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稭稈何去何從,官民各執一詞誰無"弊"?

2024-06-03三農

誰也沒想到,一個夜晚的事兒居然掀起了滔天巨浪!河南夜間曝光大規模燃燒稭稈,網友狂噴農田起火雲霧繚繞,是在作死對抗環保政策?官方連番辯解"絕不開放",專家們又怎能坐視不理?這一切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雖然外界大肆渲染河南夜燃稭稈"罪行",但細究其因的確不無道理。)(273字) "吃飽才是真理"的社會常識無需贅述。

即便透過"綠色環保"橫眉嚇阻,但農民的日常利益也絕非全無捍衛之理。當前鄉村生計寅吃卯糧,實在容不得一絲半毫空談。

雖有涉汙卻富實惠?燃稭稈究竟利弊如何?不可否認,稭稈燃燒不啻是一種"時髦"又"俗氣"的做法,且帶有一定的汙染隱患。

可就目前農民而言,這種快捷易行的處理辦法,也許才是當下最合適之選。

官民矛盾升級,環保理念溝壑難平?

現行的禁燃政策到底忽略了農民訴求嗎?為何即使當前層層檔已經闡明了方針,實際操作中卻仍有官民背離執行標準的沖突存在?是錯解政策還是雙方觀念相差太遠?

追根溯源,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在理念上就存在著天然的裂縫。前者還停留在單純靠天吃飯的舊有模式,後者則是迅速嫁接了科學環保的新觀念。這就導致了農民為求糊口暫時蹭蹭燃稭,城裏人卻又為此大加指責。

環保部門無疑是立場正確的,只是矛頭直指的主體卻是生存困頓中的農村。實際上燃稭稈這種所謂古老陋習,並非是農民有意為之,而是現有替代計劃與他們脫節太大,缺乏切實可行性。

這就使得"檔精神"在基層落地時遭遇執行上的阻力。 缺乏順暢渠道,農民們自然也就借著夜色乘虛而入。於是乎,一場針尖對麾芥子的鬥爭又在城鄉間上演。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雙方的價值觀分歧,底層民眾仍未完全適應快速變革。

這就好比先前取締一些地方工業的燒磚窯,結果也是遙遙無期。因為盡管這類行為極不環保,但比之於農民而言,它卻是賴以謀生的命脈所在,不得不做就別無他途。

就好像外人總嫌小販占道經營,阻礙交通秩序,禍害城市環境。可如若不賣,一家老小又怎麽糊口?總不能為了個人清潔就要人家一家人挨餓吧。

要化解矛盾,專家顯然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量身打造切實可行的改革舉措,而非簡單地摒棄和壓制。建設生態文明與改善民生本就應該有機統一,兩者不該對立。否則弊大於利的批評將無休無止,環保理念也難以真正植根。

誰之過與不是?責任歸咎兩難全。

我們應當誠懇審視:事出有因,不能簡單地將全部鍋甩給農民,但其燃燒稭稈一時貪圖小利的行為,也難辭其咎。

縱觀全過程,多方面都或多或少負有責任。農民一味堅持陋習,農業部門宣傳不力缺乏監管,而專家們的政策建議也存在單純理論化、生活化不足的弊端。 有識之士往往難免高高在上,對於農村真實處境估計不足。

即使有合理替代方案,在基層地區推廣時,也常常事與願違,反響平平。這就是城鄉分野的代溝造成的困局。正所謂"紙上談兵"和"鉆牛角尖",理論與實踐總會存在落差。

更何況,一些科學方法的操作成本也未必適合小農經濟,比如稭稈回收和加工等。試問農民又有何積極性執行呢?所以,非要等到鄉村振興後,雙方才得以在現代化基礎上理解彼此的訴求,這場紛爭才算可以休矣吧。

比如很多人大呼過往的儲備政策行不通,對於農民來說資金回籠無期,從而極大打擊了種糧積極性。而在"賣地才能真正脫貧"的鄉間教訓下,撂荒也是很多人選擇的出路。 因而,"吆五喝六"不如身教身受。

作為問題的缺根之計,科研人員們若無法親自到田間地頭深入農村, 與老鄉們同甘共苦幾個月,也難體會土著的生存實況。 這種"遊擊式"拔苗助長,說來說去便徒有其表,實無其理。

即使政策上限所有可能,也終歸難以完全被理解、執行和推廣。先決條件還是需要下定決心,用心深耕農村,順應民意、揚長補短。

農村發展艱難,良心環保利弊如何取舍? 環保理念固然是大勢所趨,但若矛盾升級,恐怕對於一貧如洗的農民確實是雪上加霜吧?

其實民眾心知肚明,燃稭稈的做法無疑是潛在的環境隱患,對公眾健康也會造成不利影響。然而到頭來,農民們也明白這只是權宜之計,一旦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必然會摒棄這種陋習。

環保環節本就應當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到相應程度時,才可分階段推進的過程。如若一蹴而就操之過急,未免會適得其反。

古人所謂"鋤強扶而上",並非一朝一夕可以畢其功於一役。 誠然,專家們的建議出於一個良好前提,但仍然有必要結合實際,循序漸進。

按目前形勢看,似乎還無法做到一勞永逸地根除稭稈焚燒這一社會痼疾,而只能盡量加大基層宣傳改造的力度罷了。

謀定而後動,未嘗不可。 因循守舊的習慣正在逐步遭到摒棄,而良性的改造步伐亦正在穩步推進中。

相信只要拿出足夠的決心和耐心,在農村這方鹽堿地中耕耘,定能擷得甘甜之果。所以暫時容忍尚在可接受範疇之內。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在於補齊農村現代化的短板。單單環保當然是必須的,但對鄉村脫貧亦須並重。切忌一刀切掃蕩,那樣幹脆成了本末倒置。

如今已經有不少地方摸索出良方,如發展稭稈產業化,透過回收加工來提供就業增收。或者嘗試稭稈氣化發電等再生利用,一舉多得。

誠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的解決需要給予足夠的時間緩沖。 由此觀之,當下並非堅決禁絕,而是要循序漸進,盲目強令反而會引發更多矛盾。

相關方面只需在基層加大宣傳和技術指導力度,循循善誘,必能達到良性目標。

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包括專業人士的建議,也往往存在脫離實際的地方。索性不如虛心去體諒一番農民真實所遇的艱辛,反思這樣的政策是否過於理想化了?當然合情合理的才能得到長遠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