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如何讓科學的教育觀成為全社會共識

2024-07-13教育

當前過度的教育焦慮正在蔓延,已成為影響國人幸福的重大民生問題。過度的焦慮會導致對孩子進行過度的比較,不停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增加學習負擔,還會導致教育行為過於情緒化和偏激等,導致過度焦慮是教育功利主義在作祟。如何走出極端功利主義的教育陷阱,讓教育回歸初心,回歸教育應有的功能、價值和規律?從根本上講,還是需要推動科學的教育觀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一、科學的教育觀形成共識的必要性

功利主義的教育觀與科學教育觀是兩類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教育領域出現的內卷、雞娃、焦慮、青少年抑郁檢出率持續升高等問題多是功利主義教育觀的產物。很多人談論教育問題時,習慣把教育焦慮歸因於教育資源不均衡、普職比等問題,卻忽略了科學教育觀普及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推行的系列政策,都在著力緩解家長的焦慮。如嚴格推行招生制度改革、深入實施「小升初」微機派位、大力推行中考「指標到校」政策,實施縣中辦學質素提升計劃、多校劃片、教師輪崗、集團化辦學、縣管校聘等舉措,逐步建立「中職-高職高專一職業本科一專碩專博」等完備健全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但即使這樣,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步伐似乎也難追趕教育焦慮蔓延的速度,原因就是科學的教育觀不能深入人心。「幸福比成功更重要」「不以犧牲身心健康為代價加重學業負擔」「素質比分數更重要」「搶跑將扼殺孩子的興趣和智慧」「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不是淘汰,而是促進每個人的成長」等科學的教育理念已經是被理論和實踐證明過的教育常識,但卻並未在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等教育參與主體中形成共識,不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必然導致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條塊分割,不僅使教育改革不徹底,出現低效甚至負效果,還會使功利主義教育思想盛行,在「劇場效應」加持下沒有最後的贏家。只有在思想認識上有所突破,讓科學教育觀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才能在行動上「突圍」,才能讓凈化教育生態成為全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中國面臨著關鍵領域內創新能力的巨大挑戰,現階段基礎教育最為大家詬病的便是學生負擔過重,嚴重扼殺了學生發展的興趣、創新探究的天性,從而影響了學生未來的創新能力。中國中學生參加國際數理化等奧林匹克競賽獲金牌的比例非常高,但中國在世界重大科學、技術的突破上卻很難有這樣高的占比,其背後還是功利教育觀與科學教育觀的博弈,依然需要加強科學教育觀的宣傳普及。

二、當前功利化教育觀念流行的原因

我們每個人的教育觀念都是在所處的環境中透過學習、觀察、體驗、思考而形成的,這常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今的教育參與者,如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培訓機構、「雞娃」父母、自媒體、在校學生等都會有自己的教育觀念,同時他們也是自己觀念的傳播者,會透過各種渠道表達觀點、提出建議、傳達資訊,壓倒性的流行觀念就容易形成共識,當前相當一部份人在助推教育功利化觀念的傳播,放大教育焦慮,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功利主義的教育共識。

(一)自媒體精準、密集推播「販賣焦慮」的資訊多,科學的育人觀念宣傳引導相對少、效果不佳。許多機構為了牟利,利用各類自媒體,大肆違規宣傳,無所不用其極,傳播「不能輸在起跑線」「升學秘籍」「提分寶典」「名師點撥」等虛假資訊,以「關愛」之名行「恐嚇行銷」之實,各種各樣的育兒公眾號、影片號看得人眼花繚亂,也吸引了一大批粉絲。如微信公眾號渲染各種「雞娃」故事、推文裏隱含各種課程及輔導書籍團購連結;一些機構推出以往的優秀學員影片「現身說法」,透過培訓順利考到理想高中、大學……但人們往往忽略的是有大量家庭花錢培訓並未達到理想的目標。先入為主的教育觀念不斷被強化,人們對教育的固有認知愈發根深蒂固。我們看到,以延長孩子學習時間、損害孩子身心健康為代價的扭曲的教育觀、成才觀仍普遍存在,面對鋪天蓋地的煽動,家長往往很難獨立思考、保持理性。

(二)研究教育問題時,蹭「熱點」的多,系統全面、科學研究的相對少。長期以來,很多教育研究工作止於教育知識的生產,把發表論文、出版專著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至於對它們所反映的物件——教育實踐會產生什麽樣的社會影響,則關心不夠。如「雙減」政策出台後,部份專家、學者、媒體人等透過「一對一」家教這個現象和調研數據分析,得出「雙減」政策出台導致教育產生新的不公平的結論,類似「減負越減負擔越重」的文章大量出現,讓不少家長認為「一對一」家教是大勢所趨,形成了與「雙減」目標相反的社會效果。這些研究以偏概全,忽視了對「雙減」後以下現象的研究和宣傳,如教師回歸校園主陣地能讓所有孩子公平地在校內學好,「課堂不教、留在補習班教」的現象正在慢慢杜絕,密切家校聯系凸顯更高的育人效果和價值,學考一致得到有效引導,「一對一」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思想、不利於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補課難補出優秀人才,教育原本的樣子被淹沒在資訊洪流中,教育的公共認知被破壞,科學育人的輿論氛圍也未形成。

(三)以「五唯」為導向的教育實踐、宣傳引導多,堅持科學育人理念導向的實踐、經驗總結及宣傳相對少。現階段,不少家長、教師評價中小學生習慣用分數貼標簽,而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現,眼裏只有「尖子生」以及升學率的後果就是人為地從分數上把學校和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不少區縣把「北清率」作為重要指標,大量的資金都用於高考成績獎勵,造成過重的財政負擔。而「學校學生身心健康、綜合素質高、體質監測結果優、全體學生學業成績增值水平高」等方面的教育管理經驗及宣傳,關註的人則相對較少。

(四)教育的新模式、新理論多,讓「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育人理念相對少。現在「教育模式」越來越多了,幾分鐘的短影片就能宣傳一種教育理念,這些「模式」的創立者試圖讓人們相信,他們的「模式」是靈丹妙藥,能包治百病。一些家長也熱衷於新模式、新理論,認為孩子成績不好是學校及老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不好,由此內心產生焦慮情緒。而諸多實踐證明,真正能稱得上是教育理論、理念的變革通常是罕見的,能包治教育百病的就是放棄「包治百病」的教育模式,真正承認學生的差異,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好奇的天性、求知欲和創造力。這還表現在研究教育改革中實際問題的人相對較少,如教育部等十三部門【關於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印發後,進行了很多理論探討,提出了很多協同模式。而現實是很多班主任都忙於各種非教學事務,開展家訪的時間都無法保障,在「協同育人」實踐過程中的保障措施是什麽?如何給教師減負?減少進校園的非教學事務如何成為相關部門共識?如何讓家、校、社有交流互動的時間和空間?諸如此類的問題關註和研究相對少。當前,還有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如何向「防未病」轉變、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培養機制如何完善、新形勢下中小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綜合高中如何建設等系列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應該說,我們研究教育問題應胸懷「國之大者」,更多回應教育實踐需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讓研究真正服務教育改革創新。

三、科學的教育觀念如何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社會上流行追求「教育GDP」,正在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生態等造成危害。在治理上,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依法依規治教;另一方面要轉變教育觀念、形成共識。現階段,國家和地方已出台系列促進教育資源均衡、規範辦學行為等方面的制度政策,而在共識未形成的背景下,政策執行效果往往會打折扣。教育要發展,理念要先行。那麽,究竟該如何推動全社會形成科學的育人共識呢?

一是廣泛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營造理性看教育、科學辦教育的氛圍。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成為實作黨和國家歷史性轉折的思想先導。什麽是好的教育?全社會也需要一場教育科學的啟蒙!同樣,也需要發起一場全國性的教育思想大討論,要采取引導、啟發、自願參與的形式,鼓勵社會多元參與,開展開放式、互動式討論活動,大討論要讓每個教育參與者都從切身實踐中自覺、深刻地展開思考:到底什麽是好的教育,到底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麽樣的人,孩子的童年應不應該有更多快樂。教育思想的轉變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絕不是單靠行政命令所能解決的,而是需要認真學習、研究教育理論,調查研究社會各種因素對教育的影響;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各抒己見,互相爭論,真理總是能越辯越明。中國有1800多萬名專任教師,有近100萬名校長,如果我們的教師、校長都能夠堅持正確的教育觀念,堅定信念、保持定力,就將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教育的生態就會得到很大的改進,過度的教育焦慮將會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二是加強教育問題系統研究,引領社會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教育問題。很多教育問題的解決需要經歷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雙減」政策出台後有不少質疑聲,認為減負不可能實作。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從宏觀上描繪藍圖,提出解決措施,明確未來工作方向。如何透過全面落實「雙減」政策、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加強社會系統治理來推進中小學減負工作。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全社會共同關註、共同努力,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取得更為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域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才能樹立推動教育改革的信心和決心。為此,我們要加強對教育問題的系統研究,用正確的理念引導實踐,避免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境地。當前,教育改革如何把握「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如何不讓「綜合素質評價」異化為「應試評價」,如何應對人工智能與科技倫理帶來的挑戰和影響等問題,都值得我們進行系統研究和反思。

三是聚焦群眾關註和熱議的教育問題,透過專業的力量積極、精準地回應關切。教育研究應關註社會熱點問題,教育行政部門強化牽頭指導作用,整合學校、教研機構、主串流媒體等力量,可探索建立常態化聯席會議制度和工作專班機制,對當前熱議的教育問題加強研究,多寫老百姓看得懂的文章,多渠道發聲引導,鞏固壯大科學思想的輿論。一直以來,社會各界高度關註教育問題,也引發了人民群眾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評論。很多觀點值得肯定,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借鑒,但一些相對偏頗的言論往往能引領輿論的走向。如「中高考制度的存在導致減負成為不可能」「教育改革導致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不均衡」「'雙減'政策出台='一對一'興起=教育不公平」「素質教育=多才多藝=砸錢」「搶跑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考不上'雙一流'大學,孩子就找不到工作,沒有出路」等,每當這些偏頗的言論開始主導輿情時,就需要一些有針對性的重頭言論出來澄清,透過科學的論證揭示真相。

四是創新教育政策的解讀方式,讓政策中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也在教育官網對政策背景、內容、意義等進行了解讀。但在自媒體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長篇的政策檔及解讀內容似乎對老百姓吸重力不夠,如何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政策解讀、宣傳已做的工作和即將推動開展的工作、宣傳教育政策背後的核心理念等值得進一步探索,如透過圖文、影片、公開課、專家評論等方式進行宣傳。同時,我們要加強主串流媒體的專業力量,提高媒體人的教育素養,學習新媒體、自媒體的長處,使主串流媒體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充分發揮對教育的積極作用。

五是挖掘、培育和宣傳一批典型經驗,引導全社會形成正確的「教育三觀」。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是教育理念的有機組成部份,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思想「總開關」,三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除了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我們還需要一批先進的典型經驗來增強輻射引領作用,推動學校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家長形成理性的成才觀、全社會形成科學的人才觀。比如,當下不少學校信奉「時間決定論」,壓縮了音體美課程時間,試圖透過延長「主課」教學時間增加教育效益。而一些學校堅持素質教育,不為高考卻贏得高考的經驗就體現了科學教育觀念的專業價值。宣傳這些案例時,再輔以一些專業的研究,如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顯示,學生在運動之後上課聽課反應更快、註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就有可能會讓另一種新教育觀深入人心,從而扭轉違背教育規律的教育行為。另外,這兩年「中專生逆襲大學講台」「00後小夥'刮膩子'刮成世界冠軍」向全社會傳遞出「有才無類」「人人都有出彩機會」的強烈訊號,類似案例都需要挖掘、培育並宣傳。

六是對違規辦學行為、自媒體虛假宣傳等現象進行嚴肅查處,遏制並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視化行為。現在,不少家長對加重學生負擔、損害身心健康的行為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也加入了舉報違規補課的行列,這是一個好現象,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對違規辦學行為加大查處力度。若把「教育焦慮」當作「社會傳染病」來看,傳染病防控的方法主要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種。我們首先要下大力氣控制好「傳染源頭」,各地網信、市場監管、教育等部門應加強聯動,持續不斷開展線上巡查監管,對打著「名校父母」旗號制造教育焦慮的行為,對編造虛假資訊、渲染升學焦慮等惡意炒作行為堅持露頭就打、重拳出擊。完善「不規範辦學行為」問題線索督辦、情況通報、追責問責等制度,督促各地認真做好規範辦學行為線索的調查、核實、整改、反饋等工作。建立健全常態化巡查機制,對違規辦學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特別是對不少學校教育搶跑等問題(初一年級就把初三的課程都學完了)、陰陽課表、違規補課等要加大查處力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定期排程各地規範辦學線索辦理情況並組織隨查隨訪,及時通報結果,並視情節給予行政處理,依規依紀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

總之,推動科學教育觀成為全社會共識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四個層面共同發力,越是在教育綜合改革深化過程中,越是需要凝聚共識和力量。只要更多公眾能慢慢覺醒起來,用治理環境汙染的決心來治理「教育汙染」,就能逐步克服教育中的短視行為、功利化傾向,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培養出更多更好的能夠滿足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與力量。

作者:張傑(湖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