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一棵蔬菜帶來3億產值!威寧自治縣小海鎮蔬菜產業發展觀察

2024-06-25三農

夏日的威寧自治縣小海鎮三道河畔,草木豐茂,生機盎然。

河岸邊的壩子裏,豌豆尖鮮嫩欲滴,青菜葉透著新綠,群眾正在蔬菜基地裏忙著采摘豌豆尖,「修」青菜。

「新鮮、水靈……每天我們的豌豆尖運往成都、重慶等地,搶手得很。」貴州掌上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慶升說。

火熱的夏天迎來火熱的豐收季。行走在小海鎮一個個平坦的壩子裏,豌豆尖爭相上市,蓮花白也成熟,大白菜拔節生長......夏秋高山冷涼蔬菜,已經成為小海鎮的支柱產業之一。數據顯示,該鎮今年規劃種植蔬菜 30000 畝,種下地的26000多畝,復種指數兩季以上,按照去年行情,產值可達3億元。

一棵蔬菜帶來3億元產值,小海鎮是怎麽做到的?日前,記者走進小海鎮一探究竟。

發揮比較優勢發展蔬菜產業

看著壩子裏長勢良好的大白菜,小海鎮鎮長朱紹熊感慨萬千,結合自身比較優勢,堅持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小海鎮產業發展的步子越走越穩健。

小海鎮鎮長朱紹熊在檢視白菜長勢

在朱紹熊看來,小海鎮發展蔬菜產業有五大比較優勢:

一是土地資源優勢。全鎮有耕地16.53萬畝,其中300畝連片以上壩區土地5.3萬余畝,適合發展蔬菜產業的土地有8萬畝以上。

二是勞動力資源優勢。全鎮有6.5萬人口,常住人口7萬人以上,其中勞動力人口3.8萬余人。

三是交通優勢。內昆鐵路、都香高速,356國道、220省道穿境而過,通村路、通路組和機耕道四通八達,便於蔬菜運輸。

四是自然條件優勢。小海鎮平均海拔2221m,海拔落差僅為226米,年平均氣溫10.5攝氏度,年日照時間1812小時,其高海拔,低緯度,強日照,大溫差的自然條件和平緩的地勢條件,適合發展高山冷涼蔬菜。

五是產業體系優勢。小海距離江楠育苗中心12公裏,距江楠物流園僅有5公裏,蔬菜育苗、采收打冷、運輸具有明顯優勢。

盡管優勢明顯,但小海鎮發展蔬菜產業卻不是一帆風順的。

「過去,為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小海鎮結合自身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做優長板,帶富群眾。」朱紹熊介紹,最多的2020年,全鎮蔬菜種植達到5萬畝。

也就在這一年,由於受到疫情沖擊,運輸不暢,銷售出問題,從外面引進的經營主體因為虧損紛紛離去,2021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下滑到20000多畝。

小海鎮

面對蔬菜產業發展走下坡路的境況,小海鎮黨委政府進行了分析反思:蔬菜產業失敗的原因一是主要的經營主體都是外地引進的,不穩定;二是部份經營主體盲目參與,不懂技術;三是銷售渠道多數由外地經營主體掌握,如有銷售渠道的經營主體離開,本地菜農就不敢繼續種蔬菜。

「盡管蔬菜產業發展遭遇挫折,但小海鎮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大力推進鄉村振興,還是必須結合自身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朱紹熊說,鎮裏按照耕地保護好、政策宣傳好、主體選擇好、後勤保障好、市場統籌好的「五好」標準抓好蔬菜產業長促發展,讓蔬菜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財神」。

培育種植大戶帶動群眾發展

站在松棵村雙塘組平坦的壩子裏,看著長勢良好的大白菜,威寧自治縣誌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誌意氣風發:「如果行情不變,今年種植的400多畝蔬菜,產值應該超過400萬元。」

三年前,從做小生意轉行種蔬菜,劉誌冒了很大的風險:「自己沒種過蔬菜,不了解種植技術,不了解市場行情,加上疫情風險還在,親戚朋友都不支持。」

在選擇種蔬菜之前,劉誌是做了很多「功課」,走訪了很多種植大戶,到蔬菜種植基地參觀學習。但真正給劉誌底氣的,是鎮裏決定培育扶持本地經營主體和種植大戶,在品種選擇、種植技術等方面提供支持。

劉誌在檢視蔬菜長勢

「盡管做了充足準備,但真正實施起來還是遇到了不少問題。」劉誌說,施肥、澆水、打藥......出點差錯就會造成損失。這時,鎮農業服務中心的技術人員伸出了援手,特別是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康遠林,一有時間就朝劉誌的蔬菜基地跑。慢慢地,劉誌從一個蔬菜種植「小白」變成了蔬菜種植能手。

「種植蔬菜的第一年由於品種選擇和市場行情把握不準,當年虧了幾十萬元,但鎮裏的大力扶持,讓我有了繼續發展蔬菜的信心。」劉誌說,去年他種植了400多畝蔬菜,產值超過400萬元,還清原來的虧損還略有結余。

「2021年,外地經營主體撤走後,我們決定培育本地經營主體和種植大戶,再由經營主體和種植大戶帶動群眾發展,這樣就比較穩定。」朱紹熊說,鎮裏主要在農技支持、後勤保障和配套基礎設施方面下功夫。鎮農業服務中心的技術員大部份時間奔走在田間地頭,指導種植戶選擇品種,提供技術支持。

再配套基礎設施方面,2021年以來,小海鎮積極爭取專案資金,按照「專案圍繞產業走」的思路,投入628萬元,配套馬鈴薯、玉米、蔬菜、烤煙等主導產業運輸路19.26公裏,建設產業橋2座;3年投入資金約2355萬元,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1.57萬畝。

透過3年的培育,小海鎮不斷湧現一批經營主體和蔬菜種植大戶。截至目前,全鎮有經營主體26家,種植大戶103戶,種植蔬菜18000余畝,帶動上600余戶群眾種植蔬菜12000余畝。

能人帶動打通蔬菜銷售渠道

亮水塘壩子裏,圓滾滾的「小鐵頭」蓮花白長勢喜人。

「這批‘小鐵頭’再有頭十天就可上市了,但我要把上市時間押後頭十天。」威寧智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龍說,因為雲南前段時間幹旱,種植的「小鐵頭」上市時間推遲,剛好和我們這批蔬菜重合,影響了市場價格。

趙龍在擦看蓮花白長勢

趙龍對全國各地蔬菜產地上市時間、市場行情為什麽了解得如此清楚?「在回來種蔬菜之前,我在廣州江楠集團寧夏蔬菜種植基地種了10多年蔬菜,手裏有不少資源。」趙龍說,所以根本不愁銷售,就怕種不出來。

貴州掌上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慶升更是銷售的行家裏手。

「我在搞種植之前,專門從事蔬菜銷售。」趙慶升說,我的基地主要種植豌豆尖和紅菜苔,品種的選擇源於我對全國蔬菜產地和市場的把握。豌豆尖主產區四川的豌豆尖四月初就基本結束,這時威寧的豌豆尖剛好上市,彌補了市場空缺。紅菜苔的主產區湖南湖北10月初上市,12月份大量上市。而我們威寧的8月初大量上市,10月份結束,剛好打時間差。

群眾正在蔬菜基地務工

「這幾天,我們豌豆尖就主要銷往四川重慶,價格一噸9000元左右。」趙慶升說。

今年,為了讓威寧的紅菜苔賣得更好,趙慶升帶頭在全縣成立了紅菜苔產業協會,把全縣種植紅菜苔的農戶組織起來,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技術,確保統一品質,再統一價格,在市場上爭取更多話語權。

在小海鎮,正是有趙慶升、趙龍這樣的能人帶動,打通了蔬菜銷售渠道,加上種植已經形成了規模效應。每年除了自己運出去的,還有大量的收購商紛紛慕名而來,在地裏直接收走。

「有成熟的技術支撐,有穩定的經營主體,有能人打通銷售市場,小海鎮蔬菜產業正穩步發展。按照去年行情,今年全鎮蔬菜產值預計可達3億元。」小海鎮黨委書記糜加省說,蔬菜產業除了從業的26家經營主體,103家種植大戶外,還帶動600余戶農戶種植增收,穩定帶動4200余人就業,光務工這一塊就給當地群眾帶來6000多萬元收入。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朝政 肖大熙

編輯 馮相清

二審 顧野靈

三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