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課間一刻鐘」來了?加量之余,更需治本

2024-10-01教育

近日,北京市教委表示:從2024年秋季學期起,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將對課間安排做出整體統籌最佳化,原則上落實15分鐘課間時長,提供更加從容的課間時間,引導師生走出教室、走向戶外、走進陽光。

此舉受到普遍好評,論者紛紛寄予厚望。除北京外,全國也有多個城市正在推行15分鐘課間。從去年大家都在批評「消失的課間十分鐘」,到多地落實「課間一刻鐘」,似乎一個痼疾已灰飛煙滅,但理解「消失的課間十分鐘」問題的發生機制後不難發現,從本源上解決問題沒那麽簡單。

有媒體2023年7月報道,在北京,小學普遍嚴格限制學生課間活動的範圍和強度,記者隨機走訪中心城區的27所學校,至少有超過20所學校對學生課間活動做出限制;在河南鄭州、河北保定等地,也有學校采取類似規定,包括不準出教學樓、不準出教室、不準在教室內外大聲說話和嬉戲打鬧等。

這背後有共同的發生機制。存在個別家長,孩子在學校受了傷、發生了意外,不管學校有無責任、有多大責任,一概全部賴上學校。是學校的責任或學校有部份責任,學校當然給予合理的賠償;在明明不是學校問題的情況下,一些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公檢法卻抱著息事寧人的心態,和稀泥、按鬧分配。而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為了避免再次出血,「最優策略」是限制孩子的活動空間與活動自由,以逼近「絕對安全」,從而導致「消失的課間十分鐘」。

特別的家長永遠存在,怪這些人綁架了其他孩子、綁架了學校,是模糊了問題的焦點。面對這樣的家長,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如何應對才是關鍵:是選擇走一時艱難但永絕後患的路,還是一時容易但後患無窮的路?在這個意義上,要從根本上解決「消失的課間十分鐘」問題,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必須重新回到原點,明確作出與過去相反的選擇。

理解了上述發生機制,我們對「15分鐘課間」如何切實落地就有了更系統、更深刻的認知。僅僅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癥治療或治標之策是遠遠不夠的。

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第八條規定:學校不得設定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定不必要的約束。這條針對的就是「消失的課間十分鐘」,但顯然諸多學校並沒有就此改弦更張。

學校的考量很「理性」:這規定是柔性的,不執行也沒有後果;但要是有孩子課間受了傷,雖不是學校的責任,家長鬧起來,教育主管部門會為學校撐腰嗎?說不定為了平息家長的怒火,還會讓學校背鍋。再說了,沒有哪所學校認為不許學生課間出教室、出教學樓、去操場是「不必要的」。

現在多地教育主管部門推行的課間從十分鐘到一刻鐘,是不是意味著學生一聽到鈴聲,就可以下樓去操場,與小夥伴們盡情玩耍,釋放愛自由的天性?我們只能保持審慎樂觀。比如北京市教委要求,引導學校幹部教師主動設計、積極參與學生課間活動。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在推廣15分鐘課間同時,也要求教育主管部門將課間活動方案納入學校考核。

細品字裏行間,學生課間時間多了,可以下樓去操場了。但教育主管部門的安全顧慮似乎很大,又是要「引導學校幹部教師主動設計、積極參與學生課間活動」,又是要「學校組織課間活動,並納入學校考核」,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教師組織的課間活動,學生可以選擇不參加,而和小夥伴們自己組團玩嗎?

如果強制學生參加,「課間一刻鐘」可能會異化為目前的大課間。大課間本為讓學生有更多的課外活動時間而設定,但孩子們普遍反映不喜歡,因為不少學校,學生在大課間只能參加整齊劃一的集體活動,既沒有自由度又沒有樂趣,成了諸多孩子的「苦役」,不少孩子吐槽還不如上體育課。如果孩子可以自行組團盡情玩耍,那課間十分鐘很好,十五分鐘更佳;如果孩子只能被組織參加整齊劃一的集體活動,就像上了「小體育課」,則無以釋放孩子的天性。

課間十分鐘或十五分鐘,去室外,在操場,靜下來發呆也好,動起來也好,與小夥伴聊天也好,做遊戲也好,都行,每個孩子的身心得到回血,也是社會化的重要機會,還有助於涵養質樸剛健有韌性的品性與價值觀。這種陽光下的教育與成長,可能比教室內的知識教育更重要。

陳斌

責編 辛省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