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多所高校保研結果出爐:小語種本科生跨專業保研是「人才流失」嗎?

2024-09-30教育

這兩天,各高校保研結果陸續出爐,其中,一些小語種本科生的保研情況引人註意。近年來,小語種專業的招生「遇冷」受到了廣泛的社會關註。高考錄取分數線下降、小語種縮招、小語種學生爭搶轉專業名額、跨專業考研等現象日趨普遍。而在本科階段小語種成績優異並獲得保研資格的同學,不少也並沒有選擇在本領域繼續深造,而是選擇了轉專業。究竟是什麽樣的原因導致小語種專業的學生選擇其他領域?羊城晚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小語種優秀本科生似乎正在「逃離」

「我很喜歡外語專業,當時的夢想是做同聲傳譯,所以在填報大學誌願的時候,填的基本上都是外語專業。」曾在某高校本科就讀俄語專業的胡昊楊談起她當初的選擇時,沒有半分遲疑。然而,如今的她卻保研成為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律碩士。

胡昊楊的選擇並不是個案。在湖南省某高校,2023屆小語種專業(北韓語、日語、法語、俄語)共保研12人,其中有8人成功跨專業保研,占保研人數的2/3;2024屆小語種專業(北韓語、法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俄語)共保研17人,其中有5人成功跨專業保研。廣東某高校2023級研究生中,外語類跨專業錄取的學生共23人,其中小語種學生8人;2024級研究生中,外語類跨專業錄取的學生共19人,其中小語種學生6人。

近年來,伴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外語類對口行業需求有所下降。以轉譯類為例,中國轉譯協會釋出的【2024中國轉譯行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轉譯企業「外譯中」業務相比2022年下降了1.2個百分點;「外譯外」業務占比自2018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相較2022年下降了1.5個百分點,為24.9%。與此同時,各高校分別有32.9%的BTI(轉譯本科)學生和38.5%的MTI(轉譯專碩)學生畢業後從事轉譯或相關工作,但分別有27.4%和29.9%的BTI學生和MTI學生畢業後離開了轉譯或相關行業。

盡管如此,仍有不少心懷熱愛和理想的同學選擇了小語種專業。「當時選擇西班牙語是因為我對學習語言十分感興趣。當時以我的了解,西班牙語算是小語種裏面使用範圍相對比較大、就業範圍也比較廣的,所以填報了。」曾在某高校本科就讀西班牙語專業的鄭伊桐說。然而,就業這個問題是小語種專業繞不過的坎,她最終選擇保研到了某高校新聞與傳播專業深造,「如果我唯讀小語種的話,就業限制會比較多。」

「逃離」小語種,原因何在?

能夠在本科階段保研的小語種學生無疑是小語種專業最優秀的一批學生,那麽是什麽原因讓他們沒有選擇在行業內深耕,而是要開拓一個新的領域?

其中一個原因或許在學術與課程。一般來說,小語種碩士的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兩部份: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更偏向於學術性質)以及高級轉譯(更具備實用性)。「我主要覺得普通高校西班牙語碩士開設的研究方向不太適合自己。」鄭伊桐說,「像文學跟語言學的方向,我本身對這方面的研究並沒有太多的興趣。如果是做轉譯的話,對我來說會有點覺得困難,而且不適合自己,我會比較難以堅持下來。」

「部份高校的外語專業課程設定相對陳舊,教學內容和方法未能跟上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有的外語類專業的開設門檻相對較低,導致畢業生數量過多,競爭壓力增大。」華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劉曉斌教授表示,「與此同時,整體社會的外語水平特別是英語水平不斷提高,且市場上也存在較多數量的外語輔導機構,大量非外語專業但具備良好外語能力的人才湧入就業市場,使得外語類專業畢業生的優勢不再明顯。」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就業。實際上,小語種重要的對口行業——轉譯,從業人數在上升。【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中國轉譯從業人員規模已達642萬,相較2022年增長6.8%。但是,其中兼職人員為547萬余人,占比達85.2%,這與當前社會靈活就業、自由職業比例越來越高的現狀和轉譯行業「小而散」的特征相符,同時也是制約轉譯企業集約化發展從而做大做強做優的因素之一。

與如今畢業生就業普遍求穩的心態相比,轉譯只能作為不少小語種專業學生的「副業」。而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則讓包括小語種在內的外語類專業就業面臨更大的競爭。【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國內營業執照經營範圍中含有「機器轉譯與人工智能轉譯」業務的企業達 839家,相較於2022年增加251家。「考慮到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我認為大量的轉譯工作可能會被機器所取代,而且口譯員這個職業可能不是非常穩定,所以想要換一個方向,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胡昊楊說,「法學正好是我很感興趣的專業,所以在研究生階段進入了涉外律師的方向。」

專家:小語種人才並未流失

優秀學子保研去其他專業,是否意味著小語種人才流失?

對此,湖南師範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外國語學院北韓語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閆超認為,小語種專業學生保研去其他專業,並不意味著人才流失,反而體現出外語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成效。

「我會鼓勵非通用語種專業的學生跨專業考研或保研。所謂‘跨專業’其實是我特別願意看到的結果。」閆超說,「外語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能夠補充與完善其他學科的人才培養內涵,以適應新時期國家戰略對人才和智力的需求。精通非通用語種,通曉國際政治、經濟、歷史、文化,並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在講述中國故事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方面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事實上,外語類專業天然具有跨學科的性質。【外國語言文學類本科教學質素國家標準】明確:「外語類專業具有跨學科特點。外語類專業可與其他相關專業結合,形成復合型專業,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2022年起,教育部就在【普通高等學校部份特殊類別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鼓勵高校培養‘小語種+’復合型人才。」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一些高校已經在小語種人才培養方面主動「跨專業」,從本科起便開始積極與其他專業融合,進行交叉學科培養。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2024年高考招生中就推出了9個「小語種+」雙學士學位專案,包括法語(國貿雙學士學位)、北韓語(金融學雙學士學位)、德語(國貿雙學士學位)等一系列雙學士學位的專業,且俄語、日語、西班牙語、德語等小語種專業不再單獨招生,入讀小語種專業即全部就讀雙學位。在此情況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粵招生外語組物理類最低排位大幅上升20271位,歷史類最低排位大幅上升10110位。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小語種+」也並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劉曉斌指出,事實上,高校不能完全依靠「小語種+」模式來徹底解決所有問題,仍舊要重點關註課程設定與教學質素。「如果‘小語種+’的課程設定不合理,導致學生在兩個領域都學得不精,那麽就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文 | 記者 孫唯 實習生 方沂昕圖 | 新華社資料圖(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