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轉基因來了!要轉正了嗎?農業部:已安排5省20縣,百姓同意麽?

2024-01-26三農

轉基因真的來了!

1月23日農村農業部就記者答問「中國是否開放轉基因大豆、玉米種植?」總結以下幾點關鍵資訊:第一這件事國家高度重視,已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並取得重大進展。

第二依據1號檔要求,正有序穩步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擴大試點範圍,規模化種植。第三2023年試點範圍已經擴張至雲南、內蒙古、吉林、河北、四川5個省20個縣並在甘肅安排制種。

第四轉基因品種,較傳統品種,更具增產節本。

第五已向26家企業發放準許玉米和大豆種子的生產經營特許。以上便是1月23日透過梳理的關鍵資訊。這也意味著,接下來將有大量轉基因玉米大豆問世。

同時,向我們所有人傳遞一個資訊:中國轉基因時代已經來臨。

商業化轉基因種植,將全面開啟一個時代。

轉基因一旦紮根,再無回頭路。

更意味著集約化,規模化以企業公司為主體的種子公司,將全面把持種子使用的權力,農民在這個歷史的舞台被逐步取代。這個方向到底好不好?時間會驗證一切。

我的觀點是:既然趨勢已成,我盡量自己開墾一片凈土。

那麽為什麽要如此大費周章,不遺余力推廣轉基因?

中國轉基因作物發展歷程,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美為首的「先鋒」1996年率先實作轉基因作物商品化,標誌著轉基因正式走向世界舞台。僅僅3年,該技術推廣至11個國家種植,總面積達0.40億公頃。

單從面積看不多,各國對這項技術仍保留態度。

第二階段,轉基因開啟加速,也就是2000-2010年10年間,該技術套用國家和種植面積明顯提高,種植國家擴充套件一倍多達29個,面積達1.48億。相較0.4億10年間的變化增加了1億公頃,從固有面積看,各國對這仍保留態度。

第三階段,轉基因步入成熟期,到2019年全球面積達1.9億。

那麽總體看,這個增速並不快,如果說轉基因是一次跨時代的飛躍,助推人類食物得到大大改善的話,從1999年到2019年近20年發展歷程,這1.9億公頃種植面積是很小的。

全球200多個國家,這個行程不算慢,但也不快。

那為什麽不再擴大面積呢?

中國在這三個時期,緊跟時代趨勢,也在研究轉基因,大致經歷1980起步階段、1990-2018初見成效階段,2019至今的再進一步階段。值得註意的是,2023年轉基因5省20縣一旦試點完成並投入商業,可以預見,中國未來轉基因種植面積會在一定程度上跨億行列。

根據【世界農化網】2023年3月16日2021年釋出內容數據:

2021年中國糧食類作物總種植面積約17.64億畝,從整個趨勢看玉米種植面積約6.5億畝,豆類1.52億畝。這項數據表明,玉米和大豆的種植面積是巨大的。同理轉基因玉米大豆一旦普及全國,那這個種植市場將非常廣闊。

也就是說全世界用20、30年時間,積累起來的總種植面積。

我們可能在一段時間內,趕上,甚至反超。

為什麽要大力種植呢?從各項數據和專家解釋看,第一增產節本,第二專家認為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第三滿足國內供不應求的局面...

其他專家認為:農村城鎮化後種地人少了,糧食安全危機,農作物單項產值低(具體什麽產低沒說。)

既然轉基因專家說的這麽好,歷程也久,民間為何兩極分化?

保持警惕是必要的。就像溫教授說的,轉基因要用三個三十年來證明他的安全性,不能盲目的,不經長久時間驗證就投入市場,要對人們健康考慮。這擔憂確實沒錯。我們必須做萬全準備,在保障人們健康的同時,也要保證種子安全。

對於轉基因種植,應該允許農民自由選擇種植品種的權利。

目前市場售賣的轉基因糧油,相信公眾自有選擇。

這件事的本質,是公眾心裏有顧慮。專家很少有正面的透過科學方式為公眾解惑。另一個疑惑是糧食自給率。

大河財立方官方網站1月23日訊息:2023年中國糧食外補約1.6億噸,增長11.7%,其中打豆豆占大頭9941萬噸。另一個數據報道是,中國糧食生產已連續9年穩定1.3萬斤以上,人均490公斤,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口糧遠大於需求,有保障,水稻,小麥共計增加。

需求較多的玉米也增加較多,供需明顯改變。另外大豆擴種也大幅增加,糧食庫存消費遠高於聯合國提出水平線17%-18%。這說明什麽,說明糧食自給依靠我們固有種植,已經能滿足自產自銷。 為什麽偏偏是大豆?

這也是多數人想不明白的原因。

依據部份說法,大豆是人體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內大豆種植產量無法為巨量的市場提供足夠的大豆。除人們吃豆制品外,更重要的是以它為原料的豆粕,是提供畜牧業動物食料來源的重要組成部份。也就是說,除人們食用,更重要是支撐龐大的畜牧養殖。

那麽問題是,中國每年補給大量大豆,都去了哪兒?

依據華夏時報:市場飼用豆粕持續增加,是大豆供給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一大豆為原料的食用油。如此一來,中國每年外補如此多的大豆,以至於在國內推行轉基因,其中一項重要因素是,產量不高,滿足不了內需。

從人們自用大豆來看,占有量並不多,國內自產大豆基本得以滿足。

滿足不了的是龐大的畜牧業生產飼料的量。

如此一來,大致明白大豆去向。

前面也說,轉基因從研究到成熟,共經歷的時間堪堪不過30年,中國時間較早從1986年規劃(863計劃)時間也才37年,從成熟到套用時間並不長。

要如何驗證對人的健康保障性?需要更進一步探索。

如果是為了滿足畜牧業發展,盡管豆粕是飼料重要蛋白質來源之一,那麽我們是否可以探索一條替代或者類似的植物種植,滿足需求了?這條路雖然漫長總歸讓人放心。

從目前總體糧食外補結構來看,中國糧食除大豆外,還有多數糧食是出口的。

整體上,中國糧食自己率,是可以滿足人們需求。

從各項數據看,我們似乎對轉基因大豆的感知過於感冒。如果用於滿足畜牧飼料,完全可以集中一兩個地區,集中種植大豆用以滿足需要。

我想的可能比較理想,僅作個人看法。

此外我們還要想一個問題,大面積轉基因化後,農民該怎麽辦?

這似乎是一道無解的題,第一個問題是農民自留種該怎麽辦?可以自己留種嗎?目前多數人對轉基因還是持觀望狀態,也有農戶種植種子公司的種子的情況。

2023年5月11日農民日報,發表一片文章標題為【轉基因作物能留種嗎?農民日報:轉入常規作物中即可留種】。

另外一個涉及【種子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利用授權品種進行育種及其它科研活動,農民自繁自用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這兩種情況可不必支付經費。

二十八條規定:完成育種單位對其授權品種享有排他獨有權,任何單位個人不經植物新品種授權,不得生產,繁育,不得用於商業目的。

搬出這兩條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天,種子公司出手轉基因種子,農民是每次播種買新種子呢?還是用其留作自留種?會不會涉及相關法律問題?

從長遠看,育種權利掌握在農民自己手裏非常有必要。

同理種子公司的種子,這些種子又從何而來?是自己培育還是國外供給?或者用我們自己的轉基因種子?那麽轉基因種子的專利發明屬於誰?

這裏說一個典故——管仲楚國購鹿計。

是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堪稱當時的智慧敗兵。

春秋時期,諸侯割據一方,楚國當時經濟富饒,兵強馬壯,齊桓公認為要擊敗楚困難重重,管仲說,不妨高價向楚購買特產梅花鹿,用最大的誠意。

楚國國民得知這一好處,紛紛棄田,養鹿去了。

這時,齊國再大量向周邊買糧,邊國發現齊國出價高,都紛紛賣給他。楚國因為落荒,糧食一定時間不能自給,最終齊大敗楚國。 這件事道理很簡單,就是經濟命脈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依托他人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綜合來看,轉基因擴充套件種植這件事,國家層面有考慮,同樣的民間百姓也有考慮。目前這個趨勢已經形成。我在文章中列舉了大量數據,其實只相說明一個問題,轉基因或許能幫助我們提高產量,解決供需關系,不再嚴重依賴外補。

但是,我們也需得謹慎,任何一樣新事物出來前,都需要一個長期驗證過程。

老百姓有擔憂是人之常情,科學實驗最終的目的,不也是為了造福百姓?所以百姓聲音才是最真實的聲音,如果必須到了必要推行的時候,也應首先解除公眾疑惑。否則即便中國轉基因技術有別於他國,但是因為科學解釋不到位,也容易誤解。

還是那句話,多聽聽大家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