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為何孩子越大,就越難管教?

2024-07-23教育

那一年,小美踏入了初中的門檻,她的世界仿佛一夜之間變得既新奇又充滿挑戰。

曉玲,這位溫柔的母親,從未對小美發過火,總是以耐心和理解作為溝通的橋梁。然而,生活似乎總愛開些小差,小美漸漸染上了晚睡晚起的習慣,作業堆積成山,而她,卻依然沈浸在手機的虛擬世界裏,無法自拔。

曉玲嘗試過用和風細雨般的語氣去說服,但每每都被小美的眼淚和怒火擋了回來,她的心,也隨之軟了下來,「畢竟,她還是個孩子,也許再長大一些,自然就懂事了。」

曾經,曉玲這樣安慰自己。

可是時間如白駒過隙,小美的成績卻如滑落的流星,直線下降。

老師的電話一個又一個,曉玲每次都是信誓旦旦,保證回家一定嚴加管教,可到最後,往往還是不了了之。小美似乎摸透了媽媽的底線,越來越放肆。

每當曉玲試圖拿走她的手機,小美就會用更加激烈的反抗作為回應,迫使媽媽一次次讓步。

這樣的場景,在許多家庭中並不罕見。

媽媽們常常抱著一種僥幸心理,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會變好,但現實往往給這種幻想一記響亮的耳光。正如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不僅僅是古代家庭倫理的精髓,在現代親子關系中同樣適用。

家長若是不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孩子便容易在成長的路上迷失方向。

實際上,孩子的成長,需要的不僅僅是愛的滋養,更需要規則和邊界的界定。

【有溫度的親子溝通】一書中提到:「教育不是一味的寵溺,而是適度的嚴厲與溫暖的完美結合。」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曉玲在小美年幼時的過分遷就,缺乏原則,讓小美對母親的規矩失去了敬畏,甚至反客為主,成了家中的「小霸王」。

小美的故事,其實並非個例。

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是因為心軟而妥協,擔心孩子受到一絲委屈,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孩子在早期如果缺乏明確的規則和界限,自控力會相對較差,行為習慣也難以形成良好的模式。

正如【細節養育】一書所強調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小覷,教育是一項需要長久耐心的事業,正如老話所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有些媽媽,常常用「他還是個孩子」作為自己軟弱的借口,而這,往往成為孩子手中的一把利器。

我的朋友小芳,她的兒子小強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小強從小就沈迷於遊戲,作業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小芳心疼兒子,每次都在他的哭鬧聲中妥協,把手機還給他。

結果,小強越來越難以駕馭,甚至以不做作業作為威脅母親的籌碼。

暑假期間,小芳決心改變,她決定帶走手機去上班,小強為此大哭大鬧,小芳的心又軟了,最終還是把手機還給了他。

結果,小強深夜沈迷於遊戲,飲食無度,學習荒廢,甚至不願再去學校。

這樣的現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許多家長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原則,導致孩子的自控力大幅下降。教育學博士錢誌亮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並不在於孩子缺乏自控力,而是父母難以堅決地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父母的放任,還會讓孩子滋生厭學情緒。初中階段,作業量的增加是普遍現象,而孩子往往會因此產生抗拒心理,將責任歸咎於學校和教育政策,這種心態無疑加劇了他們的抵觸情緒。逃避作業導致成績下滑,而家長的保護傘又讓孩子變得更加自負。

這種偏袒行為,還可能削弱老師在學生心中的權威,讓孩子變得無所畏懼,甚至在同伴中被孤立。

相比之下,農村的孩子需要參與勞動,而城市中的孩子卻往往遠離了家務。

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做體力活、穿非品牌衣物、或獨自睡覺,這些看似細微的行為,實則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誰說未來不可見】一書中提到,過度保護可能導致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家長應該適當地「逼迫」孩子成長,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獨立性。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家長的智慧與堅定。

面對無理的要求,家長應該果斷拒絕。起初,孩子可能會感到不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將逐漸學會自我控制。而對於合理的要求,如學習、完成作業、學習技能等,家長則應該督促孩子堅持完成。

由此可見,自律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家長的堅持和引導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愛孩子,不僅僅是無條件的同意,更包括適當的拒絕。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不要等到孩子長大後才追悔莫及。好母親之道,在於愛孩子但不溺愛。

透過嚴格的教育,孩子才能真正成長為獨立、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