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復旦教授上課時香煙從不離手,學校和學生卻從不反對,為什麽?

2024-04-29教育

在復旦大學中,一位教授手握粉筆,煙霧繚繞中講述著哲學的深奧理論。這位教授名叫王德峰,他的課堂上總是人滿為患,即便他上課時煙不離手,也無人反對。

這種情形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可能引起軒然大波,但在復旦,王德峰的這一行為似乎被奇妙地默許了。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麽呢?是他非凡的學術地位讓他享有特權,還是他的教學魅力足以讓人忽視這個缺點?

考入復旦大學的工人

1975年,在上海的工業脈搏中,東風有色合金廠的工人們在高溫、噪音和重機械的環境中辛勤工作。

在這樣一個充斥著金屬氣息和機械油味的地方,王德峰是眾多藍領工人中的一員。

每天,他都會穿著統一的工作服,戴著安全帽和護目鏡,操作著復雜的機械器材,參與到金屬的熔煉、鑄造和加工過程中。

盡管王德峰的日常工作是如此單調和艱苦,他的生活卻有著別樣的光彩。工作之余,他總是沈浸在書籍的世界裏。

他的工具箱裏,除了常規的扳手、螺絲刀等工具,還特別為幾本書騰出了空間。這些書籍覆蓋了哲學、經濟學、文學等多個領域,是他在工作間隙的精神食糧。

王德峰對知識的渴望是無止境的。在休息時間,他常常坐在工廠的角落裏,忘我地閱讀。

即便是在吵鬧的工廠環境中,他也能夠完全沈浸在書頁構建的寧靜世界裏。他閱讀的內容廣泛,從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到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他都研讀過。

1978年,高考恢復,王德峰在自學的基礎上,參加了這一年的高考,成績優異,成功考入了復旦大學哲學系。 這個成就對於一名工廠工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王德峰的工友們對他的成功感到既驚訝又自豪,他們為有這樣一位既勤勞又博學的同事而感到驕傲。

在復旦大學,王德峰的學術之路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他不僅深入學習哲學理論,還積極參與各種學術活動,逐漸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順利完成學業後,他被上海譯文出版社聘用為編輯。在出版社工作期間,王德峰參與了許多重要的轉譯專案,他的工作得到了業界的認可。

然而,內心對學術研究的強烈渴望驅使他在1987年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辭去在出版社的工作,返回母校復旦大學攻讀研究生。

留校任教

王德峰在成功獲取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開始了他在復旦大學哲學系的教學生涯。

他首先加入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隨後又擔任美學教研室的教師,涉足這兩個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王德峰的經歷使他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與美學的深刻洞察,為學生提供了獨特的學習體驗。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德峰進一步深化自己的學術研究,攻讀了博士學位,並最終晉升為哲學系的教授。

他在學術界的成就和在課堂上的表現贏得了無數學子的尊敬和愛戴。他的課程總是座無虛席,學生們被他對哲學的深刻理解和生動的講解方式所吸引。

王德峰教授在講課時,總能巧妙地將復雜的哲學理論與現實生活中的例項結合起來,使得抽象的哲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他善於用幽默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點燃學生們對哲學深邃問題的思考和探索。 這種教學方式使他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然而,王德峰教授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他在講課時總是煙不離手。 在教室的講台上,他經常一邊闡述哲學觀點,一邊點燃香煙。煙霧環繞在他周圍,成為他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盡管這一習慣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並不罕見,但在教學環境中仍然是一個較為少見的現象。

上課抽煙的爭議

王德峰的授課模式在復旦大學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在一堂九十分鐘的課程中,他有時會抽掉半包煙。

這種行為在封閉的教室裏尤為顯眼,因為教室的通風設施並不理想,導致煙霧往往在空氣中徘徊不散,形成了一種持久的煙霧環境。

盡管王德峰的課程內容豐富、引人入勝,這種環境還是引起了校方的關註。

校方面對王德峰的吸煙行為表示了擔憂,他們明確指出,在公共場合吸煙違反了普遍的社會公序良俗,尤其是在教育機構內部,應當更加註重健康和安全的教學環境。

校方也認識到,要改變王德峰多年形成的吸煙習慣,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校方決定采取一種更為民主和靈活的方式,即讓王德峰的學生透過投票來決定是否允許他在講課時吸煙。

投票活動在王德峰的課堂上進行。在投票前,校方人員和王德峰本人向學生們說明了這一做法的背景和原因。

投票被設定為匿名,以確保學生們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真實意見,無需擔心可能的壓力或偏見。

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並不反對王德峰在課堂上抽煙。 學生們普遍認為,盡管二手煙的存在確實帶來了不便和健康擔憂,但這並不足以讓他們放棄王德峰精彩的講授和哲學洞察。

學生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對王德峰教授的尊重和對他課程內容的高度評價。

在接到投票結果後,校方決定尊重學生的選擇,並對王德峰的教室做了特別調整,加強了通風系統,以盡可能減少煙霧對學生的影響。

此外,校方還在教室內設定了更多的空氣凈化器,並安排了課間休息時間,讓學生有機會離開教室呼吸新鮮空氣。

這一決策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現有規則的一種妥協,但也體現了校方在處理師生關系和個人習慣問題上的靈活與人性化。

最終,這種解決方案實作了對健康、教學質素和個人自由之間平衡的一種嘗試,被視為一種雙贏的結果。

獨特的個人愛好與生活方式

王德峰教授知道自己的吸煙習慣對周圍人有所影響,他總是試圖透過自我嘲諷和直言不諱的方式來減輕這種影響。

每次課堂開始前,他都會半開玩笑地對學生們說: 「我還是先要說句非常抱歉的話,特別是坐在前排的同學,你們忘了戴防毒面具。我如果不抽煙就萎靡不振了,那麽,有違今天的規則,請大家原諒哈!先讓我抽一支。」

在教室裏,王德峰的桌子上總會放著一個大煙灰缸,裏面堆滿了煙蒂。盡管如此,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盡量減少煙霧的影響,比如講台周圍裝有小型的空氣凈化器,並且在講課期間盡量控制吸煙頻率,特別是在深入講解復雜理論時。

除了在教學中的這些小插曲,王德峰的私生活中也有著豐富的色彩。 他不僅熱愛吸煙,還對飲酒和古典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王德峰教授的飲酒幾乎與他的吸煙一樣出名。

在校外,他經常會邀請三五好友到家中,舉行小型的酒會。他們一起品酒討論,從黃昏談到深夜,有時甚至直到天明,場面常常十分熱烈。

對於古典音樂,王德峰教授的熱情更是深入骨髓。他能夠巧妙地將音樂元素與哲學理論相結合,在講授哲學時,經常引入古典音樂作為理論的輔助說明。

他的家中擺滿了各種古典音樂的唱片和樂譜,從貝多芬的交響曲到巴哈的賦格曲,他都能傾情演繹其中的哲學意涵。

王德峰教授對音樂和哲學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2007年轉譯了英國哲學家瑞德萊的【音樂哲學】。

退休:傳承與爭議的落幕

2021年,王德峰在復旦大學的講台上宣布了自己的退休,這標誌著他在這所高等學府超過三十年的教學生涯畫上了句點。

他的退休儀式在大學的主教室內舉行,許多曾經的學生、同事以及朋友們都來到現場,見證這位教授的職業生涯的落幕。

退休之後,王德峰並沒有完全離開大家的視野,他反上課的影片在互聯網上爆火,影響力開始延伸至學術圈之外,觸及更廣泛的公眾領域。

不久,各種社交媒體平台上如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影片平台如抖音和B站,紛紛出現了以「王德峰教授」名義營運的賬號,這些賬號釋出各種聲稱是由王德峰教授提供的哲學講座影片和文章。

這些內容有的是對王德峰教授課堂講義的片面解讀,有的則是徹頭徹尾的偽造,內容質素參差不齊,嚴重誤導了公眾對王德峰教授學術立場的理解。

更甚者,有些賬號還涉及到商業廣告和其他不正當利益的推廣,這讓王德峰教授感到非常困擾和無奈。

面對這種情況,王德峰教授選擇了正面應對。他在自己的學術會議和公開演講中明確聲明,自己從未建立或授權任何社交媒體賬號,所有聲稱是他營運的社交媒體賬號都是假冒的。

他還透過復旦大學的官方網站和學術通訊釋出了正式聲明,澄清自己與這些賬號無關。

為了更有效地傳播自己的學術思想,並控制資訊的準確性,王德峰教授決定利用正規的學術傳播渠道。

經過一番考慮,他選擇與喜馬拉雅平台合作,確定了一個系列節目的框架——「中西思想必修課」。

在這個節目中,王德峰教授計劃深入探討中西方哲學的多個方面,將包括但不限於他個人在哲學研究中的深入見解,以及他對於當前哲學熱點問題的分析和評論。 每個節目都由王德峰教授親自撰稿並錄音,確保內容的原汁原味和學術的嚴謹性。

「中西思想必修課」很快在喜馬拉雅平台上線,受到了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王德峰教授不僅在節目中分享了深奧的哲學理論,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哲學知識,使得普通聽眾也能夠輕松理解和接受。

侯肖林,周兌夢.哲學與我們的時代——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教授專訪[J].上海支部生活,2014(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