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真不該送孩子去住校」,媽媽深夜的朋友圈,揭開多少孩子的傷疤

2024-07-08教育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深夜,有位育兒群的媽媽發了一條朋友圈,內容簡單,只有寥寥的幾個字:

真不該讓孩子去住校。

看到這條動態的第一時間,我就私信聯系了她。

她給我講了發生在自己女兒身上的故事,一個讓我想為無數孩子發聲的故事。

01.「真不該讓孩子去住校」

這位媽媽說,自己家裏是賣菜的,每天早出晚歸,需要趕集會,常常忙得腳不沾地,十分辛苦。

家裏有個女兒,原先都是由奶奶接孩子上下學,但是奶奶因病離開後,接送孩子就成了麻煩事。

思來想去,最終在女兒初三前夕,決定讓娃住校。

原想著女兒是個大姑娘了,平常自理能力也不錯,再加上學習雖算不上出類拔萃,但考上市裏的重點高中,應該也不算難事。

但前段時間中考結束後,回到家的女兒卻顯得悶悶不樂。

細問之下,才知道女兒感覺自己這次考砸了。

作為家長,在中高考這種人生的關鍵檔口,心裏難免著急。

所以聽到女兒的話,這位媽媽的語氣自然就淩厲了幾分,一邊訓斥孩子自從住校以後,就開始不把心思用在學習上,一邊埋怨她看不到父母的辛苦……

然而一番話說下來,卻徹底點燃了孩子內心積攢已久的苦悶的委屈,沖著媽媽吼道:你就知道成績成績,這一年你管過我嗎?

母女倆越吵越兇,但也正因為這個導火索,才讓這位媽媽從女兒口中,知道了許多從未提及的事情。

原來,自從女兒住校以後,各方面都感覺非常的不適應。

就拿飲食來說,孩子從小不吃蔥蒜,但學校的飯菜,幾乎少不了這兩樣東西,所以每次吃飯,按照孩子自己的話來說:與上「刑場」無異。

有好幾次,剛剛咬著牙吞下去的飯菜,回到宿舍立刻就吐了出來。

但孩子懂事,知道父母辛苦,怕他們擔心,又不想添亂,所以一年下來,從未說起過這件事情。

但不得不提的是,這種在飲食上的焦慮與煎熬,卻慢慢地在孩子內心生根發芽,甚至對其身心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當然,這還不是最主要的。

由於是半路住宿,所以給孩子安排的宿舍,算是混搭。

可問題的關鍵是,除了女兒自己之外,其他三個女生,同屬於一個班級。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孤立、被排擠,甚至被欺負,似乎成為了一種無法對抗的「宿命」。

孩子說,自己剛剛打好的水,一不留神,就會被其他三個女生用的幹幹凈凈,更可氣的是,每次拿起她的東西就用,根本不打招呼。

就算她一時氣不過,跟對方理論,但對方就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還出言嘲諷自己小家子氣。

而這些,還僅僅是一年住校生活的冰山一角。

當然,也正因如此,這一年時間裏,孩子常常失眠,躲在被子裏哭,在身心俱疲的雙重重壓下,自然對學習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位媽媽說,自己從未想過,把孩子送去學校住宿這件事情,會給女兒帶來如此之大的壓力和傷害。

所以自責和後悔之余,才有了深夜的那一條朋友圈。

其實,只要說起孩子上學,無非兩種形式,要麽是「住宿」,要麽是「走讀」。

我們暫且不說哪種選擇更為明智,但從實際情況考量,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02.「走讀」與「住校」的差別有哪些?

有人說,不同的養育方式,不同的成長背景,就會給孩子的未來種下不同的種子。

在這一點上,或許「走讀」和「住校」能夠體現的更為淋漓盡致一些。

我們先來說「住校」。

住校的孩子相對來說,自理能力會在長時間的鍛煉中,顯得更強一些。

如果周圍再有良好環境的加持,那麽他們的自我約束力、時間管控能力以及自律性,都會呈現比較大的優勢。

簡單來說,住校的孩子,因為缺乏父母的管控和照顧,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為他們成長中的性格塑造、能力培養來熏染「底色」。

就比如,身邊都是一群學霸,那麽孩子自然在學習上,會對自己有更嚴格的要求。

反之,身邊是一群調皮搗蛋的問題孩子,那麽難免就會被帶的「越來越歪」。

當然,住校的孩子,還會有一個天然的「劣勢」,就是與父母依戀關系的建立,會呈現不完善態勢,其結果就是孩子會缺乏安全感。

在這一點上,越早住校的孩子,體現的越明顯。

就像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張照片,有一個看起來很小的孩子,獨自蜷縮在宿舍的床上,眼角淚痕猶在,讓人無比心疼。

其實,這種孩子因為與父母缺乏高頻次、長期的相處,內心就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內心藏起來,形成敏感、脆弱、孤僻等負面性格與心理。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走讀」。

關於走讀,其實優勢非常明顯。

就是在與孩子高頻次的相處過程中,能夠建立非常親密的親子關系,為孩子塑造健康的身心,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作為家長,我們能及時準確的察覺到孩子的情感波動和需求,有利於隨時幫助或輔助孩子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在學習問題上,我們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采取各種介入的方法,也能夠為孩子創造更多的學習時間。

當然,有正面優勢,自然也有負面問題。

就比如現在的很多家長,習慣於大包大攬的照顧孩子的一切生活事宜,久而久之,就會剝奪孩子鍛煉獨立自主能力的機會。

甚至在家長事無巨細的照顧下,會讓孩子養成囂張跋扈、無法無天、不懂感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

再加上凡事都有父母在一旁督促與提醒,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上,缺乏自我管控能力,自律性與獨立性,都會稍差一些。

所以說,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在走讀與住校的差別上,也是如此。

03.走讀與住校,到底選哪個?

在這個問題上,可能各位家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過在我看來,如果條件允許,那麽就一定要讓孩子「走讀」。

原因很簡單。

孩子住校之後,那麽他的成長與學習,幾乎是不可控的。

到最後長成什麽樣子,全靠周圍環境的影響。

可令人遺憾的是,在2017年的一次兒童抑郁測量中,選取了21個省39個城市的17000名住宿生,結果其中有65.7%的孩子,得分超過15。

根據國際指標,只要得分≥15,那麽就可認為是抑郁情況較為嚴重。

所以如果不是逼不得已,還是不要用孩子的未來,去賭剩下的34.3%了。

而若是孩子走讀,我們家長手中就占據著極大的主動權和選擇權,隨時可根據孩子的動向和情況,來調整自己的養育方向。

哪怕是到了叛逆期,父母和孩子相見兩厭飯,我們也能透過調整策略,讓孩子重新回到正軌,不至於走上彎路。

從這一點來說,走讀遠比住校,對孩子的成長更好。

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我們成年人有時輕易做出的一個決定,將會給孩子成長,帶來難以預料的蝴蝶效應。

甚至,有些影響,或許會決定孩子的人生。

雖說,是住校還是走讀,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

但是,就像郭德綱在分享教養徒弟的秘訣時說的那樣:一個猴,一個拴法。

對應到孩子是住校還是走讀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有的孩子天性堅韌、活潑,能夠迅速與新環境打成一片,並能始終保持自己的初心,那麽住宿也未嘗不可。

怕的是有些孩子明明缺乏安全感,又比較弱小,那麽再讓他住校,無異於用他的人生在豪賭。

有時想想,孩子與父母能夠朝夕相處的時間,不過短短的十幾年,所以如果可以,別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留下任何遺憾。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那樣:

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堂,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在我看來,一個身心健康、優秀的孩子,一定離不開父母正確的引導與有愛的陪伴。

或許,這才是我們給孩子美好又幸福的未來,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