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科技「上新」務農省心

2024-01-30三農

新華社蘭州1月29日電 題:科技「上新」務農省心

新華社記者宋常青、張文靜、郎兵兵

近日,一男子乘坐山地軌域車餵雞的影片在社交平台火了。看著影片中主人公借助軌域車,「絲滑」穿梭於山間坡頭,網友紛紛點贊:「省時又省力,新農人真幸福。」

這並不是個例。近年來,網絡上頻頻湧現出許多令人振奮的故事,講述著一批批新農人利用科技追夢廣袤鄉野,將務農變得省心省力。

在中國最大的油橄欖種植基地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科技讓油橄欖種植變得更加高產高效。眼下,正值油橄欖冬季管護關鍵期,農戶們正忙著給油橄欖樹施肥、松土。

伴隨著發動機陣陣轟鳴,一輛輛滿載化肥和農具的運輸機,沿著一條銀色軌域,緩緩攀升至層層疊疊、種滿油橄欖樹的梯田上。

1月26日,在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桔柑鎮賀家坪村,村民利用山地單軌域運輸機向橄欖園運輸生產資料。(隴南市武都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裏山高坡陡。過去上山施肥,摘果子下山,都得靠人力背負,腰酸背痛不說,還很危險。現在政府幫我們建起了這個軌域運輸機,只要加足油,就能輕松完成所有運輸工作。」話語間,武都區桔柑鎮賀家坪村村民趙詞平從運輸機上卸下兩袋化肥和一台旋耕機,朝著自家的油橄欖園走去。

武都區油橄欖產業開發辦公室主任趙海雲介紹,一條軌域一次運輸量為200公斤,爬坡500米僅需11分鐘。這款山地單軌運輸機由當地農機部門聯合企業、高校研發而成,有效解決了大坡度山地生產資料及農產品運輸難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業效益。目前,隴南大地已鋪設106條、共計66.7公裏的山地單軌運輸機路線。

科技與傳統農業的深度融合,正在譜寫出一段又一段產業發展的和諧交響曲。

寒冬臘月,隴南市徽縣永寧鎮的隴青智控產業園二期蔬菜智慧大棚內,青苗吐綠,生機盎然。這裏的負責人孫理平告訴記者,透過即時監控,他們能夠隨時精準地掌握大棚內的環境狀況,包括當前溫度10.4攝氏度以及濕度57.8%等關鍵數據,從而確保農作物在最適宜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這是甘肅省隴南市徽縣隴青智控產業園蔬菜智慧大棚的物聯網平台手機客戶端截圖。(隴南市徽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他嫻熟地開啟手機客戶端,向記者展示他們自主開發的物聯網平台。借助5G網絡傳感器,該平台采集空氣、土壤中的數據,經過後台伺服器運算,再把相關資訊推播到手機或電腦端,為科學種植提供依據。

孫理平充滿信心地說:「以我們目前培育的300萬株反季節芹菜苗為例,只需輸入相應數據,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為它們創造出最適宜的生長環境和提供所需的養分。」開春後,他們精心培育的這批苗株將會被移植至大田中,預計將收獲約300萬公斤的優質芹菜。屆時,這些芹菜將搶先上市,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既需要科技支撐,也離不開生產經營模式的創新。一批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在這片充滿無限可能的沃土上,精心播撒著現代農業的希望之種。

2014年,長期在浙江打拼的李樹紅回到老家隴南市武都區。當時,正值南方電商如火如荼地興起,眾多農特產品紛紛湧入網絡銷售。但隴南眾多的優質土特產如油橄欖、花椒、茶葉、蜂蜜卻藏在深山無人知。經過市場調研,他成立了隴南隴鄉源土特產開發有限公司,希望透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將當地土特產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而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將他「扶上馬、送一程」。隴南市搶抓「互聯網+」機遇,全力推進農村網店建設,構建起網貨供應、網絡銷售、物流配送的電商體系,為像李樹紅一樣的電商新農人提供便利。

這是位於隴南市武都區的隴鄉源橄欖油現代化無塵加工廠。(隴南市武都區委宣傳部供圖)

經過9年多的奮鬥,李樹紅的公司已經成為集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電商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23年,營業額突破4800萬元。

隴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邱曉旭認為,「新農人+新科技」的「雙向奔赴」使務農更加省心省力。接下來,當地還將支持新農人,開展科技創新攻關和技術服務,推動農業高質素發展。

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