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10歲後孩子太需要這樣的書了,因為有些心事沒法講給父母聽

2024-10-05教育

大家好,我是千媽。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10歲後的孩子,有時你看他跟同齡人玩耍,會覺得還是一副小屁孩模樣。但他偶爾的沈默,和冷不丁冒出深沈的話,又會讓你有點恍惚,眼前這個小屁孩,好像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簡單快樂的小屁孩。

10歲是個特別的時間節點。

10歲前,仿若新手保護期,自我意識有一些,但不多,孩子閉著雙眼,環境也披著友好的外衣,各自安好。

10歲後,自我意識變強,孩子睜開雙眼,突然發現小小的自己站在一個宏大的世界裏。這世界不再似幼時那般友好,學校的規訓、老師的教化、同伴的關系隨時都會擾亂那顆還不夠強大的心。

沒辦法,與集體、他人建立連線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自己渺小性的過程,個性與共性不斷碰撞,人的孤獨感便由此而生。

本來這時候,父母是疏導「少年維特式煩惱」的最佳人選,但可悲的是父母往往靠不住。

一些父母已經工具化,滿腦子都是分數成績,根本不關心孩子的精神世界。

孩子又不傻,不會跟一個每天見面只問學習的人聊心事。

一些父母很自大,覺得自己工作上那點破事才是事關家庭財富積累命運走向的大事,聽小孩聊自己的煩惱,只覺得煩躁,

「被老師要求寫檢查?跟某某鬧掰了?被同學取外號?都是雞毛蒜皮,不值一提的事。」

孩子很敏感,多幾次煩躁和打斷,就明白了,說了白說,不如不說。

寫到這裏,我就想起小時候經歷過的一件事。

有天早上我起晚了,匆匆忙忙趕到校門口,才發現忘戴紅領巾。

一想到進校門就會被紀律委員逮,那個滿臉正氣的三道杠肯定會用他慣常那種得意又輕蔑的眼神殺死我,再在小本本上記下我的班級和名字。然後老師會在班會上念名字,說今天班級分被扣全都是因為我,全班同學會像看罪魁禍首一樣鄙視地看著我,我的心臟就砰砰亂跳。

我無比懊惱為什麽早上好死不活多睡了三分鐘,而當下的無計可施又讓我感到十分恐懼。

不敢進學校的我抱著書包,躲在學校附近小花壇後邊逃避現實。

換成今天的我,可能會覺得很好笑,忘戴紅領巾而已,門口小攤現買一條就好了,不買也沒關系,扣點分又不會死。

但那時候,真覺得是天大的事。

就在我滿心都是即將被集體拋棄的孤獨感時,遇到了不走尋常路的校長。問清楚情況後,樂了,把我帶到辦公室,說了一段話,我至今都記得特別清楚。

「偶爾忘記戴紅領巾沒有關系,下次記得就好了。很多事情,經歷過後再回頭看,你會發現它很小。當你感覺很困擾很難受的時候,不要害怕也不要逃避,要記住,那些讓你覺得困擾難受的人和事,並不是你人生的全部,它們只是一個小小的剪影,有時候,連剪影都算不上。」

他拍拍我的腦袋,笑著說:

「有更廣闊的世界在等你。」

這句話對我影響巨大,後來很多時候,我都會去認真思考它。

它讓我從一個膽怯聽話的乖乖女,變成敢於嘗試的「野丫頭」,自我意識在蓬勃生長,而我變得更加勇敢和具有力量,當然,這其中離不開校長特權庇護的因素。

如今回頭看,我才意識到那次遇見,那段被支持的時光,對我的整個人生而言是多麽重要。

正常情況下,我更可能遭遇和大部份孩子一樣的結果。

我的逃避只會被父母視為不受規矩的表現,換來一頓臭罵。

我的孤獨,不會有任何人看見。

我不會懂得什麽更廣闊的世界,我只會在惶恐之後變得更加謹慎聽話,同時也變得更加弱小。

長大後的我會跟小時候一樣,小心翼翼地活著,不敢犯一點錯,每天壓力山大,拼命努力只為獲得集體和他人的一點認可。

我沒有自己,也不敢有自己。

這就是孤獨帶來的結果。

所以,成為母親後,我就暗自在心裏想,一定要像當年保護我的校長一樣,做個讓孩子知道「還有更廣闊世界」的人。

要克制成年人的自大,人總是活在自己認知的當下,而不肯換位思考, 但一個成熟的大人,需要學會站在孩子所處的緯度,去理解他的煩惱,不要讓他那麽孤獨,伸手拉孩子一把,也是拉「曾經的自己」。

如果從自身溝通上很難做到,至少也該給孩子提供一些關註內心世界,能幫助疏導孤獨感的書,比如艾琳.恩瑞達.凱莉的 【不愛說話的十一歲】。

來源:當當

出版社:上海文匯出版社

適讀年齡:10歲+

這部獲得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的作品,少有地將關註點聚焦在少年身上,用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去描繪孩子的內心世界。

就像作者在采訪時說的那樣:

「在十一歲的年紀,言語的沈默不代表心靈的寂靜,那些未說出口的話,都在心底翻湧。不愛說話的十一歲,是成長的迷茫與探索交織的年紀,每一次欲言又止,都是對世界小心翼翼的觸碰。」

她希望仿徨的少年在閱讀這本書時,能感到自己並不孤單,並且能從中獲得力量,去構建自己的世界觀。

我很喜歡書裏面那個內向害羞的「烏龜小子」維吉爾,他走起路來輕盈而謹慎,似乎每一步都在思考著下一步的方向,在人群中,往往不是最顯眼的那一個,但一旦你註意到他,就會被他那股獨特的安靜氣質所吸引。

也喜歡那個教會維吉爾保持自我的聾啞女孩,在維吉爾苦惱於沒有朋友時,她告訴他,人其實並不需要那麽多朋友。

她的堅定,總是讓我想起貝克特的戲劇【跌倒的人】:

「一個名叫丹魯尼的人,是個盲人,但他並不感到懊悔,因為看不見,這讓他的生活更好,甚至有一天他想如果自己變成了聾啞人,那他的生活會不會更像生活,一種純粹的生活,一種只有生活的生活。」

還有校園惡霸切特,雖然經常欺負維吉爾,但讀到後面,你會發現他內心的自卑和懦弱,如何學會不再用欺淩掩蓋自己的不安感,是這個男孩要面對的成長課題。

我想我喜歡凱莉塑造的這些角色,是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很普通,甚至有些身體心理小缺陷的孩子。

但他們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又提醒著我,在那一個個看似平常的外表下,藏著豐富的靈魂,它們在等待被看見。

這是我作為成人,作為一個教育者的閱讀視角。

千尋的視角,則更多體現在同伴共鳴上。

她內心有一些關於友誼的復雜情緒,那些很難講給我聽的微妙的人際關系,在這本書裏倒是可以找到參照,比如她會感慨,也許今天特別看重一個朋友,只是因為我還沒有遇到更多有意思的朋友。

我很高興她能夠借助文字的力量,看見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這很重要。

只有意識到「還有更廣闊的世界」,才能了解自己所遭遇的煩惱、孤獨、痛苦不過是「杯中風暴」。

如果將學校當作全部,那麽,在學校這個共同體中被霸淩或者成績不好,受到老師的不公正對待,失去同伴的友誼等等,都會讓孩子喪失歸屬感,變得弱小。

但只要跳出杯子,杯子裏再猛烈的風暴也不過是微風而已。

當你知道還有更大的共同體,去傾聽更廣闊世界的聲音,眼下這個共同體,這個「杯子」就不會那麽重要。

「沒那麽重要,我可以前行」,是一個人從弱小變得強大的心理路徑,我們之所以要付出一些努力,避免孩子陷入孤獨無援的處境,就是為了幫助他深刻理解這兩句話。

如果你覺得今天文章不錯,可以點亮「 」讓我看見,下期「和千尋一起讀童書」準備解讀弗蘭茲.卡夫卡的經典作品 【變形記】 ,歡迎來看~

文章封面: 網絡圖,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文章配圖: 采集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