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培養29位兩院院士!最委屈985,創造奇跡

2024-07-17教育

從蘭州出發,在西南方向大約300公裏處,廣闊無垠的青藏高原甘加盆地正是綠草如茵的季節,4萬年前,丹尼索瓦人這一滅絕的古老型人類或許也曾看過這片草原。

確定「4萬年」這個時間節點的,是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張冬菊教授和陳發虎院士團隊 。在對遺址的2500多件動物骨骼分析後,他們將丹尼索瓦人最晚的生存時間從距今約5.5萬年延伸至距今約4萬年,並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丹人的生存策略。

圖 | 蘭大發表的Nature文章

這個月初, 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而在2019年和2020年,團隊關於丹尼索瓦人的研究就已分別發表於Nature和Science。

在4平方米的發掘探方中,蘭大人日復一日追尋著人類的起源。在校歌中「拋卻我們浪漫」的蘭州大學,實則在行動中流淌出最腳踏實地的浪漫。

這片蒼茫卻又豪情的西北大地,包裹著的,是蘭大始終如一的脈脈溫情。

為學如為山

從青藏高原東流的黃河,在進入甘肅境內時,繞過了一列赤紅山脈,名為積石山。相傳大禹治水就「始於積石」,這裏是中華文明的起源。

因為這一深意,蘭州大學將獲取真知之源頭的圖書館命名為 「積石堂」 。站在積石堂向外環顧,取自「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的 觀雲樓、齊雲樓、飛雲樓 錯落有致。在更遠一些的地方, 昆侖堂、天山堂、祁連堂、賀蘭堂 星羅棋布。

圖 | 積石堂是老蘭州四大地標之一

蘭大,藏著天地山川,自成一派「江湖」 。在這裏,「為學如為山,唯質樸足以垂久遠,唯堅定足以更變遷」。

所以,1909年,它始於古樸的 甘肅法政學堂 ,是 西北地區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高等學校 。如今,它仍堅守在西部邊陲,是 「黑河—騰沖」線以西、占64%的國土面積上,唯一一所985

圖 | 蘭大,藏著天地山川

蘭州大學「居一隅而雄天下」。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學校物理、化學、生物、核物理、地質、地理等學科成果 斬獲23項大獎 ;1995年,蘭大在美國【科學】周刊評出的中國內地最傑出13所大學榜單中, 位居第六 ;進入新時代,蘭大 首批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 ,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草學4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名單。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蘭大向來不吝於「從0到1」的嘗試。

嫦娥4號 能夠順利軟著陸,離不開蘭州大學作為中國空間重力波探索計劃的參與者, 精確測量距月面高度的技術

中國人擁有自己的 多肽藥物 ,背後是蘭州大學打破著國外技術壁壘;新冠疫情來勢洶洶, 蘭大率先釋出了全球首個新冠疫情預測系統 ,鐘南山院士認可其「相當可靠」。

圖 | 鐘南山院士點贊蘭大疫情預測系統

為填補中國超導材料實驗力學空白,蘭大用5年時間,研制出 國際首台 全背景場超導材料力學效能測試大型科學儀器。

正是這樣的胸懷天下,那句「 吾校雖瘦,必肥華夏 」方能如此振聾發聵。

生於斯長於斯

日近黃昏,落日灑在綿綿起伏的沙丘上,拉出一片昏暗的陰影,悠長的駝鈴從遙遠的天邊傳來,這條古絲綢之路埋藏著許多秘密,危險又迷人。

身處古絲綢之路重鎮的蘭州, 蘭大困在了茫茫大漠中,卻又倔強地開發著潤澤萬代的綠洲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大力建設西北,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雲集蘭大。 中國有機化學開創者之一朱子清教授與留學歸國的劉有成教授 一起建立了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並成功合成貝母堿; 理論物理學家段一士、葛墨林 在蘭大潛心鉆研,被楊振寧贊嘆「山溝溝裏竟然可以研究規範場理論」;蘭大還是 中國最早的核專業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圖 | 雲集蘭大的名師大家

然而西北艱苦的環境磨練著人的意誌,卻也拉大著與外部的差距,孔雀還是東南飛了。

僅1983年至1985年間,蘭州大學就有111名教師離開學校。「 這些年,蘭州大學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辦一所同樣水平的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原校長王利民多年前的這聲控訴,是蘭大道不盡的心酸。

但生於斯長於斯的蘭大絕不會埋怨賦予它生命的這片土地,它要 化地域劣勢為科研優勢 ,在自強不息的西北拉起一面獨樹一幟的大旗。

圖 | 「自強不息 獨樹一幟」是蘭大的真實寫照

蘭大的草學排名全國第一 ,設有首批入選20家標桿,且全國草業科學研究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並且擁有全國草學僅有的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繼周院士團隊 提出「藏糧於草」,推動中國從傳統「耕地農業」向「糧草兼顧」新農業轉型升級; 南誌標院士團隊 培育出產量高、適應力廣的「蘭箭」豌豆系列新品種,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普遍推廣。

縱情西北廣闊天地, 蘭大趙松嶺教授團隊 為解決半幹旱黃土高原地區長期的生態系退化,提出集水農業理論體系; 黃建平教授團隊 自主研制適用於野外惡劣條件下作業的監測系統和激光雷達,顯著提高了沙塵暴、幹旱和水浸災害的監測能力。

圖 | 黃建平團隊正在科考

坐望「一帶一路」, 蘭大貫通古今,牢牢掌握著敦煌學研究的話語權 ,階段性成果【敦煌通史】面世,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世界學術格局。

這片聚攏的綠洲,也終於停歇著來往旅人的腳步。學校目前已有 兩院院士(含兼職)23人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教學名師2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1人。

就在前不久的采訪中,蘭大校長嚴純華堅定地表示,「我們目前已經基本扭轉了過去‘孔雀東南飛’,甚至‘麻雀’都東南飛的窘態, 逐漸形成了‘人才西北匯’的趨勢 。」

是曠野啊

河西走廊有一座終年積雪的山脈,穿越雪線最低處,可以觸摸到它的心跳,運氣足夠好的話,一塊千百萬年前的珊瑚化石,會吹來遠古時期的海風。

這裏是祁連山,每年 蘭大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的大一新生 會從山腳開啟一場歷時10天,跨越近3000公裏的 野外勘察之旅 ,探索這片地質樂園的奧秘。

圖 | 蘭大學生的野外勘查之旅

蘭大地學人始終承續著行走在路上的情懷。1990年, 蘭大的秦大河徒步橫穿南極大陸 ,采集珍貴樣品,填補了中國冰川學研究的空白。同一時期,秦大河的老師, 著名自然地理地貌學家李吉均院士,完成了青藏高原隆升問題的系統研究 。秦大河的故事又激勵了當時還在蘭大地理系讀書的 效存德 ,五年後,他成為 首個以徒步方式到達北極點的中國人

圖 | 蘭州大學

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 」的奇跡出現了,而奇跡總是發生在蘭大。

2023年,蘭大有3位校友當選兩院院士,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高雄厚曾就讀於蘭州大學化學系,延續了蘭州大學化學 「一門九院士」 的傳奇。

截至目前,畢業於蘭大的校友已先後有 29位當選兩院院士 ,蘭大畢業生榮膺兩院院士、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者數量均 名列全國高校前茅

「蘭大現象」 成為了高校裏的傳說,鮮花開在了最貧瘠的土地。近兩年,蘭大的論文致謝頻頻出圈,也正是「蘭大現象」的註腳:敢於「自討苦吃」,不怕接受「挫折教育」,在不得不與命運較量時,鼓起勇氣堅毅前行。

所以 蘭大人永不停止攀登的步伐 ,有人向上深造,有人紮根西部,有人深耕公益,有人實踐創新……

圖 | 蘭州大學

山色橫侵遮不住,明月千裏好讀書。大踏步沖出潼關, 在險遠處的蘭州大學,人生是一望無際的曠野 。在這裏,乘長風沖上青天,可以望一眼卷世的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