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2000名學生沒一個上清北!張桂梅面對大V炮轟後,她說出了這番話

2024-11-05教育

前言

在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的深山中, 有一所特殊的學校——華坪女子高級中學。

這裏,無數來自貧困家庭的女孩們正在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奮鬥, 學校的創辦者張桂梅校長,更是多年來堅持不懈地幫助這些女孩們走出大山,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

然而,就在華坪女高的名聲逐漸傳開之際, 一位知名網絡大V卻公開質疑:"2000名學生,沒有一個考上清華、北大!" 這句話像一把利劍,直指華坪女高的教育成果。

面對這樣的質疑,張桂梅校長其實早有回應······

小鎮做題家?

在雲南省的崇山峻嶺之中,坐落著一所不同尋常的學校——華坪女子高級中學, 這裏的女孩們,每天伏案苦讀,為的是能夠透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然而,她們的努力卻招來了一些人的誤解和批評, "小鎮做題家"這樣的標簽被貼在了她們身上。

但是,對於這些生長在大山深處的女孩們來說,走出大山絕非易事,這場艱苦卓絕的"戰役",需要她們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毅力。

批評者也許無法理解, 對於這些女孩來說,"做題"不是目的,而是通向更廣闊世界的橋梁。

這所學校的創辦者張桂梅校長,更是用她的毅力和堅持,為貧困山區的女孩們點燃了希望之光。

張桂梅的教育夢想始於1974年,那年,她響應國家號召,從江蘇來到雲南支教。

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她親眼目睹了貧困家庭女孩求學之難,許多女孩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被迫早婚早育,陷入貧困的惡性迴圈,這種現狀深深刺痛了張桂梅的心。

她堅信"女孩受教育可以改變三代人",這個信念成為她日後創辦華坪女高的動力源泉。

華坪女高

2002年,張桂梅開始了艱難的籌款之路,她利用每一個假期四處奔走,向政府部門申請,向企業求助,甚至向個人募捐。

然而,這條路比她想象的要艱難得多,五 年間,她僅籌得1萬元,這個數碼對於創辦一所學校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但張桂梅沒有放棄,因為她深知,每一分錢都可能覆寫一個女孩的命運。

在這個過程中,張桂梅遇到了許多不理解和質疑,有人譏諷她的想法不切實際,有人批評她是在做無用功。

面對這些聲音,張桂梅選擇了堅持 "我不在乎別人怎麽看我,我只在乎這些女孩的未來。"

2007年,命運之神似乎終於眷顧了這位執著的教育者,張桂梅作為代表出席十七大時,因穿著破舊而引發關註。

新華網發表的【我有一個夢想】一文,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這篇文章講述了張桂梅的故事和她創辦女子高中的夢想,觸動了無數人的心。

在這股輿論浪潮的推動下, 麗江市和華坪縣政府終於籌集了200萬元,為華坪女高的建立提供了關鍵性的支持。

然而,即便有了這筆資金,創辦學校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從選址、建設到招生、教學,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張桂梅親力親為,從早到晚奔波於工地和各個部門之間,她的身體因勞累而每況愈下,但她從未想過放棄。

華坪女高的創立,不僅僅是一所學校的誕生,更是一個改變命運的平台,對於大山中的女孩們來說,這裏是她們走出大山、改變人生的起點。

改變命運的學校

這裏奉行的是"填鴨式教育"和刷題模式,老師苦教,學生苦讀,對於現代教育理念來說,這種方式似乎有些落後,甚至可能被批評為"扼殺個性"。

然而, 張桂梅校長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們沒辦法,我們只有這個辦法。" 這句話道出了華坪女高的無奈,也道出了他們的決心。

在這個貧困山區,高考成為了這些女孩們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因此,所有的教育資源和精力都集中在了如何幫助學生們透過高考這個重要關口。

張桂梅不僅是一位校長,更是一位全天候的教師和生活管理員,每天清晨五點半,她的聲音就會響徹校園,喊醒學生們開始新的一天。

深夜時分,當大多數人已經入睡,她仍在校園裏巡視,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安全無恙,她的付出遠遠超出了一個普通校長的職責範圍,更像是這些女孩的母親和守護者。

這種看似嚴苛的教育模式,在外界看來可能有些不近人情,但對於華坪女高的學生們來說,這是她們通往更好未來的必經之路。

女孩們也用實際行動回報了張桂梅的付出,透過日復一日的努力學習, 華坪女高連續十多年實作了高考上線率100%的驕人成績。

這個數碼背後,是無數個不眠之夜的奮鬥,是無數次挫折後的堅持,更令人欣喜的是,多名學生成功考入了全國知名高校。

她們的成功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為其他女孩樹立了榜樣,證明只要努力,大山裏的女孩同樣可以擁有光明的未來。

華坪女高的影響力不僅限於學生在校期間,許多畢業生在走出大山、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到母校任教。

比如周雲麗,她從一個貧困山區的女孩,透過在華坪女高的學習,成功考入大學,畢業後毅然決然地回到了母校。

她的回歸不僅是對母校的回報,更是為了幫助更多和自己有著相似經歷的女孩改變命運,這種良性迴圈創造了一個積極的影響鏈,讓華坪女高的精神得以傳承和發揚。

隨著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名聲日漸遠播,它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公眾關註的焦點,然而,並非所有的關註都是正面的。

除了清北沒學校嗎?

一位知名網絡大V曾公開質疑學校的教育方式, 認為華坪女高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教育方式過於機械,缺乏創新。

面對"2000多名學生無一人考上清北"的質疑,張桂梅的回應平實而有力,她堅定地表示, 華坪女高的目標從來不是讓學生追求名校,而是幫助她們走出大山,過上更好的生活。

"改變一個孩子就是改變三代人","只要她們過得比我好,就足夠了" ,在她看來,教育的真諦在於讓每個孩子都有選擇人生的權利,而非成為名校的工具。

對於華坪女高的學生來說,能夠走出大山,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已經是改變命運的重要一步。

張桂梅深知,對於這些來自貧困山區的女孩而言, 教育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打破貧困迴圈、改變家族命運的關鍵。

然而,堅持這種教育理念和實踐的代價是巨大的,多年來的高強度工作讓張桂梅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她患上了肺氣腫、腎囊腫等20多種疾病,身體狀況堪憂,醫生多次建議她進行手術治療,但為了不影響學生備考,她一次次推遲治療。

即便在病床上,她的心仍然牽掛著那些貧困山區女孩的教育,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品格。

張桂梅曾說過: "只要我還能動,我就要站在講台上;只要我還能說話,我就要為孩子們爭取更多教育資源!" 這句話不僅是一個承諾,更是她用生命踐行的誓言。

在她看來,自己的付出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更多的女孩改變命運, 這種堅持和奉獻,讓上千名女孩得以擺脫貧困命運,走出大山,投身社會,進而改變整個家族的未來。

結語

張桂梅的故事,詮釋了什麽是真正的教育信仰,在她的世界裏,教育不是為了培養精英,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為了給每一個孩子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教育的力量不在於培養出多少名校學生,而在於能夠幫助多少人實作人生的價值,獲得更好的生活。

參考:

廣州日報【沖上熱搜!「拿命辦學」40年,她讓山區女孩「逆天改命】

新京報【張桂梅老師,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