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4歲前,寶寶有這個「毛病」,是快要開竅的跡象,家長要把握機會

2024-10-09教育

有一段時間,孩子特別喜歡一個書反復讀,薄薄一本47頁的故事書,已經讀得滾瓜爛熟了,只要我讓孩子自己選書,他一定還會選這本。

每每看到這本讀了不下100遍的書,我都一個頭兩個大,「又是這本,能不能換一本?」

可是孩子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主兒,只要他想的,一定要辦到。哭鬧會破壞學習氛圍,沒辦法,我只能硬著頭皮上。

本來以為就我家小子才有這種「毛病」,問了寶媽群裏的媽媽才知道,原來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而且 高發期通常是4歲前,2-4歲的頻率最高。

你知道的,美媽是個好奇心格外強的人,看到這種現象怎麽也得弄出個所以然來。一研究,不得了了!

原來 孩子喜歡反復讀一本書,是快要開竅的跡象,家長把握好這個機會,為孩子打通大腦的任督二脈,腦力嗖嗖往上漲。

1.重復,是認知發展的必然過程

0-4歲是孩子聽覺中樞(顳葉)與視覺中樞(枕葉)的發育高峰 ,也是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說的「語言敏感期」。

孩子出生後,神經元的數量與成年人無異,卻無法像成年人那麽行事,是因為神經元之間還沒連線起來。

它需要外界豐富的刺激,才能彼此連線,建立一條條可以流暢傳遞資訊的腦回路。

孩子喜歡一本書反復讀,就是因為腦連線比較稀疏,他沒能消化你所說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但是他想了解故事的脈絡(認識事物的全貌),那只能反復去聆聽,讓大腦重新去記錄、訂正、思考所聽到的詞句和語境,慢慢掌握故事(事物)的全部資訊

一本讀了無數遍的繪本,在你看來很乏味,但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 每一次讀,孩子都能發現新的東西,察覺到新的內容

就像我家小子,經常讀著讀著,就會有新的發現,「哎呀,這片葉子上有兩只螞蟻,它們好像在打架呢」、「媽媽,為什麽這兩只蜻蜓長得不一樣呀」……有時興致來了,自個兒還編個小故事講給我聽。

總之,一本讀了很多遍的書,就像新讀的書一樣,總能讀出新鮮感來。

反復讀,是一個「正迴圈」的過程。 不但悄無聲息地強化了神經元之間的聯結,還能深化了大腦的A10神經系統、獎賞系統、思考系統和記憶系統,塑造出一個強大而充滿探索熱情的大腦

2.重復帶來的掌控感,能撫慰心靈

當一個人面對未知時,他會感到焦躁、不安、迷茫。

一個故事,如果孩子只是讀了幾遍, 對裏面的內容都是一知半解,這種感覺就像吃飯不咀嚼就吞進肚子一樣,會非常難受

而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讀同一本書, 他可以反復咀嚼裏面的內容,吸收書中的所有營養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不久,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然而 他可以掌控的事情,卻少得可憐

當他發現每次聽自己聽過的故事,比如哪個人物即將登場,下一頁將要發生什麽事情,主人公會說哪一句話,他都 能準確地「預測」到,事情好像是在他的操縱下展開一樣

求知過程帶來的安心感和掌控感,讓孩子為了繼續體驗這種快樂,而不厭其煩地念同一本書。

大腦有「類化」的本能,對學習的東西,它能從眾多不同的刺激中,找到相似之處,歸納得出原則。

所以, 不管是反復看同一本書也好,多讀不同的書也好,同樣可以建立發達的閱讀回路,養成閱讀習慣

當我了解到,孩子念同一本書背後的腦科學原理後,再也不逼迫他另選其他書了。

他選擇繼續讀這本書,那他肯定還有一些地方沒有理解到位,那我們就順他的意,耐心地讀,直到他滿意為止。

當這本書再也沒有東西可以滋養他,自然會尋找下一本有趣的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