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基礎教育「三個一」現象之冷思考(魏偉新原創)

2024-02-01教育

基礎教育近幾年發展勢頭良好,教學秩序和教育環境有很大的改觀,逐步走向穩定、有序、規範、合理的發展軌域,各級學校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基礎教育的各項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好的可喜成績。但與此同時,基礎教育還面臨存在不少問題,比如「三個一」現象就是其中的怪現象之一。「三個一」現象是指「一窩蜂」、「一刀切」和「一邊倒」現象。「三個一」現象可以說是我們國情之一,反映在基礎教育上面尤為明顯。下面對基礎教育幾個常見的「一窩蜂」、「一刀切」和「一邊倒」現象結合我們的觀察、思考進行初步的分析,供決策者和專家們參考。

一、「一窩蜂」

「一窩蜂」主要是指做法。「一窩蜂」就是一哄而上,趕浪頭,趁潮流,放棄個性、理性和和特色,放棄獨立思考,放棄個人珍貴的自由選擇權,千人一面,消極從眾,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別人幹什麽,我也幹什麽。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中,「一窩蜂」的現象可謂司空見慣:比如重點中學「一窩蜂」取消初中部(現在又「一窩蜂」恢復),「一窩蜂」取消「一級學校」改稱「標準化學校」,「一窩蜂」取消公辦學校辦復讀班……

——「行政化」。 中國有幾百萬中小學校長,他們是基礎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之一。本來,中小學校長就是專業化的社會職業。但是,中國傳統的校長管理制度,就是把校長行政官員化,即按照行政級別分類管理。這種做法有多種弊端。一是校長隸屬關系不清。比如很多地方把校長當做行政官員納入黨委組織部門進行管理,有的地方歸教育部門管,甚至還有的歸宣傳部門管,有的地方則由縣長或區長直接任命,真是五花八門。二是造成校長工作方式上的缺陷。比如:校長被定位為行政官員,則其在學校管理上往往容易采取行政的管理辦法,但學校並不是一個行政組織。三是容易被上級行政機關隨時侵權。校長作為相對獨立的職業,本身應該有系統而穩定的工作內容,有明確的職責與權利。而作為「行政官員」,校長就必須服從上級的領導,因此,校長自身的合法權利與義務難免受到隨意的幹涉。其實,校長與行政官員所從事的工作區別在哪裏?校長的從業要求與行政官員的從業要求是不是一樣?本來,這樣的問題並不難回答。可是一直很少人去研究這個問題。這樣一來,「行政色彩」在基礎教育領域泛濫化就不可避免了。

雖然現在不少中小學校長已經告別傳統的行政級別,但是中小學「行政化」並沒有徹底告別中小學。比如現在很多學校,×處(教導處主任)、×科(行政科「科長」),甚至×主任(班主任)的稱呼不絕於耳。這種「行政化」、「官本位」在校園的折射聽起來十分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行政化」使校長們疲於奔命。有一項調查表明,中小學校長每周工作6天的占58.5%,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的高達75.5%,時間大多消耗在參加各種會議、常規的行政管理、接待來訪、公關活動等方面,如80.8%的校長經常在下班後還要開行政會議,81.6%的校長為籌措經費奔忙和發愁。

——「升學率」。 中小學「一窩蜂」追求「升學率」,已成了基礎教育的一個痼疾。「升學率」的載體是升學考試。由於這種升學考試是由教育行政機構或專門的考試機構,專門的人員來組織,制定相對統一(如由地區或省市制定標準,舉行小學升學考、初中升學考、會考等考試)的標準或絕對統一(如由國家制定全國性統一標準的高考、成人高考、自考、研究生考等考試)的標準來進行升學考試,采用統一的考試科目,統一命題,統一考試時間,統一批改考試成績,統一登記公布考試結果和統一錄取學生的嚴格管理方式進行。因此,對學校教育、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具有指揮棒性質的導向功能。「一窩蜂」片面追求「升學率」,總根源在於高考。盡管大家都清楚,在長期片面追求「升學率」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高密度的課業負擔下,學生思維的火花和發展的潛能漸被消磨,極易成為「高分低能」的庸才,但在現實高考制度的背景下,人們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面對「升學率」和高考壓力,學生們首當其沖。美好的少兒時期被沒完沒了的作業侵蝕了,到了高中階段更是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松懈,加班加點溫習,做不完的題山題海,壓得孩子們氣都喘不過來……

面對「升學率」和高考壓力,老師們如履薄冰。老師們的評優晉級、獎金發放都與升學率掛鉤。考核畢業班老師要看學生高考上線率、升入重點大學的人數,對其他老師的評價,要看班級的名次,所教學科在一個地區的成績排名。一旦學生考試成績不好,老師不但要受批評,還會影響到經濟收入和職稱職務晉升。為了提高升學率,許多老師拼命琢磨中考、高考命題規律,教給學生應試技巧。老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教育成果應當體現在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方面。有些老師說,我們現在的身份與其說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如說是教學技工更恰當一些……

面對「升學率」和高考壓力,家長們也不敢怠慢,拚命為孩子們補充營養,主動為孩子找補課老師,一時家教市場紅紅火火……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我們認為,作為一所學校,應該追求升學率,而且應該追求盡可能高的升學率,但絕對不能片面追求,更不能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去追求。片面追求「升學率」是陳舊落後的社會教育觀和用人觀在學校教育中的反映,是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和國家功利主義的集中表現,也是人文失落的必然結果。它導致了大量的重復訓練和低效甚至無效勞動,抹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磨掉了學生的健康活力和原始求知欲,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已經成為目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最大的「攔路虎」。

各地取得了高考命題權之後,應該在高考命題和招生方面做點有益的改革,使孩子和學校不再綁在單一的升學率的戰車上競爭。要借鑒國外一些可行的做法,比如著名的史丹福大學除了要看考生高考成績外,還要看考生中學期間的學習成績有沒有進入前5名,社區服務的時間是否達到了規定要求,有沒有做過學生幹部等。如果我們的高校招生也是這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死結將會迎刃而解。

新的義務教育法第一次把實施素質教育寫入了法律,但是如果不解掉「升學率」咒箍,實施素質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話。

——「素質教育」。 一提素質教育,全國很多地方都「一窩蜂」起來,一時間,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各種經驗成果花樣翻新,似乎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的感覺。有不少人提出過疑問,難道「又蹦又跳」就是素質教育?可以說,現在的一些素質教育是花樣重於實質,形式高過內容,有的地方簡直就是「教育秀」。今天搞匯報,明天搞展示,後天做現場,正常的教學活動受到嚴重沖擊。素質教育簡單化、形式化的問題,盡管當時有人已經意識到了,但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樣的大旗下,這種「不和諧」的聲音又有誰願意聽?又有誰敢堅持?還有些人認為按照國家的課程計劃辦學,上好教科書,不算是素質教育。這其實是理解片面的表現。國家的課程計劃、教科書就是國家素質教育意誌的體現,實施國家課程計劃就是實施素質教育。國家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要求,體現在課程上,課堂的高質素就是素質教育的高質素,高質素的素質教育,就是高質素的課堂。

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質,這是無可爭議的命題。素質教育中國在搞,外國人也在搞,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但素質教育不是一個結果,而是貫穿一個人終身的過程,企圖畢其功於一役(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想法,在現代的學習型社會中更是可笑的。素質教育不是某些具體的做法,而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所以學校開展科技活動、綜合實踐、研究性課程等,只是在實踐這個理念,而遠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開展這些活動,充其量只能說素質教育已經進入學校,而不能說學校這樣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不能成為掩飾低劣教育質素的借口,搞素質教育不能成為某些人的形象工程。那些經不起實踐檢驗的「素質教育」只能被證明是偽素質教育、假素質教育,這樣的「素質教育」不要也罷。

二、「一刀切」

「一刀切」主要是指政策。政策的制定、理解與執行各個環節都有「一刀切」影子,危害也比較大。「一刀切」是一種低能執政力的表現。因為好的政治,必然是精細微妙,充滿智慧的政治,「一刀切」的做法,正是缺乏這種智慧的具像;「一刀切」是沒有監督下的蠻橫行政的體現,是懶人哲學的反映。眾人皆知,一切行政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是為了人民,而缺乏了人民監督的行政,往往會有兩種特征,要麽政策的出台完全是利己的,要麽就是偷懶行政。「一刀切」的政策,大多是偷懶行政的結果;「一刀切」其實就是簡單化、機械化的代名詞,是 圖省事、怕麻煩的具體表現。「一刀切」痛快是痛快,簡單是簡單,省事是省事,卻是最蹩腳的一刀!不幸的是,「一刀切」卻長期成為一些人僵化的思想方法和慣用的工作方法。

——「校長輪崗制」。 現在一些地方,要求中小學校長五年甚至三年輪崗要達到95%,這是「一刀切」的典型。

中小學校長是特定的社會角色,是學校管理關系的承擔者與創造者,是學校教育改革的關鍵人物。甚至可以說,校長是中小學的旗幟。輕易易幟利少弊大。換一個校長就換了一個思路,很多地方換了校長,就一攬子換了學校的發展規劃、計劃,有的甚至班子、骨幹大換班,對學校建設的一致性、連貫性和穩定性破壞很大。有些校長經過長期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學模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比如廣州市廣雅中學,如果沒有盧幟輝校長十多年的精心經營,廣雅中學能夠辦成一所高質素、有特色、現代化、示範性的省內一流、國內著名的重點中學嗎?能夠成為造就名師、培育英才的一片沃土?又例如廣州市十六中學,沒有鐘旭槐校長多年的努力,十六中學能夠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能夠辦成遠近聞名的「民間重點」學校嗎?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當然,我們並不反對適當的、科學的交流。比如某些學校領導力量薄弱、各項工作開展不好,個別校長水平低下、工作長期不見起色,或者班子長期不團結、形不成工作合力,對這些學校班子進行一些調整、交流、加強,那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決不能搞「一刀切」。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從事一切工作的教訓總結、經驗法寶,為什麽還是有人那樣熱衷搞「一刀切」呢?

——「年輕化」。 近幾年,基礎教育片面追求校長年輕化,搞什麽「娃娃校長」,這也是違背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眾所周知,人才成長有一定的規律,一個校長從鍛煉成長到成熟勝任,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成長周期。如果沒有成熟就盲目壓擔子,一來讓年輕幹部不堪重負,結果可能就是拔苗助長、摧殘人才;二來不利於學校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當然不排除個別的年輕幹部特別優秀,可以較早勝任校長崗位。我們反對的是「一刀切」、片面追求幹部「年輕化」。一段時期以來,我們強調了幹部年輕化。重視培養年輕幹部是十分正確的,否則,我們的事業便後繼無人。但不要片面性、絕對化、一刀切。大部份幹部45~60歲正是幹事業的黃金時代,年富力強、經驗豐富,考慮問題到位,處事精明,辦事幹練,政策水平、法律意識較強,這些人是我們幹部隊伍的骨幹和精英,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但如果硬性叫這些幹部早早從領導崗位退下來「讓賢」,這些幹部要麽混日子,出工不出力,熬時間等退休,要麽萌生去意,另謀出路(那是一種很大的人才損失);二是一些地方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年輕幹部人選,但上級硬性規定必須有,只好「拉郎配」,「矮子裏面挑高佬」,湊數交差。這樣一來,很多優秀的幹部因為年齡因素而不得不離開領導崗位,而一些不太優秀的幹部因為年齡因素而僥幸進入領導行列。這種做法,很值得商榷。當然,如果一個年輕幹部十分優秀、非常勝任因為年齡、資歷原因不給擔任領導職務,那又是另外一種「一刀切」,我們同樣反對。

順便一說,一些行政首長配備教育系統領導和學校校長,從工作經驗、領導能力方面考慮不多,而是從是否聽話、是不是「自己人」方面考慮較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樣,熱衷鉆研官場秘笈而不是鉆研教育、教學規律,熟練官場手段而不是教學手段,會看「上面顏色」而不管教師呼聲的人就很容易「脫穎而出」,成為教育系統領導和學校校長。還有外行領導外行的現象也較為突出,比如廣州市不少「街辦」局長(從街道辦事處轉任教育局長)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我們認為,教育行業有其特殊性,專家辦教育肯定比外行辦教育要管用、有效益、效果好。

三、「一邊倒」

「一邊倒」主要是指輿論。在一個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中,資訊傳播與擴充套件比過去更加迅速了。在資訊的傳播中,媒體扮演了對輿論的定調、轉向、興起、結束的決定性角色。由於中國特殊的人文環境,媒體扮演著重要的輿論監督的角色,絕大多數的民眾也相信媒體報道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媒體在民眾心目中有很高的公信力,一旦媒體的輿論導向出現一邊倒的情況時,縱使報道不公正、不全面也是百辯無言。還有可怕的「一邊倒」社會輿論。

——「教師待遇高」。 一段時間,輿論「一邊倒」說教師的薪金很高,甚至列入「十大高收入」階層。這是極不準確、極不負責任的。無論高校教師還是中小學教師,目前的薪金收入不是偏高,恰恰是相反——偏低。即使從2021年的111392元增加到2022年的120422元,增長了9032元。但總體上比國家公務員平均薪金低不少。【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教師的平均薪金水平應當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的平均薪金水平,並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晉級增薪制度,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第二十六條規定:中小學教師和職業學校教師享受教齡津貼和其他津貼,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國家法律規定的事,應當是十分嚴肅的事,是應當不折不扣落實的事。

教師正常收入不高,很多學校就巧立名目,不斷變出花樣搞「創收」。比如現在廣州市中小學盛行搞什麽「中(午)」、「下(午)托」。一個學生一學期「下(午)托」收費高達450元,按一個班50人計算,就有22500元,加上「中托」就超過5萬,這筆數目相當可觀。還有各種名堂的補課。很多教師搞創收的收入超過正常收入,這是極不正常的,也引起了學生家長的極大不滿(很多家長是敢怒不敢言)。

我們的教育經費都用來幹什麽去了,國家每年劃撥的大量教育資金,有許多就在路上「跑、冒、滴、漏」了。

——「應試教育」。 聲討「應試教育」又是呈「一邊倒」情勢。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的確存在著弊端,譬如師生的課業負擔沈重,學生高分低能現象普遍,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不對接,等等。但是,這不等於所有的教育問題都是應試教育的惡果。應試教育及目前的高考體制固然有很多弊端,但至少有一點值得肯定:使得一部份平民子弟透過苦讀能夠實作向社會上層流動的願望,並透過考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倘若在全國範圍內強令實作素質教育,那些邊遠窮困地區的學校有多少能夠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在那裏的孩子必然將面臨完全不平等的社會競爭。

——「師生矛盾」。 師生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發生一些矛盾是十分正常的。現在不少地方的中小學對少數頑劣學生教育的措施乏力,極少數學生家長也不配合,稍不如意,還攜親帶友到學校無理取鬧,責難、謾罵學校領導和教師,以至學校對少數「害群之馬」束手無策,不敢怒不敢言,正常教學秩序經常受到影響和幹擾;而社會輿論又往往一邊倒,不管發生什麽情況(教育過程中的矛盾、學生逃課出走及其他事故等等),不分青紅皂白,錯誤總是教師,責任總是學校,給中小學辦學環境雪上加霜。師生發生一些矛盾,家長和社會不去質疑學生的行為,不去關心當時的情境,不去深思社會、媒體、家長對學生的負面影響,輿論一邊倒,群起而攻教師、學校,經常冠以「令人發指」、「禽獸老師」等種種惡辭,並以此質疑當代教師的師德。

學校只好頂著各種各樣的壓力辦學,不得不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什麽「師德警戒線」,「幾準」、「幾不準」,什麽「讓每個學生成功」、「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等不科學的提法泛濫校園。當前,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壓力過大已是不爭的事實。教師出於自己對教育的使命感和對學生的責任感以及社會的壓力因而不敢放松對自己工作的要求,這就使教師背上了沈重的十字架,因此而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壓力。教師越來越難做、學生越來越難教,這是中小學老師的普遍感慨。在沈重的升學壓力之下,中小學教師一方面要面對越來越調皮、越來越大膽、越來越難以管束的學生,另一方面要面對法律禁止體罰學生的規定和社會輿論的苛責,這使得他們經常陷入左右為難、束手無策的尷尬境地。 教師不敢批評和懲罰學生是何道理?學生安全怎能全是學校、教師的責任?教育管理怎能照搬企業管理的做法?

在國情大背景下,徹底消彌急功近利、膚淺浮躁的「三個一」現象將是很難的事情,只有寄望各級黨政領導、決策部門在制定、執行政策時多尊重科學、多尊重民主民意、多尊重教育規律;只有寄望教育主管部門特別是社會輿論,多給學校和老師們創設寬松的育人環境,還教育的本來面目。

營造寬松自由的辦學環境,真正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氖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