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以「智」提「質」!校企密集點題「新質生產力」

2024-03-24教育

今年,新質生產力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高校和企業作為人才資源、創新動力、科技生產力的重要結合點,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研究高地和戰略支點。近段時間,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部份高校和企業紛紛放出新招。

瞄準新質生產力 高校動作頻頻

高校與發展新質生產力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關系。高校擁有大量科研人員和先進科研器材,是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孵化地;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則為高校科研創新帶來了更多研究方向和目標,提供了更多的前沿技術需求和套用場景。

——西安科技大學成立「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

3月3日,西安科技大學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雁塔校區舉行。西安科技大學是煤炭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實作「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目標中肩擔重責。研究中心將聚焦新質生產力的原創性、顛覆性技術,依托重點實驗室和科技創新平台,探討數碼化、智能化、綠色化等創新方向,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

——天津大學成立感知科學與工程系

日前,天津大學精儀學院感知科學與工程系獲批成立。感知科學與工程系的成立旨在瞄準新質生產力發展,聚焦智能傳感技術和高端科學儀器裝備,探索智能感知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深度融合和創新套用,滿足國家對先進傳感技術、高端科學儀器裝備和智能技術的迫切需求。

據首任系主任、天津大學精儀學院黃顯教授介紹,「感知科學與工程是人工智能核心數據獲取的前端。」未來該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進傳感器件與系統、復雜資訊檢測和認知、無失真檢測技術與儀器、科學儀器與物質檢測等。

——廈門大學成立新質生產力研究發展中心

3月12日,廈門大學新質生產力研究發展中心揭牌。據了解,作為高等教育第一方陣的「雙一流」建設高校,該研究中心將從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養等方面重點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及創新成果套用轉化,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增設本科新專業24種 山東大學首設「工程軟件」專業

3月19日,教育部釋出了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增設本科新專業24種。其中,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新增了大功率半導體科學與工程、智能海洋裝備、電子資訊材料、生物育種技術、工程軟件等專業。

山東大學成為全國首個設定「工程軟件」專業的高校。據了解,工程軟件專業以突破工程軟件領域「卡脖子」問題、實作科技自立自強為導向,以新工科建設為引領,強化工程技術與軟件技術交叉融合,是新一代工程建設行業資訊化、智能化的基礎,是服務於工程設計、分析、建造、管理、運維等全生命周期的新質生產力,對於工程軟件領域高質素人才自主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招聘會上 「新質生產力」唱主角

大型招聘會的崗位需求,是一座城市產業發展的「風向標」。以人工智能、新能源、電子資訊等行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企業崗位,成為今年各大招聘活動的亮點和熱點。

3月6日至7日,武漢市人社局先後在湖北大學、江漢大學舉辦2024年「學子聚漢」校園招聘活動。本次招聘會上,華工科技、邁高精細高新材料、湖北隆橋矽材料等多家「新質生產力」企業熱度頗高,大數據、雲端運算、新材料套用等崗位備受畢業生青睞。據統計,參加招聘的用人單位中,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網絡與資訊保安等「新質生產力」領域的企業占比近四成,不少企業對首席演算法科學家開出2.5萬-3萬元月薪,對演算法工程師和大模型套用開發崗,則給出了2萬-4萬元不等的月薪。

3月13日,浙江省2024屆高校畢業生春季綜合類專場招聘會在浙江工業大學屏峰校區舉辦。700余家企業參會,提供就業崗位近20000個,是2024年浙江省規模最大的春季校園招聘會。與往年相比,本次參會企業提供的涉及新能源、量子資訊、未來網絡、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崗位更多,據統計,70%崗位與新質生產力、未來產業緊密相關。

3月17日,「羊城邀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創業嘉年華活動在暨南大學舉辦,活動首次設定「新質生產力」專區,結合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5大未來產業集群,集聚芯片科技、智能演算法等領域的先進制造業企業約60家,帶來近700個崗位。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才的大量匯聚,且在較長時期內持續輸出智力。為提升高校學子的崗前「適配」能力,也為企業提前搶挖一批「新質後備力量」,青島市開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萬崗募集計劃,並對符合條件在青實習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發放3000元、累計最長發放3個月的生活補貼。

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傳華表示,今年的「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動,在以往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接下來,全市人社部門將聚焦在青高校、省內重點高校、國內知名高校「三個圈層」,在新能源、高端化工、海洋裝備、虛擬現實等戰略領域雙向匹配、集聚人才。

強化有組織的校企合作 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3月17日,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平台2024年工作計劃釋出,預計到2024年底,完成5000項高質素科技成果、5000項企業需求和1000名行業領域專家入庫,服務不少於2000家企業與高校對接,落地成果不少於1000項。

面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命題,有組織的校企協同越發重要。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科學技術與資訊化司原司長雷朝滋表示,與過去量大面廣、自發的高校科技人員與企業的合作相比,有組織的校企合作可以組建跨學科跨領域、上中下遊銜接的攻堅團隊,針對行業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和「卡脖子問題」,解決行業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切實推動產業叠代升級。

那麽,如何進一步強化有組織的校企合作,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呢?

第一,要走好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精準聚焦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大專案,以校企共建孵化器、聯合實驗室、博士後工作站等為創新載體,提供中長期拔尖創新人才培訓計劃與方案。

第二,要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發揮校企合作中高校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作用,打造更多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硬科技」,以更多「國之重器」更好服務「國之大者」。

第三,要抓住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著力點。推動高校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重點聚焦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以創新不問出身等評判標準,培育更多的未來產業技術優勢和有利競爭。

(海報新聞編輯 王樂雙 綜合光明網、中國青年網、潮新聞、中國教育報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