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傻孩子,還真以為是校服好看」,高中男生曬校服,網友關註跑偏

2024-02-10教育

高中生參與網紅變裝挑戰,曬出穿校服前後對比照

周末,一名就讀成都某重點高中的男生小王無聊刷抖音時,看到一個變裝挑戰走紅。挑戰規則很簡單,需要找一套與日常裝束反差巨大的服飾,分別拍照展示「變裝前後」的不同。

小王琢磨著校服最符合要求,於是找出制服拍了張照,又換上日常休閑裝,再拍一張。他仔細對比兩張照片的反差效果,選了自己看著最滿意的兩張上傳到抖音,配上簡單的文案。

沒想到一夜之間就收獲了上萬個贊和評論,小王自己也驚喜不已,沈浸在抖音「網紅」的喜悅中。

網友發現他就讀成都七中的真相

就在小王得意洋洋瀏覽自己收獲的點贊數時,有幾位細心的網友開始關註照片背景中的細節——制服上的校徽清晰寫著「成都七中」幾個醒目的大字。原來這位表情生動、長相出眾的少年竟是西南知名重點高中成都七中的在校生。

這一發現立即在評論區引起熱議,大家紛紛表示原來是七中的學子,難怪長相條件這麽好。歷史悠久的成都七中,是蜀地學子進入清華北大的搖籃,數十年來培養出了眾多政商科教界的領軍人物。

如今的七中學子個個人才輩出,每屆優秀畢業生不計其數。許多網友都表達了羨慕之情,說當初如果高考能進七中就好了,也能和小王一樣成為那些拔尖人才中的一員。

也有人註意到,七中學生的高標準,稱四川大學對他們來說只是保底,目標無一不是更高的985、211頂尖學府。

成都七中與衡水中學,哪個教學模式更優秀

有網友評論道,既然提到七中,不得不說說它和另一知名高中衡水中學的比較。眾所周知,河北的衡水中學以其高壓式、應試導向的教學方式而聞名,被稱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高考補習機構」。

那成都七中又是什麽樣的教學模式呢?據一些教育專家分析,從清華北大的錄取率數據來看,成都七中還略勝衡水中學一籌。但是更關鍵的是,成都七中不像衡水中學那般強調高強度機械式的應試練習。

在七中,學生一周只需上5天課,晚間的自習也非強制性。更重要的是,七中給學生留出充裕的課余時間,開設各種興趣小組與社團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發展多種能力與興趣愛好。

可以說,七中是在用開放式的培養取代衡水的封閉式訓練。正因學校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時間,他們的自學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培養,也更能發掘自己的專長,從而成為各行業中的佼佼者。

反觀衡水中學的機械式教學,雖然可以應付高考,但過分註重應試應急,不利於真正學習能力的培養,還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成都七中的教學模式明顯更適合大多數學生,也更有利於全面多元化的發展。

當然,這也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律性。但整體來說,成都七中的開放式培養,勝過衡水中學的封閉式訓練,也更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

衡水中學的機械化、高強度訓練符合大部份普通學生的學習習慣,他們更需要外在的壓力和強制力才能保證學習效果。而成都七中的模式則更看重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自律能力的培養,這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更有幫助。

不同的教學模式各有優劣。對於大部份需要外部監督的學生來說,衡水模式的嚴格管理更為適合;而對於具備強烈內在動力的自律型人才,成都七中的教學方式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力。

就像一位成都七中學生所說,應試教育固然重要,但對他們來說,學會學習和培養獨立思考是更寶貴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盲目跟隨某一種模式是不可取的。

衡水模式培養出了大批考試機器和書本知識的掌握者,但很多學生思維受限,創新能力不足。成都七中不拘泥於應試,卻也造就了無數頂尖人才。我們需要抓住不同模式的優點,讓教育回歸本質,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而有個人化的學習機會,發掘自身的潛力。

起初,網友們只註意到彭某的外表和顏值,但當發現他就讀成都七中後,立即將視線集中到這一「金字招牌」上。名校的光環顯然對人們心理有一定影響。一旦知道某人畢業自名校,立刻會改變對他的看法和評價,即便與學習能力和能力無關。

這從側面反映出普通民眾對名校和名校生的羨慕,也展現出追逐成功和地位的心理。名校和傲人的考試成績仿佛已經與一個人的優秀等價。在許多人心中,名校出身就意味著高人一等。

這種光環效應讓名校成為了一個神秘的存在。一所高中,可以決定一個人未來的出路,這令許多普通考生和家長趨之若鶩。名校光環並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內在素質,但它帶給人們一種優越感。

彭某的例子也印證了這一點,他獲得關註更多是因為成都七中金光閃閃的名頭,而非他本身的外表條件。

名校只是一種標簽,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健康成長並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們不應過分強調名校的光環,而忽視教育的本質。名校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很多平凡高中走出的學生也同樣優秀。

盲目跟隨名校,會讓教育變成精英教育,許多普通學校的學生無法獲得公平的資源。衡水模式和成都七中模式各有優劣,我們應拋開門面的看法,不應簡單用某種模式的成功來否定另一種。

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和學習方式,理想的教育應因材施教,提供個人化的啟發。大眾對名校的追捧,也反映出當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我們需要透過制度建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教育資源和關愛,使教育回歸公平正義。

家長不應將全部精力放在名校,而應關註孩子的內在需求。課堂內外的教育體系應並重,實作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需要拋開門面的成見,理性看待教育,並以人本為根本,讓每一個生命都被看見、被尊重。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而非創造戲法的考試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