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記住四種對話方塊架,讓你的故事情節更有吸重力

2024-07-23教育

你好,我是老方,歡迎光臨我的「方自學堂」!

本堂課我要分享的是「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有關「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我是從人物之間的對話模式中總結出了四種比較實用的結構框架。分別是資訊交換式、情感運算式、 揭示秘密式和沖突與解決式。

1. 資訊交換式對話

「資訊交換式對話」的目的是透過人物之間的問答,傳遞關鍵資訊,推動故事發展。

我總結出一個結構框架,如例1所示:

▲例1

舉個例子:

A:「你周末有什麽計劃?」

B:「我打算去爬山,享受一下大自然。」A:「聽起來不錯,你經常去嗎?」

B:「是的,我每個月至少去一次,這能讓我放松。」

我發現這種對話模式,經常用來 揭示 背景、設定情節、建立人物關系

透過人物之間對話的方式,進行資訊交換,把有關故事的一些必要資訊告訴讀者,讀者就能夠逐漸了解故事的全貌,並對後續發展產生期待。

你可能會對「揭示背景」、「設定情節」和「建立人物關系」不是太明白。我就解釋一下。

揭示背景——就是揭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社會背景這些「客觀資訊」。這是事件發生的基礎,就像「下雨」這件事,到底在哪裏下的,什麽時候下的……要 具體

設定情節——就是介紹即將發生的事件或暗示未來的沖突。比如你設定了一個事件,這個事件怎麽呈現出來?也就是 怎麽把抽象的 設定 具體化 。這個就需要有人開個頭,然後才能將這件事展開——我們可以用人物之間的「資訊交換式對話」,透過某個人物之口開個頭,提一下這個事,然後再展開講這件事就不會顯得突兀。

建立人物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比如父親和兒子這種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還有就是社會關系,警察和小偷這些……

2. 情感運算式對話

這種方式的對話,它的目的是為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情感,增強讀者與人物之間的共鳴。

總的來說是在塑造人物。

這個我也總結出了一個結構框架,如例2所示:

▲例2

舉個例子:

A(女主角):「我覺得好累,工作上的事情讓我喘不過氣來。」

B(男主角):「別擔心,有我在呢。你可以跟我說說,或許我能幫你分擔一些。」

A:「謝謝你,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只有你能理解我。」

B:「傻瓜,我們是彼此的依靠。我們一起面對,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我發現這種對話模式能夠 揭示 人物的一些 情緒 ,比如的喜怒哀樂、恐懼、希望等,也是一種人物情感的呈現方式吧。

這樣就會讓人物更加立體、真實,不是機器那樣,而是一個有情感的人。

透過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動機和選擇 ,從而更加投入地閱讀你的故事。

我想,也只有先讓讀者理解人物內心的情感,而後人物做某件事,讀者也就不覺得不合理了。因為讀者事先知道了人物的情緒,覺得人物有理由那麽做。這種理由就是指的人物的「動機」。

3.揭示秘密式對話

這種對話模式是我比較喜歡的,因為透過它,能揭露隱藏的資訊、秘密或真相,引發劇情的轉折或高潮。

如果你想在故事中引發轉折,那就可以用這種對話模式。

我先說下它的結構框架,如例3所示:

▲例3

舉個例子:

A:「你約我來這裏,到底有什麽重要的事情?」

B:「我有一個秘密,關於你一直在追查的那個案件。」

A:「什麽秘密?快告訴我!」

B:「其實,真正的兇手一直隱藏在你身邊,他就是……」(此處留下懸念)

A:(震驚)「這……這怎麽可能?!」

寫懸疑小說的,多用這種對話模式是比較好的,透過逐步揭露秘密來推動故事的發展。還能增強你的故事的吸重力。

4.沖突與解決式對話

戲劇中有句話,說,「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可以看出「沖突」在戲劇中是有絕對重要的地位的,而第四種對話模式裏就包含了「沖突」。可想而知,如果在你的小說中出現了這樣的對話,效果會怎樣呢?

它的結構框架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

A(父親):「我認為孩子應該多參加課外輔導班,這樣才能在學業上領先一步。」

B(母親):「但我不想讓孩子失去童年的快樂,他們應該有時間去玩耍和探索。」

A:(冷靜思考)「你說得也有道理,或許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保證學習,又不剝奪他們的快樂時光。」

B:「對,我們可以一起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讓孩子既能學習又能享受童年。」

總結

我之所以提供這四種對話方塊架,並不是希望你完全套用它的樣版,而是要靈活調整和套用。

就比方說最後一種,我們能不能對它改進呢?

我是這麽改進的——將結構框架分解成兩個部份,請看圖示。

▲原結構框架(整體)

將原結構框架進行分解,第一個部份如下:

▲原結構框架分解後(的一部份)

第二個部份如下:

▲原結構框架分解後(的另一個部份)

有兩個場景,父親跟母親的兩次對話。

場景1只是開個頭——暗示他們之間的矛盾——思想觀念上的。這段是鋪墊階段。

這個時候他們之間還沒有出現沖突,只有矛盾狀態。

然後隨著劇情的發展,不斷發酵這種矛盾狀態。比如發生了一件事,導致父親不再堅持他的原觀念。 也可以理解成是後續劇情的需要,必須讓父親妥協。

也就是說,如果父親一直堅持自己的觀念,讓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班,故事中就會出現一個 新事件 ,即「孩子在輔導班上課」(孩子參加了輔導班/孩子每天都要上輔導課……)。

這個新事件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中的一塊牌子,引發後續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會改變劇情的發展方向。

而作者是要把控這個方向的,所以會用一些手段讓人物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

我覺得也會是主題思想的體現。比如作者想表達「愛、尊重與自由」的主題,那這個主題會寄托在人物身上。父親先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堅持讓孩子上課外輔導班。

隨著劇情的發展,父親跟孩子的關系也發展了,從而他們之間的情感也有了變化,這種情感的變化就成了父親思想觀念轉變的依據。

之後父親的這種轉變,就會在「沖突與解決式對話」中體現出來。人物也更加立體,故事也會更有深度。

以上四點就是我自學總結出來的一些心得。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是愛自學的老方,下篇文章見!

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下「關註」,如有問題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