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高要區蜆崗鎮蜆一村試水「魚菜共生」

2024-03-08三農

一池迴圈流動的碧水中,鱸魚、鱈魚正歡快地跟隨水流遊動;一旁的蔬菜種植池裏,綠油油的生菜、芥菜、通心菜、聖女果等長勢喜人,再過20天左右將迎來首批收成。日前,記者在高要區蜆崗鎮蜆一村的「魚菜共生」專案看到的場景。

「魚菜共生」專案落戶蜆崗鎮「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基地占地約60畝,分4期建設,目前已完成首期建設,設有蔬菜培育區和種養沈池,其中魚池6個,蔬菜種植池28個,過濾池及硝化池1組。

一邊是水產養殖,一邊是水耕栽培,兩者如何實作共生?「你看,魚池、蔬菜種植池、過濾池之間,布有許多類似蜘蛛網、互聯互通的管道。」專案負責人張穎陽介紹,這些管網,正是實作一池碧水長期迴圈利用、魚兒和蔬菜保持營養的關鍵。

「透過管道,魚池糞便及汙水將統一輸送至過濾池,依托科技對它們進行過濾、微生物隔絕以及營養分解等處理,最終形成富有營養的水質。」張穎陽說,凈化後的水將根據指令,重新流回各沈池迴圈利用。

「魚菜共生」的又一秘訣,在於沈池培育的「營養」。「有人說,我們的魚池和蔬菜種植池看起來‘臟兮兮’的,種養出來的農產品質素堪憂。」張穎陽笑著解釋,這些「臟兮兮」的東西,恰恰是「魚菜共生」的支撐,「種養前,我們得先在沈池裏養菌,即培育能促進魚兒及蔬菜生長的藻類。這些藻類既可調和水質,成為蔬菜生長的營養,又是魚兒生長的保護屏障,可緩沖魚兒撞擊池壁帶來的傷害。」

巧妙的生態設計,實作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協同共生。「在這裏,魚池不需要換水,蔬菜也不用額外施肥和打農藥。種養出來的,都是有機農產品。」張穎陽自豪地說。

為生產出優質有機農產品,該專案探索出了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種養技術。如魚池設有迴圈水系統,透過設定水流速,實作池水不停轉,魚隨水速遊,以保障魚兒的口感和品質。蔬菜則先在溫室棚用有機泥進行育苗,待長至一定高度,再由工人移植至種植池。

「利用技術優勢,我們的葉菜種植周期為20至30天,比常規土壤種植時間稍快。」張穎陽介紹,收獲的魚和菜,將透過線上線下銷售及物流配送平台,直接送往公司客戶群體手中,價值略高於市面上的同類農產品。預測該專案年畝產值可達20萬元。

除了探索有機種養,「魚菜共生」專案還將涉足文旅產業。「接下來,專案將打造成集生態有機農產品種養、預制生產、原產地倉儲式銷售、科技農業研學、文旅觀光、親子休閑、研學於一體的‘魚菜共生’農文旅產業基地。」張穎陽透露,專案將透過引入數碼技術、AI等手段,建立數碼型智能有機生態農業種養系統,實作一鍵監測與自動化種養迴圈,以科技走出新路子,助力鄉村振興。

編輯:方良騰

審讀:喬會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