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溫才妃 胡瑉琦
如果你還徘徊在專業選擇的邊緣,不知該「選擇」或「逃離」哪些專業,不妨來了解一下,新質生產力如何給專業賦能。
作為當下最火爆的一個熱詞,新質生產力將帶火一批與科技創新、高效能、高質素生產方式相關的大學專業。
越來越多與新質生產力相關專業的出現,讓很多「遇冷」專業煥發生機。
那麽,新質生產力將給專業帶來哪些改變?對一些「遇冷」專業,大學生是否還需要「逃離」?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高教界的專家學者。
沒有冷門專業,只有被淘汰的技術
「你們知道農業大學嗎?」
「知道。」
「是幹什麽的?」
「種地的。」
「還有呢?」
「養豬的。」
……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時常在招生中遇到這種尷尬。不只是農學,這般刻板的印象還廣泛存在於其他傳統專業中,比如土木工程專業被理解為「蓋房子」「搞房地產」;生化環材更是被稱為「天坑」專業,畢業即失業。
新質生產力以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數碼經濟等領域為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主要是由人工智能點燃的現代生物技術變革(如基因合成生物學)和由先進制造帶動的產業轉型升級(如智能化、數碼化的制造業)。
「新質生產力幾乎滿足了涵蓋所有農科門類、工科門類等產業門類的轉型升級要求。」林萬龍說。
被人誤解頗深的生物,其實「生物科學、生物制造、生物醫藥,以及現在火熱的合成生物學是頗值得考生、家長關註的方向」。廣東工業大學生物醫藥學院院長林章凜說,美國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生物技術與資訊科技為主的產業變革。
合成生物學是生物制造的一個具體領域,農業中也有涉獵。林萬龍舉例,運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可從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合成澱粉、蛋白質,且相關套用已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
農業無人機則是低空經濟的一部份。過去打農藥靠的是農民肩挑背扛,如今無人機的一個重要套用場景就是植物保護,它可以噴灑農藥、播種以及監測土壤。
新質生產力還將催生新的研究方向、專業誕生。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教授汪曉軍舉例,如今中國的航天器已登陸月球,未來宇宙空間的環境研究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隨著產業發展,人才需求只會越來越多樣化、高端化。「毫無疑問,學生真正應逃離的是被淘汰的技術,而不是逃離某一個專業、某一個行業。」林萬龍指出。
改造原有專業,「裝新酒不改酒瓶」
毫無疑問,學科交叉是新質生產力改造專業的一大特征,未來學科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學、研究將會越來越多。
「就拿養豬為例。」林萬龍說,養幾頭豬可以靠人力,可現代化養豬場一年出欄幾百萬頭豬,靠人力管理肯定不行,需要借助物聯網、資訊科技、工程技術來實作。養豬的人在機房中透過電腦實作遠端控制,這已是現代畜牧養殖的常態。不僅如此,在百米高、數十層的「樓房」養豬也已成為常態,此時,農業、工業的界限徹底模糊。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國巍曾到某所「雙一流」高校交流。他發現該校的機器人專業、控制與系統工程專業的教師,正在橋梁工程的場景中找問題,一些人在「逃離」土木工程的同時,另一些人則對這一專業、行業滿懷憧憬。
「我們希望跨學科知識進入,並與行業的問題、需求結合,而不是鼓勵學生一窩蜂湧入熱門專業。」國巍解釋道,一個新專業的內涵完善沒有那麽快,需要時間沈澱。「新專業難以克服一個弊端——對行業需求和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刻,甚至沒有足夠深厚的專業背景知識去挖掘問題。」
林章凜對此表示認同。
「相比較設立新專業,我更希望高校改造原專業的內涵,加強學科交叉,從而套用於新領域,‘裝新酒不改酒瓶’。」他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學院為例表示,該學院只有為數不多的工科專業,分別是化工、材料、土木、機械、電腦,以及此後增設的生物工程專業,並沒有隨產業發展設立更多專業。
以化工為例,麻省理工學院的核心課程多年沒有發生過多改變,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該專業才大規模轉向化學工程技術,研究生物醫藥、生物制造和合成生物學等領域的重要工程問題。
具體到專業內涵的改造,林章凜建議,中國高校把人工智能作為必修課程,覆蓋到所有的理工科專業中。
選擇專業,忘了專業
把時間線拉長,建築學、土木工程在本世紀初火爆一時,近些年,電子資訊科技大熱,建築學回落。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大熱的人工智能專業,其概念早在1956年便已經確立,其發展歷程也經歷了泡沫和「冷板凳」。車輛專業在2006年至2015年經歷了不溫不火的狀態,近年來在新能源、智能化的推動下才迎來了春天。
「什麽專業受熱捧,與國家經濟發展的周期密切相關。」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工程技術中心研究員張雷認為,考生不必過分糾結於學什麽專業,將來才能更好就業。「從長期發展的角度看,收入的高低與自身能力相匹配。」
「就業崗位真正需要的是人才。」張雷舉例道,曾有汽車制造企業給剛畢業的大學生開出40萬元年薪,但依然留不住人,不是後者嫌棄薪金不夠高,而是認為自身能力不能匹配。
對此,汪曉軍表示贊同:「大公司招管理培訓生不看專業,專業也沒那麽重要,關鍵在於自身能力的提升。」
眼前的風口專業要謹慎選擇,因為「選專業更多選的是當下」。汪曉軍舉例說,新能源如今很時髦,但新能源電池的材料生產規模大、自動化程度高,這意味著將來所需的就業人數不會太多。
對此,林章凜有自己的看法。
「不妨根據賽道做專業選擇。」他表示,比如生物制造、生物醫藥未來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在本科專業選擇上,考生可選擇理科的數理化生,工科的化工、土木、機械、電腦、生物工程,為研究生階段強化專業性夯實基礎。」
對於「選擇高校還是選擇專業」這個考生填報誌願的老問題,林萬龍建議,行業頭部高校代表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是更穩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