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河南考生:「收到上海211大學錄取通知,爸媽覺得我這輩子完了」

2024-07-19教育

河南考生的噩夢:「收到上海211大學錄取通知,爸媽覺得我這輩子完了」

大家有沒有感覺,每年到高考這會兒,總有幾個保留節目:

考試時看作文題目,出分後曬學霸、曬高分人數,最後各省還要比一比,誰才是真正的高考地獄。

怎麽說呢?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難。

江浙滬卷,山河四省人太多,西南F4資源匱乏……

但最近刷到一個影片,讓我對山河四省孩子的難,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影片的主人公叫大嵩,來自河南開封。

19年高考那年,全省105萬考生,他排名在1萬左右,相當於全省前1%。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這個成績已經挺好的了。

大嵩父母得知後,卻大失所望,直接跟孩子說: 你這輩子都完了。

這一切的一切,都給大嵩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以至於高考結束一年後,他還經常做與之相關的噩夢。

讓人心疼的是,和大嵩一樣,對求學生涯不敢回首的孩子還有很多。

給他們造成傷害的,不只是學習本身 ,還有父母、老師以及大環境……

山河四省有多難?

全省前1%,班上是差生

看高考排名就知道,大嵩成績並不差。

不幸的是,他在一個尖子班。整個高中,他考得最好的一次,也不過是倒數第5。

當年和他一起當鳳尾的這5個同學,也都很優秀,3個去了985,2個上了211。

但在父母和老師眼裏,這一切仿佛不存在。

他們只能看見孩子在班上排倒數,看到還有更優秀的人。

所以高中三年,大嵩只能享受「差生」待遇。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沒有人瞧得上我,沒有人幫助我,所有人都在欺負我。」

這種欺負,不是肉體上的拳打腳踢,也不是明目張膽的惡意,而是一種隱隱的輕視和雙標。

大嵩提起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體育課前,班主任說課後要理綜小測。

他就跟班主任提議,剛運動完,考試效果不好。

老師當時連頭都沒有擡,只揮揮手,讓他下去了。

如他所料,那次測試,大家考得都不太好。

當天晚自習,他看到老師耐心詢問另一個好學生原因。

可笑的是,對方給出了差不多的答案,老師的態度卻截然不同,第二天就在課上宣布:以後測試都改到體育課前。

大嵩想不明白:同一句話,不同的人說不來,效果差別怎麽可以大?

就因為自己成績不好嗎?

是的,僅僅就因為自己成績不好。

不僅是這位老師, 在當地,唯分數論就是一種常態。

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你成績好,做什麽都好;你成績差,其他再好也是差。

人是環境的產物,大家都這麽想,不為別的,只是一種迫於現實的選擇。

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這4個省每年就占全國的1/4。

考生多,教育資源卻匱乏得可憐,只有2個985,4個211。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就算父母、老師不那麽極端,孩子也得逼自己卷到極致,才有出頭的可能。

就像大嵩說的: 大部份河南人,好好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逃離河南。

這不是段子,而是一部份孩子們血淚青春的真實寫照。

一件小事傷害為什麽那麽大?

被班主任區別對待,可以說是大嵩一生的傷,一輩子也忘不了。

大嵩說: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恨她(班主任)。

上大學後,他聽到同學說懷念自己的高考生活,他感到不可思議。

大嵩用了這麽一句話形容,還挺貼切的:

「這就像戰士經歷戰爭一樣,我們只會懷念戰友,但不會懷念戰爭。」

高考結束5年了,那段日子對他的傷害都沒有愈合,反而時常作痛。

每年一到高考,5月底6月末,大嵩的情緒就會很低落。

大嵩甚至因此轉變了職業方向。

他讀的是上海某211的理工專業,去大廠找份高薪工作,其實並不難。

但他不願意做這個,他想去做教育,作為一個淋過雨的孩子,大嵩不想讓其他孩子再受傷了。

大嵩現在在遵義支教,未來計劃回母校讀研,考取教育學博士。

很多人感動於他的善良,但也有不少人說:

「將來到了社會上,比這嚴重的事兒可太多了。」


「人不能活在過去,往前看才有將來。」


「就這點事,至於嗎?」

我想說,真的至於。

因為同樣一件事,在成年人看來可能不值一提,在孩子眼裏卻是龐然大物。

也正因為他們是孩子,能力有限,當時很多事情沒有應對的辦法。

等到時過境遷,事情過去了,但那種眼睜睜看自己被傷害,卻無能為力的感覺,卻深深刻在他們腦海裏。

咱們有句老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別怪孩子「記仇」,也別怪他們敏感。

孩子的成長,本就是由一件又一件的小事組成的。

或許,我們沒法保證自己能事無巨細地照看孩子。

但如果可以,還是要多體察孩子的需求,盡可能回應他們的感受。

這樣,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可能變成孩子溫暖的回憶,在他們遭遇困難和挫折時,照亮前方的路。

當環境已經足夠內卷

父母還能做點什麽?

這條影片下面,有一條留言點贊很高:

「高考只是造成他心理創傷的一小部份,他上高中前已經被父母養育了十幾年,這十幾年也奠定了他怎麽去感受和體驗高中生活的基礎。」

我挺認同這一點的。

但凡走過高考的孩子,就沒有不吃苦,不受罪的。

圖源:電影【青春派】

他們怎麽看待高考,怎麽回憶這段青春,主要還是看教育者的態度。

大嵩的心理創傷,除了環境和老師,父母也要負很大的責任。

他現在還能回憶起,高考出分後父母吵架的場景。

夫妻倆指著對方抱怨:

「你把孩子毀了。」

「都是因為你當初……你沒有……」。

然後一起指責自己: 「都是你當時不努力,你這成績這輩子怎麽辦?」

整個家像戰場一樣,家務沒人幹,早上躲出去,晚上回來父母還在吵。

後面報誌願,大嵩本人也沒有選擇權,因為在父母看來:你考得這麽低,還能去哪裏?

從他們的反應,不難推測出,大嵩求學這12年裏,父母的期待有多高,又因為他的成績吵過多少回架。

望子成龍本沒有錯,很多時候,孩子也確實需要父母推這麽一把。

但想把孩子培養好,我們要做的、能做的,肯定不只是這個。

比如維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和諧的家庭氛圍,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成長環境;

比如盡可能把學習過程變得好玩有趣,讓孩子學得不那麽痛苦,他才不會抗拒厭煩;

比如了解孩子真實的學習水平,實際遇到哪些困難,並給予具體的幫助和指導……

比如及時、了解升學資訊,做好路徑規劃,找更適合孩子的方法……

我見過很多父母養孩子像拉弓一樣,一直用力,卻不給實際幫助,結果不外乎就兩種。

要麽孩子心裏那根弦,繃得太緊,還沒到發射那天,就繃斷了;

要麽孩子像箭一樣,在高考那刻,蓄了最滿的力,沖向高峰。

但高峰之後即下墜,孩子的心力會像拋物線一樣,直接向下走。

換句話說,就是再也不想學,也沒有奮鬥的動力了。

我想提醒大家:人生有很多考試,高考只不過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場。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開始跑贏所有人,而是始終持續向前,步履不停的動力。

而他是否擁有這種品質,就看我們的教育方法,有沒有足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