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剛剛,中國在沙漠裏意外搞出一個大烏龍

2024-07-13三農

央視三農頻道 報道:

中國規模最大的 純沙漠麥田 ,於新疆喀什地區成功試種!

在今年 6 月,這批沙漠小麥迎來首次收割。將近 6000 畝的沙漠麥田,最高畝產達 294 公斤……

平均畝產達到 260 公斤!

沙漠麥田工程,曾被視為 中國最大的「烏龍工程」

一直以來,由於地理因素,中國存在 「南澇北旱」 的狀況,加之近些年來全球極端天氣頻繁出現,極大程度影響了中國的糧食產量。

2023 年全國夏糧產量 14613 萬噸,相比上一年減少了 127.4 萬噸。

為保障糧食安全,科學家們將視線聚焦於西部遼闊的沙漠。

中國擁有 3 億公頃的沙化土地,倘若能加以利用,那將帶來巨大的財富!

歷經長期勘測,最終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 麥蓋提縣 ,成為被選中的沙地。

麥蓋提縣的沙漠面積占據全縣的 90%,其中 鹽堿地 面積超過 60 萬畝,並且降雨極度稀少!

那麽,在沙漠種植小麥這一如同天方夜譚的舉動,究竟是怎樣實作的呢?

放眼全球,唯有中國能夠做到。

並非依靠機械,也不是憑借技術,而是源於「效率」!

沙漠種植關鍵在於推平沙地後必須迅速種植,不然風沙一吹就會恢復原樣。 勤勞的中國人僅用兩個月,便推平了 7000 畝沙漠!

再加上智能化操作的廣泛套用,管理施肥、播種、培育等都能透過手機操作完成,大幅減少了人工耗時。

今年 6 月收獲之時,畝產竟達 260 公斤, 且品質達到一級小麥標準。

更讓人驚喜的是,收割後發現剩余的麥稭稈竟意外形成了一道 天然沙障

它們緊緊抓住流沙, 為沙子披上一層「防護衣」。

原本只是為了增加糧食產量,然而隨著麥茬的腐爛,沙子中增添了有機質,涵養水分的能力得以增強。漸漸地,曾經毫無生機的沙地,開始生長出一些耐旱植物。

此外,小麥的根系十分發達,能夠深入沙層,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

小麥收割後,這些根系留存於沙中,使貧瘠的沙地變得疏松肥沃。一茬接著一茬, 曾經的流沙,逐漸呈現出沃土的姿態。

最為巧合的是,小麥吸收了土壤裏的鹽分,在小麥的「凈化」作用下,曾經寸草不生的鹽堿地,也開始萌發出綠色的希望。

原本只是想種植糧食利用荒地,沒想到卻造就了一個工程「大烏龍」,探尋出一條治理沙漠和改良鹽堿地的新途徑。

治沙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難以估量。這種效益具有可持續性, 將造福我們的子孫後代。

從最初的增加糧食產量,到如今的固沙治堿,沙漠小麥給予我們的,豈止是一份驚喜。

科學家們提出構想;技術專家攻克難題;農民兄弟們奮力實幹……共同創造了一個令世界震撼的中國奇跡。

在不遠的未來,會有更多的「麥蓋提奇跡」在大漠深處上演,會有更多的綠洲在沙海中崛起。

最初探索在沙漠種地時,眾多國家對我們冷嘲熱諷,認為中國是異想天開!

但如今看來,那些曾經所謂的「烏龍」,或許恰恰是走向成功的開端!

早在去年,就有外國媒體報道,透過衛星拍攝的照片發現,中國人似乎在沙漠中悄然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他們的訊息確實無誤,在防風治沙的同時,我們在光照充足的沙漠地區,順勢鋪設了上千平方公裏的光伏發電板。

光伏板猶如一排排遮陽棚,有效避免陽光直射,降低了地表溫度和水分蒸發。而定期沖洗光伏板表面的水,為下方的植物提供了水分。

不久之後,這些光伏遮陽棚底下,開始有植物嶄露頭角。

有時雜草長得過高影響了光照,發電站還會飼養一些小羊充當「除草師」,實作了光伏+種植+畜牧的迴圈經濟模式。

既清除了雜草,又餵飽了羊群,還成功發電,一舉多得。

這一個個看似無意為之的舉動背後,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事實:

中國人民是何等的勤勞與聰慧!

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為了讓地球家園更加美麗,憑借我們的雙手和智慧,奮力拼搏、人定勝天。

期望透過沙漠治理工程,把一個更美好的家園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讓我們為中國的農業科學家們、農民朋友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