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老虎型媽媽,養出的女兒特別容易出問題

2024-11-05教育

導讀:

有一種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是毒藥,能把孩子的一生的幸福摧毀的體無完膚。

母親的情緒裏,藏著子女未來的人生。

女兒不幸的婚姻,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於媽媽的過度參與,來源於媽媽對姑爺的看不上。

養孩子是一種慢慢放手的過程,像教孩子走路一樣。

今天的故事,是直播間一位心理學家咨詢過的案例(家庭問題治療案例)。

整理分享出來,希望媽媽們看到,都能有所悟。

撰文/紅塵禪語

說明:

本篇故事,是一位心理學家講述的她治療過的一個真實的家庭問題案例。

文中人物皆為化名,情節有演繹。

希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讓我們一起感悟人生。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01.老虎型媽媽

有一種媽媽,是老虎型媽媽。這種個性的媽媽養大的女兒,特別容易出問題。

這是一個真實的、蠻紮心的案例。

娟娟和磊磊的婚姻,只維持了不到4年,就離婚了。

娟娟和磊磊是自由戀愛,在外人眼裏,他們算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對。

可是,就是這樣一對外人眼裏的璧人,卻離婚了。

離婚時,兩個人沒要小孩子呢。

他們離婚的原因,你可能想象不到。

娟娟跟朋友說,她和磊磊之所以離婚,就是因為娟娟媽媽看不上磊磊,並因此告訴娟娟,不能跟磊磊生孩子。

02.媽媽的百般嫌棄的副作用

娟娟說,她每次跟磊磊回家,媽媽對這個姑爺都百般嫌棄。

媽媽對磊磊的百般嫌棄,久而久之,讓娟娟的潛意識裏也覺得磊磊哪哪都不好,有一大堆問題。

在娟娟媽媽的眼裏,自己的女兒老優秀了,什麽樣的男人都配不上她女兒。

娟娟從小到大,都被媽媽過度保護著,也因此時刻處在媽媽的控制中。

用當下一個流行詞形容,娟娟是典型的「媽寶女」。

朋友得知娟娟已經跟磊磊離婚後,問她:

「你愛你前夫嗎?」

娟娟:「愛」。

朋友:「你前夫愛你嗎?」

娟娟:「也愛」。

朋友:「你前夫再婚了嗎?」

娟娟:「沒有」。

朋友:「你再婚了嗎?」

娟娟:「沒有」。

朋友:

「為什麽離婚已經4年了,你還沒有再婚?」

娟娟:「因為,我忘不了他」。

03.為什麽不在一起?

朋友:

「既然你前夫至今未婚,你也未嫁,你們為什麽不能再在一起呢?」

娟娟:

「只要我媽媽還在,我們不可能復婚。」

(這句話,太紮心了)

04.媽媽的反應

對娟娟婚姻的狀態和處境,朋友很心痛。

她想幫助這對母女,讓她們走出惡性迴圈。

朋友找到娟娟媽媽,問了娟娟離婚的前因後果,娟娟媽媽坐在那裏,痛哭流涕:

「我這個孩子,從小到大,就是寶貝,我女兒雖然不是大家閨秀,但是,也算得上是小家碧玉了。」

娟娟媽哭訴:

「你知道嗎?她那個老公就知道使喚我閨女。」

朋友:

「他怎麽使喚你閨女啦?」

娟娟媽:

「有一次我去他們家,我有他們家的鑰匙,事先也沒告訴他們我要去。我開門之後,看到他們家的情況,我氣壞了,當時,我氣的把他們家的東西都砸了!」

朋友:「怎麽了?」

娟娟媽:

「我當時開門進屋時,看到她婆婆和她公公,還有她老公,他們仨坐在那裏打撲克,我閨女在廚房煮面條。

我閨女在家,我都沒舍得讓她幹過什麽家務活啊,現在,卻在這伺候他們一家三口。

我進門之後,乒乒乓乓,一頓亂砸,他們家客廳裏的東西都被我砸的稀巴爛。砸完,我一摔門就回家了。

姑爺一路小跑攆出來跟我道歉,我當時也沒原諒她,半年後,我這氣兒也沒消。

這不,最後這小子還是不提起,過不到一起去,就只能離婚了。」

05.媽媽的嘮叨

這樣的虎媽太可怕了:

女兒即使結婚了,還滲入到她的家庭裏,還在參與和操控女兒的夫妻情感。

娟娟媽媽在女兒婚姻存續期間,總是不停地在女兒耳邊嘮叨姑爺的不是,總跟娟娟說她丈夫不知道心疼她。

久而久之,娟娟就形成了一種錯誤的判斷,認為她丈夫真的不知道心疼她。

因為誤解,所以抱怨。因為抱怨,小夫妻矛盾不斷,最後,矛盾升級,無法調和,只能選擇結束這段吵吵鬧鬧、互相埋怨的婚姻。

其實,夫妻之間,偶爾誰多做點家務活,真的沒什麽。

就像娟娟,其實,她並不經常做家務,平時,都是磊磊做飯,做家務。

那天,磊磊父母去他家,磊磊也是想在父母面前表現一下自己在家裏的戶主地位,故意不做家務,示意娟娟去煮面條。

娟娟也是在磊磊父母面前,給足了丈夫「面子」。

結果,被娟娟媽突然破門而入撞見這個場景後,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劈裏啪啦一陣砸東西,搞得好好的家庭聚會,雞飛狗跳。

最後,娟娟和磊磊也因此心生芥蒂,影響了夫妻感情,導致小夫妻最後只能分道揚鑣。

06.讓媽媽看到女兒婚姻破裂的本質原因

朋友是做心理咨詢的。

她找到娟娟媽媽,小心翼翼地幫助她分析,讓她看到事情的本質:

女兒婚姻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媽媽對女兒婚姻生活的過度參與,還有就是媽媽對姑爺的過度評判。

這樣的母愛,是一種占有式的、控制式的。

很多當媽媽的,都容易到這個毛病:

我的小孩,我打我罵,任由我來,但是,別人不能使喚她。別人不能說她不好。女兒在媽媽眼裏,永遠都是最好的,是傲嬌的小公主。

寫在最後:

這種占有式的母愛,對孩子(尤其是對女孩子)的生命和幸福,是一種摧毀式的。

這樣的媽媽,對孩子,即使其成年了,結婚生子了,對自己的孩子總怕失去,認為,孩子一生的歸屬權都是自己的。

這樣的媽媽,喜歡也習慣永遠為孩子的一生負責。

這樣養孩子,還在便成了「巨嬰」,是永遠養不大的。

養孩子的過程,就是慢慢放手的過程。

所有的關系都是為了在一起,親子關系最終的結果(目的)卻是為了分離。

親子關系最終的「分離」,不是父母與子女「老死不相往來」,而是要讓子女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間。

父母學會放手,這個過程應該是循序漸進的。

就像孩子們小時候蹣跚學步,哪怕是跑跌了,我們該扶的時候扶,該松手的時候要松手,該摔的時候,就得讓他們摔,當然,該安慰的時候,也要給他們安慰,還讓他們奔跑的時候,就讓他們盡情奔跑,哪怕剛開始的時候會跌跌撞撞,甚至會跌倒。

父母不要對子女過度保護,也不要試圖憑自己的力量,掃平孩子人生路上可能出現的所有障礙。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種養育方式,是對生命的侵入和掠奪。

父母要允許孩子試錯,允許孩子做自己,允許他們過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