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人數:華科前5,哈工大、天大前10,誰第一?

2024-09-27教育
影片載入中...

文|微觀史紀

編輯|微觀史紀

這兩天,史丹福大學聯合愛思唯爾釋出的「2024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又雙叒叕沖上熱搜,妥妥的頂流! 這份榜單,每年都像一顆深水炸彈,在全球高等教育圈掀起驚濤駭浪。畢竟,誰不想看看自家高校在全球學術圈的江湖地位?

有人說,這份榜單就是全球高校的「內卷排行榜」。看看這上榜人數,動輒幾百上千,全是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術大牛。 這競爭,簡直比考研、考公還激烈!更讓人眼紅的是,這榜單不僅看重你一年的學術成果,還搞了個「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直接把科學家們一輩子的學術貢獻都擺上台面,這誰頂得住啊!

不過,吃瓜歸吃瓜,咱們也得理性看待這份榜單。它究竟能不能真實反映高校的實力?中國高校在這份榜單上表現如何?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麽?今天,咱們就來深扒一下這份榜單背後的秘密。

先來看看這份榜單的「評委」是誰。史丹福大學,全球頂尖學府,不用多說,妥妥的學術界「扛把子」。 愛思唯爾,國際權威學術出版社,手握海量學術期刊和數據庫,學術圈的「百曉生」。這兩位強強聯手,推出的榜單自然含金量十足。

不過,這份榜單的評選標準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它主要用論文參照數、h因子、hm因子等指標來衡量科學家的學術影響力。簡單來說,就是看你發表了多少論文,被參照了多少次。

這套評價體系看似客觀公正,但也存在不少漏洞。首先,它過於強調論文數量和參照率,容易滋生學術界的「唯論文論」。有些學者為了刷榜,瘋狂灌水論文,甚至搞學術造假,最終損害的還是學術界的整體聲譽。

其次,這套評價體系對不同學科的學者不太公平。理工科研究成果更容易發表論文,被參照的概率也更高,這就導致他們在榜單上占據了絕對優勢。而文科類研究成果發表周期長,參照率相對較低,自然也就難以在榜單上嶄露頭角。

所以說,這份榜單就像一面哈哈鏡,雖然照出了全球高校的科研實力,但也存在一定的「變形」。 咱們不能把它當作衡量高校實力的唯一標準,更不能被它牽著鼻子走,一味追求論文數量和排名,而忽視了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

雖然這份榜單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仍然是全球高等教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排名之一。咱們先來看看中國高校在這份榜單上的表現。

毫不意外,清華大學再次毫無懸念地登頂榜首,上榜科學家數量高達482人,妥妥的「學術界扛把子」。 緊隨其後的是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大學,這四所高校堪稱中國高校的「四大天王」,實力不容小覷。

除了「四大天王」之外,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也表現不俗,紛紛躋身前十。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大學和江蘇大學兩所「雙非」高校異軍突起,上榜人數超越了不少985、211高校,堪稱中國高等教育界的「黑馬」。

從整體上看,中國高校在這份榜單上的表現可圈可點,上榜人數和排名都穩步提升,這說明中國高校的科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在不斷增強。

不過,細心的網友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份榜單上,排名靠前的高校大多是以工科為主的院校,而文科類院校則相對較少。這說明中國高校在學科發展上還存在一定的「偏科」現象,理工科實力強勁,文科發展相對滯後。

那麽,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中國高校科研實力的「密碼」究竟是什麽?為什麽工科院校能夠在這份榜單上「霸榜」? 深圳大學、江蘇大學這些「雙非」高校又是如何逆襲的?

這背後,既有時代發展的機遇,也離不開高校自身的努力。

1. 時代紅利: 趕上了科技創新的「黃金時代」

近年來,中國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科技創新成為了國家發展的主旋律。 國家不斷加大對科研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等新興領域,中國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吸引了全球頂尖人才和資本的關註。 這為中國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2. 高校發力: 「築巢引鳳」+「自主培養」

面對時代機遇,中國高校也積極行動起來,紛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加大對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

「築巢引鳳」,「搶人大戰」在高校間悄然打響。 許多高校開出高薪、提供優厚的住房和科研條件,吸引海內外優秀學者加盟。 像深圳大學,就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靈活的用人機制,吸引了一大批優秀學者,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界的一匹「黑馬」。

除了「引進來」,高校也註重「走出去」,鼓勵學者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糊國際影響力。

當然, 「自主培養」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許多高校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專案,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

3. 學科差異: 理工科「彎道超車」, 文科任重道遠

中國高校科研實力的提升,也體現在學科發展上。 近年來,中國在理工科領域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 例如, 在5G技術、高鐵技術、航天技術等領域, 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這背後, 離不開高校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而文科類學科由於研究周期長,成果轉化慢, 再加上評價體系的局限性,導致其發展相對滯後。

中國高校在「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上的表現, 固然可喜可賀。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已經「躺贏」。

1. 「唯論文論」的陰影: 高校評價體系亟待改革

「破五唯」的呼聲, 在學術界已經喊了許多年。 但現實情況是, 論文數量、 專案經費、 獲獎情況等量化指標, 仍然是高校評價體系中的「硬通貨」。 這導致一些學者為了追求短期利益, 熱衷於發「水論文」、 搞「短平快」專案, 而忽視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和對原始創新的追求。

2. 學科發展不平衡: 文科發展亟待「破局」

與理工科的快速發展相比, 中國高校文科發展相對滯後, 這與中國當前的社會發展需求是不匹配的。

一方面, 要加大對文科的投入, 鼓勵文科學者進行跨學科研究, 提升文科研究的社會影響力;

另一方面, 要改革文科評價體系, 不能簡單地套用理工科的評價標準, 要探索建立更加科學、 更加符合文科發展規律的評價體系。

3. 「雙一流」建設: 要警惕「馬太效應」, 更要重視「均衡發展」

「雙一流」建設, 是中國高等教育邁向世界一流的重要戰略舉措。 然而, 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 也要警惕「馬太效應」的出現, 防止資源過度集中於少數頂尖高校, 而忽視了對其他高校的支持和發展。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只是一個縮影, 它折射出中國高等教育的進步, 也提醒著我們, 中國高等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邁向高等教育強國的征程中, 中國高校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正視自身的不足, 不斷深化改革, 銳意進取, 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參考資料

北青網在2024年9月23日【深圳數百人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深圳高校表現亮眼,港中深、深北莫入選人數創新高】的報道

澎湃新聞在2024年9月21日【最新!2024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釋出(全名單)】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