是他旗下的社交平台「真相社交」(Truth Social)將於當地時間3月26日正式上市交易。受利好訊息刺激,杜林普身家一天之內接近翻番,首次躋身全球富豪榜前500名行列。

▲杜林普

此前,杜林普為了高額的保釋金到處借錢,一度擔憂自己的標誌性資產杜林普大廈將被紐約檢察官收繳「充公」。「真相社交」平台火速上市讓杜林普解了燃眉之急:雖然作為大股東,他有至少6個月的禁售期,但他完全可以透過股權質押等方式換來大筆救急的現金。

IPO上市是一件非常審慎的事情,動輒需要數年時間。「真相社交」平台之所以「光速上市」,離不開美國市場特殊的SPAC上市機制。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紅星新聞記者表示,SPAC機制提供了便捷的上市通道,但上市公司資產質素完全交由市場來判斷,參與的投資者一定程度上是在「賭預期」。這種機制是成熟資本市場的一種創新嘗試,利用不當的話,有可能成為「割韭菜」的利器。

SPAC上市機制解析:

先有空殼,再裝資產

「真相社交」平台是透過近幾年美股市場流行的SPAC方式上市的。

SPAC(字面直譯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又稱「空白支票公司」,是一種先由專業投資者組建空殼公司募集資金,再和真正想要上市的物件談判進行並購的機制設計。這種機制最大的特點就是「短平快」,適合那些想要快速上市,體量不夠龐大的小型企業。

具體來說,一般由具有相關行業管理經驗和私募投資經驗的人士組成專業團隊,加上「大金主」作為財務投資人,就可以組成一家俗稱的「空白支票公司」(即SPAC公司)。這種空殼公司可以在納斯達克上市,向公眾募集資金,融到的資金將進入第三方托管賬戶以保障安全。一般來說,SPAC公司在上市融資後會有12-24個月時間和自己心儀的上市物件進行談判,透過並購方式將資產「裝進殼內」完成上市。如果在規定期限內收購沒有完成,募集來的公眾資金將原路退回,但財務投資人付出的前期成本沒有補償。

▲納斯達克

SPAC的最大特點就是能讓企業快速上市。因為作為「空殼」的SPAC公司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此時真正要上市的企業將自己的資產裝進殼裏並不需要額外審批,相比傳統的企業IPO路徑節省了大量審批時間。SPAC公司成立時沒有義務必須披露自己心儀的收購物件,這導致SPAC公司股價通常隨著市場傳聞大漲大跌。

此次「真相社交」平台上市,是透過營運主體(杜林普媒體與科技集團)與SPAC公司(數碼世界並購集團)合並完成的。當地時間3月25日,這樁並購案宣布完成,3月26日該股票就能在納斯達克正式交易。

數碼世界並購集團成立於2021年,起初市場對其反響平平。但在當年10月該公司宣布談判物件為杜林普媒體與科技集團,股價立馬暴漲近10倍。經過兩年多的談判,這樁並購案終於完成,給困境中的杜林普送來一大筆「意外橫財」。

SPAC發展史:

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美股市場

在美國,SPAC又被戲稱為「窮人版私募基金」,因為SPAC的本質很像私募基金,都是由發起人憑借自己的出資和專業團隊的信譽來吸引公眾投資,再使用籌集到的資金進行投資。但和傳統的私募基金設定極高的投資門檻不同,美國股市將SPAC公司視為真正的上市公司,意味著普通散戶可以像購買股票一樣,用很小的份額來購買SPAC公司的股權。

SPAC上市機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在美國誕生,一些小型銀行成為第一撥「吃螃蟹的人」,後來保險公司、醫療企業、物流公司都加入了SPAC浪潮,著名快餐品牌漢堡王也是透過SPAC方式上市的。

縱觀歷史,往往在經濟泡沫期SPAC會迎來爆炸式增長,眾多企業透過這種方式快捷上市,搶占先機。以美國為例,在2009年這個金融危機之後的「小年」,全年只出現了1家SPAC公司,到2019年這個數碼也只有59家。到了2020年,隨著美聯儲和美國政府在疫情期間實施超寬松貨幣和財政政策,美股被「人為催熟」進入牛市,SPAC公司數量激增至248家。在美股泡沫達到頂峰的2021年,全年共出現613家SPAC公司。

在美國之外,全球多地證券市場也有過相關的嘗試,但總體規模很小。2007年,歐洲市場引進SPAC方式,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率先進行嘗試。在亞洲,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也有SPAC上市的先例。2023年8月31日,港交所首家SPAC公司Aquila釋出公告,宣布已與找鋼網簽署業務合並協定。找鋼網成為首個以這種方式登陸港股市場的企業。

專家點評SPAC優劣:

某種程度上相當於「極簡版註冊制」

王驥躍對紅星新聞記者表示,SPAC公司在成立的時候,所預期上市的物件不一定清晰,投資者完全出於較為盲目的預期進行交易。王驥躍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將SPAC機制理解為「最為極致的註冊制」。因為從制度設計上看,「境外監管層是不去稽核上市公司質素問題的,只要SPAC公司在法律程式上是完備的,就沒有問題。」至於具體上市企業的基本財務情況和經營質素,境外監管層不做具體把關,上市公司股價和資產質素「全部交給市場決定」。

耶魯大學一項研究表明,雖然透過SPAC方式上市的企業也不乏優秀案例,但在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這個「泡沫時期」集中突擊上市的SPAC公司,有很多「濫竽充數」的例子。按照美國法律規定,SPAC在完成並購談判之前,投資者有權在規定時間段內,以不低於10美元的價格贖回股份。但這段時間集中上市的SPAC公司,上市後平均股價跌至3.85美元,大大低於贖回「保護價」。綜合來看,這批集中上市的SPAC公司此後帶來的股東回報,比同期透過傳統IPO方式上市的美國企業低26%。

紅星新聞記者 鄭直

編輯 彭疆 責編 魏孔明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