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鄉村小學走向「消亡」

2024-03-27教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張雪玲,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去年,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的一所鄉村小學因招生不足十人,教育成本過高,宣布停辦;2023 年 11 月 30 日,湖南省教育廳釋出【關於應對學齡人口變化調整最佳化中小學幼稚園布局的通知】,提出農村地區原則上不再新增幼稚園…… 鄉村內的教育布局正在主動或被動縮減。隨著教育發展程度提高和城鄉人口流動,鄉村小學持續減少將是必然麽?

鄉村百萬小學過往

早在20世紀初,小學教育就已經被重視起來,即使動蕩時局,校數整體也呈上升趨勢。統計顯示,20 世紀初,中國有小學 3.465 萬所,至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小學總數量達到 34.68 萬所,達到超9倍增長。當年,80% 左右的人口是文盲,中國提出「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義務教育」,僅三年後中國小學總數量就增幅 52%,達到 52.7 萬所。「村村有小學」(行政村)的教育格局從此時開始。

彼時中國城鎮化率低,鄉村是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初等教育普及的重點區域。農村地區群眾辦學、私人辦學等行為在社會主義初期被予以大力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全日制小學,半日制、早班、午班、晚班、識字班等耕讀小學紛紛開辦,鄉村小學一度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超百萬所,最高達 162.5 萬所(1965年)。

改革開放後,「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要求還在繼續,除教育部規定的教學計劃外,鄉村小學也可辦只開設語文、算術、常識、思想品德課,或者是主要學好語文、算術的簡易小學或教學班組。不過,從90年代後,耕讀小學慢慢結束歷史舞台,大量學校撤離鄉村。小學教育愈發規範,不僅僅承擔者普及義務,還成為輸送人才的起點。

但在「一村一校」急速擴張的同時,分散辦學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格局,也帶來了師資力量不足、辦學經費不夠等困難。另外,對於農村地區來說,人均教育消費支出偏低,學費同樣成為阻攔部份學生上學的門檻。

21世紀以來,平均每天約有46所鄉村小學消失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流動兒童數量快速增長,從1990年的459萬人增加至2000年的1982萬人,增加了3倍以上;2000~2010年繼續快速增加,2010年增加至3581萬人,增幅高達40%以上,全國兒童中流動兒童的占比上升至12.8%。表現在小學招生人數上則為,在鄉村小學校數、招生人數逐年走低之時,城鎮小學招生人數呈上升趨勢,於2016年,城區、鎮區小學招生人數均超過鄉村。

在農村學齡人口減少、教育經費短缺、城鎮化行程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2001年5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政策正式啟動。大量小規模鄉村小學解散,2001年中國有鄉村小學41.62萬所,而到了2012年,鄉村小學僅有15.5萬所,減少了62.76%。與此同時,中國的自然村數量由2001年的362萬減少到2010年的271萬。

在此趨勢下,鄉村小學數量減少看似並無不妥,但落在許多鄉村孩子身上,卻是每天十幾公裏的上學路程,大大增加了農村中小學生的就學距離和上學難度,交通安全隱患也成為了農村中小學校合並調整後的嚴重威脅。

據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湖南、貴州兩省35所農村中小學的一項調查,有59%的學生經常乘坐拖拉機、摩托車、三輪車等安全系數很低的交通工具上學;2011年國家統計局黑龍江省調查總隊對黑龍江省5縣(市、區)的調查,學生上學距離在3-5公裏的占28%,距離在5-10公裏範圍內的占22%,超過10公裏的占34%……另外,鄉村小學學生的午餐也一度成為農村家庭頭疼的難題,從能吃飽到「兩免一補」再到有營養的「免費午餐」,許多地方走了十余年。

至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明確表示暫停農村小學「撤點並校」。鄉村小學的消逝速度有所減弱,過度撤並的勢頭趨緩,有的省市甚至恢復了已撤並的學校,發展寄宿制學校。然而鄉村小學的發展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教育價值取向等客觀因素影響,整體上看依舊難掩消退之勢。2021年,中國鄉村小學數量僅有8.14萬所,較之二十年前減少80.44%,平均每天約有46所鄉村小學消失。

鄉村小學「城市化」

在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城鎮人口勢必會越來越多,逐步成為人口密集區域;同時,鄉村人口大量減少,普遍變為人口「過疏」區域,並因此走向衰落。當城鎮化率達到一定水平,城鄉人口比例會相對穩定下來,鄉村小學、城鎮小學數量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穩定。

被稱為「中國最美鄉村小學」的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曾作為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拍攝地,出現在大眾視線中。透過這樣一個縮影,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中國鄉村小學近四十年來的顯著變化。從土房到磚房再到樓房,鄉村小學的變化同時也是中國鄉村的變化。

教材中的「農村」印象除了美麗的自然外,主要就是「偏僻」「貧窮」「不發達」「政府援助」等等。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計劃等國家戰略的有序推進,鄉村學校在硬件設施上得到普遍改善。「城裏的新鮮玩意村裏也有了」。與此同時,鄉村校舍在基礎建設與互聯網接入等方面也得到了較好的改造。在國家先後實施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等改進學校辦學條件的重大工程後,全國鄉村學校的校舍條件逐步趨好。

此外,鄉村學校網絡環境也有較大提升。農村小學和初中學校互聯網接入比例與城市並無明顯差距。但另一方面,新建鄉村小學教育硬件設施相對完善,過往早已成立的鄉村小學資訊化水平依舊較弱。即使一些學校有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的數量卻相對較少,特別是部份年紀較大鄉村教師操作多媒體不熟練,習慣采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導致部份學校資訊化教學設施的利用率低。

中國財政資金的投入不僅體現在教育硬件設施上,也體現在師資上。2018年到2023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855億元資金引導教師紮根農村、服務基層。特崗教師成為農村地區教師培養補充的重要渠道;「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和銀齡講學計劃的實施,引導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和退休教師到脫貧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支教講學;鄉村教師待遇全面提升,「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得到明顯緩解。

結語

在城鎮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鄉村學校布局調整仍將是一定時期內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農村教育也亟需解決根本性的發展方向與道路問題。換個角度想,小班化、小規模的鄉村小學,或許更適合開展個人化教育。即使美如富文鄉中心小學,全校學生總人數也僅有一百多名,而這一百多名小學生就是鄉村小學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張雪玲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