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最狠的話,卻做著最心軟的事, 這或許是當下很為人父母矛盾的現狀。
有一個寶媽跟我跟我說,養孩子讓她變得「人格分裂」。孩子做事墨跡,每天出門上學,就是一場磨人的「撕扯」。
「寶貝,我們今天動作快一點,爭取準時到校,好不好?」
「快點,快點,別磨磨唧唧,沒時間!」
「XXX,你聾了還是啞了?!讓你快點,聽不見嗎?」
「XXX,你今天要是再遲到,看我晚上回來怎麽收拾你!!」
……
從溫柔到歇斯底裏,前後不需要幾秒。
這位媽媽說,脾氣來的時候,真的很難控制自己,看孩子被罵哭,或被罵得戰戰兢兢,她又特別心疼,特別後悔。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 指出: 孩子終將活成我們嘴裏描述的樣子。
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才是為人父母此生最大的功課,才是孩子這輩子最大的福音。
父母的嘴裏藏著孩子的人生,有些話寧願爛在肚子裏,也別輕易對孩子說。
01
把「不」改成「要」
心理學有一個 「白熊效應」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
他要求曾經被白熊驚嚇過或傷害過的參與者不要再去回憶當時受傷的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只白熊,結果發現,被實驗者所有的註意力都集中到這件事情上。
實驗證明:當我們被要求不去想或者不去做一件事,我們的註意力就已經成功「紮根」到這件事上來。
同樣道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們也一定發現了,我們的孩子總是「逆」著我們來,當你越對孩子說「不」,他們越會堅定不移地去探索。
不允許他哭,孩子反而嚎啕大哭;
不允許孩子吃糖,孩子更渴望吃糖;
不允許孩子去碰某個物件,孩子依然會悄悄去探索……
父母習慣把孩子的表現歸於「叛逆」或「不乖」,卻不曾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換一種交流方式。
收起「不」改成「要」,給孩子明確的指示,孩子才會更有感知地領會。
比如, 孩子在公眾場合聲音高了,不再斥責孩子「不要再大叫了」,而是把孩子拉到身邊告訴他:「你要小聲一點,才是有禮貌孩子的表現。」
教導孩子遵守規則,從來不是靠外部力量的「限制」,讓孩子明白正確的做事的方式,從內心的認可,才會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懂得做事有分寸的人。
02
把「消極後果」改成「積極期待」
孩子不聽話,那就「哄騙打」。中國式的教育,家長習慣拿威嚴樹立威信,拿威嚇作教育。
不聽話,就是個壞小孩;
不吃蔬菜就長不高;
不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撿破爛……
誠然,父母以過來人的經歷想要讓孩子明白最殘酷的真相,然而這些諍言卻成為孩子的噩夢。
正如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 所說:
「我們 究竟從哪裏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了如果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就應該讓他感覺更糟?」
相反,當孩子感覺糟糕,事情反而會向糟糕的形勢發展。這恰恰契合了 心理學「阿倫森效應」 :隨著獎勵減少而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態度逐漸積極。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妨 把「消極後果」改成「積極期待」 ,比如,你可以對孩子說:
「多吃蔬菜,你會像大力水手一樣,又高又強壯。」
「你好好學習,會去更遠的地方,見到更有意思的人,遇到更有趣的事。」
……
有父母的鼓勵和期待,孩子才會朝著優秀的方向努力。
父母的期待,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03
把「命令」改「選擇」
面對孩子不太如意的表現,家長習慣淩駕孩子之上,拿成人的身份進行「命令」,強迫孩子聽從。
孩子小的時候若不從,又哭又鬧,成為家常便飯;
孩子大了之後,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當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會漸漸和父母背道而馳,或正面抵觸,或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父母最糟糕的角色,是充當孩子的「指揮官」。
家長不妨把「命令」改「選擇」 ,比如你希望孩子關掉電視,那麽不妨提出建議:我們一起去外面散步,還是去超市購物?
平等、尊重、有選擇的溝通方式,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從而認真考慮父母的建議,選擇可以替代的方式,愉快接納。
04
把「立刻禁止」改成「提前約定」
「馬上回家!」
「立刻關掉電視!」
「把手機收起來!」
當父母想要孩子當機立斷停止當下的一件事,孩子往往會因為正投入期間而不樂意:再等一會兒,馬上就好了,就一下下……
自此進入時間拉扯戰, 父母的耐心在等待中消磨,孩子的興趣在催促中不舍 ,結果掀起怒火。
給孩子一點點時間緩沖,一點點心理緩沖,家長 不妨把「立刻禁止」改成「提前約定」:
「再看10分鐘就關電視,我上好鬧鐘,鈴聲一響就關了哦~」
好好溝通,孩子其實是個很好的守約者,達成一致意見的約定,會讓孩子主動履約。
實際上,拉扯的時間和緩沖的時間,還是那些時間,換一種方式,彼此更能愉快接納與執行。
05、
父母千萬不要低估自己曾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不要高估孩子愈合傷口的能力。
很多孩子在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大多都來自原生家庭的語言傷害。千萬不要等到孩子完全拒絕溝通,父母再追悔。
說話是一門藝術,對映在教育上,則是溝通的智慧。
優秀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
有些話,寧願爛在肚子裏,也別輕易對孩子說。
我是諾媽,家有男寶,致力於親子成長研究,為父母們提供有價值的育兒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