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考公熱」再度升溫。2025年
報名人數創下歷史新高,341.6萬人透過資格審查,比去年增加了近40萬人。而這一數據背後折射出的不僅是一個職業選擇的趨勢,更是中國經濟、就業市場與社會結構變化對青年的深遠影響。無論是國考的報名人數激增,還是越來越多的高分考生放棄名校選擇定向招生,甚至選擇去西藏等偏遠地區從事工作,這些選擇都在揭示當代青年在追求「穩定」的過程中付出的巨大代價與無奈。
「穩定」的時代賭局:從追求理想到現實妥協
1. 越來越窄的選擇:考公成為窮人唯一的出路?
廢除科舉已過去119年,然而在當代中國,讀書入仕似乎重新成為了許多年輕人,尤其是普通家庭出身者的唯一上升途徑。在一個不確定性日益加劇的時代,考公的穩定性吸引了無數年輕人,甚至將之視為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每年如潮湧動的報考人數、超高競爭比的崗位,使得這一職業選擇的道路越來越窄。以2025年國考為例,最熱門崗位競爭比達到16702:1,相當於一人中簽的概率微乎其微。考上的人被戲稱為「文曲星下凡」,而更多的人則在努力之余感到無力。
2. 高分考生放棄名校選擇定向招生:從追求理想到求穩
過去,進入名校是無數人追求的理想之路。然而,如今在考公之外的高考和大學招生中,我們看到更多高分考生選擇了定向招生、免費師範生、公費醫學生等看似不那麽光鮮的路徑。這種選擇並非對優質教育資源的「主動放棄」,而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被動妥協」。在定向招生或免費教育中,畢業後直接進入編制內工作的承諾吸引了許多學生,使得他們認為這才是未來生活中相對可控和穩定的選擇。
3.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警校和偏遠地區的工作
警校近年來分數線暴漲、競爭激烈,而西藏等偏遠地區的職位也開始受到更多報考者的青睞。對於西藏來說,高海拔和艱苦條件讓它成為長期以來較難填補的職位需求地。然而,如今由於學歷要求相對較低、筆試合格分數線低,以及優厚的待遇,越來越多的考生不再顧忌地域與環境,開始將之視為「確定性」相對較高的選擇。
現實的隱痛:社會變遷中的無奈
1. 資源配置的不平衡帶來的心理焦慮
從高考到國考,青年們在追求穩定的過程中逐漸放棄了對職業、生活、甚至人生的自主選擇權。長久以來,不同地區、行業的經濟和教育資源分配存在不平衡。大城市往往意味著更優越的資源和機會,因此吸引了無數人希望「上岸」。但近年來,隨著政策的收緊和資源向部份地區傾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迫離開心儀的城市,去往條件相對艱苦的地區。
2. 房地產、互聯網紅利的消退:青年人在夾縫中生存
「考公熱」與中國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歷了房地產業、互聯網、外貿等多次紅利,但90後和00後等年輕一代卻未能享受到這些福利。相反,他們面對的卻是樓市降溫、互聯網裁員、貿易戰等種種挑戰。在「努力」似乎難以兌現的現狀下,體制內的工作成為普通人唯一相對「穩定」的選擇,而考公因此成為一場難以避免的全民性「賭局」。
3. 個人夢想與家庭責任的沖突
當被迫在體制內的穩定性和體制外的理想中做出抉擇時,許多青年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對於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進入編制、獲得體制內的穩定收入,意味著減少家庭經濟負擔,甚至可能是回報父母的唯一方式。因此,考公不僅是一個個人選擇,更是家庭與社會責任壓力下的折中。
結構性困境:考公「窄門」正越收越緊
1. 招考名額減少:縮招成為常態
在穩定需求不斷上升的同時,2024年各地的省考縮招情況尤為明顯。上海、遼寧、湖北、廣東和江西分別較2023年降11.5%、6.6%、7.1%、5.2%和16.0%。這種縮招現象的背後,一方面是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則是政府推動的機構改革。以河南為例,地方機構按照「50%、30%和10%」的比例進行精簡,這種精簡趨勢無疑進一步減少了年輕人「上岸」的機會。
2. 地方財政緊張導致的招考萎縮
國考縮招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財政狀況的制約,尤其是近年來地方政府財力的緊張。數據顯示,全國範圍內的非稅收入銳減,土地財政收入也日漸萎縮,這讓地方政府難以支持大規模的公務員招錄。同時,部份中西部地區甚至面臨薪金支付困難。以鶴崗為例,這座因樓市下跌而被關註的小城市率先停招公務員,其原因正是地方財政捉襟見肘,無法負擔更多的體制內人員。
3. 延遲退休的政策影響:體制內「坑位」減少
隨著中國延遲退休政策的逐步推行,原本可能會空出的職位也逐漸減少。過去,中國第一波嬰兒潮出生的人口在2023年左右迎來退休高峰,這原本可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然而,延遲退休的政策出台使得許多職位繼續被占據,使年輕人進入體制內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這種情況下,考公「窄門」被進一步收緊,年輕人面臨的上岸難度再次提升。
當代青年的選擇困境與社會責任
1. 個人價值的失衡:從被「資源化」到「工具化」
在當代社會中,青年人被視為「資源」,而非作為個體的存在被尊重。當就業市場不再為個體提供足夠的上升空間,甚至社會的諸多不確定性成為青年們的「必修課」時,許多人開始將自己工具化,將追求「穩定」作為終極目標。體制內的職位成為他們的「最後出路」,而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放棄了原本的夢想與追求。
2. 「考公熱」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體制內的工作雖然相對穩定,但對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果有限。如果社會資源不斷流向體制內,可能會限制整個經濟體的靈活性和創造力。近年來,全球市場競爭加劇,中國面對的外部挑戰加大。如果太多青年都將考公視作唯一出路,社會創新活力可能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帶來就業市場的僵化。
3. 政府如何緩解「考公熱」帶來的社會壓力?
在這種形勢下,政府可以在多個層面采取措施,以緩解考公熱帶來的社會壓力。首先是提升體制外職業的吸重力,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持,增加對基礎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投入,以增強社會保障體系的穩定性。同時,也可以在中西部地區提供更多優質的教育和就業資源,促進資源的均衡分配,減輕大城市的壓力,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在中小城市安居
從高考到國考,當代青年的職業選擇被現實困境一步步收緊。「考公熱」不是單純的求職選擇,而是社會、經濟、家庭等多重因素交織下的結果。在一個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考公視為改變命運的「背水一戰」,這既是他們追求穩定的無奈選擇,也是對生活的最後一次「豪賭」。然而,這條道路的狹窄也意味著未來的路並不平坦,社會各界應當重視這一趨勢,為當代青年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支持,使他們能夠體面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