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寶蘊閣|琺瑯彩竹石詩文蓋碗

2024-01-10收藏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北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如果你曾擁有過一片竹林,那你一定會念念不忘。尤其是夏日午後,竹林深處翠意蔥蘢,自生清涼,微風拂過,簌簌有聲,幽幽竹香,沁人心脾……眼、耳、鼻都有都有著最為直觀的美好感受,沈浸其中,愜意無比。中國文人自古愛竹,先秦【詩經】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以綠竹比君子;魏晉阮籍有「修竹隱山陰,射於臨增城」,視修竹為隱士;唐詩宋詞對竹的吟詠更是不勝列舉。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蘇東坡曾寫過一篇散文【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文中講述了友人文同畫竹的理論,「胸有成竹」即典出於此。文同的「墨竹」首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畫法,開後世「湖州竹派」之風,墨竹也成為中國文人畫中重要的題材之一。後有「元四家」之一吳鎮喜畫「墨竹」,他以文同「墨竹」為宗,作品中「五墨齊備」,濃淡相宜,被譽為「用墨宗師」,傳世有墨竹譜冊【萬玉藂】,蘇軾的【偃竹記】也被收錄其中。

元·吳鎮·墨竹譜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文同·墨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琺瑯彩墨色竹石紋題詩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禦窯有一款經典的墨竹題材器物——琺瑯彩墨色竹石紋題詩碗,器物上以琺瑯彩繪墨色太湖石與竹叢,墨彩濃淡分明,素雅清幽。康熙時期的琺瑯黑彩黯淡且不穩定,需罩施一層薄透的茄皮紫或淡綠彩,以增加玻璃光澤和穩定性。到雍正朝才研制出了這種理想的黑彩以及合適的褐彩,如此一來,畫師就能在瓷器上呈現出幾可媲美傳統紙本水墨畫的效果,成為雍正琺瑯彩瓷的一大亮點。

寶蘊閣琺瑯彩竹石詩文蓋碗的主體畫片以雍正器物為範本,底釉特意采用了一種類似古畫絹紙的淡黃色釉面,比白色底釉更柔和悅目,更具古雅意味。畫面中湖石峻秀,數竿修竹拔地而起,橫倚斜出,疏密錯落,竹影婆娑,在淡黃色底釉襯托之下,尤有一種「非煙非霧一林碧,似雨似晴三徑涼」的清雅意境。蓋鈕和脛足皆以墨彩精工滿繪,制式嚴謹。

器物上的墨竹穿插有序,密葉疏枝,布置得頗有巧思,可由小觀大,見萬玉藂集之勢。畫師以淡墨畫細瘦竹竿,下短上長,粗細亭勻,節理處一筆弧線強化立體效果,剛直秀勁中又有婀娜溫婉之意。枝稍以單線繪就,似有彈性,纖而不弱,柔而不軟,顯出遒勁筆力。竹葉俯仰向背,縝密安排,用墨深淺有度,漸遠漸淡,嫋嫋如在輕煙薄霧之中,頗富文人放逸抒懷、瀟灑清潤之趣。

湖石輪廓硬朗,墨線轉折、起伏、主次、前後皆有章法,用筆提按頓挫,沈著痛快。山石上采用北宋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獨創的「米點皴」,用飽含墨彩的橫點,密集點皴,潑墨、破墨、積墨並用,最能表現竹林深處雲霧變幻、煙樹迷茫的景象。最後再用淡墨根據明暗關系加以渲染,突出立體感,調節石以石之間的空間感。整體用墨濃淡相宜,湖石滋潤樸厚,氣宇非凡。在傳統文化語境中,石寓意長壽、「石」來運轉,竹寓意君子,石的剛硬又和竹的飄逸兩相對映,妙趣橫生。

碗蓋上隸書題寫的「萬玉藂」三字源於元代吳鎮墨竹譜冊名,又以行書抄錄其譜冊中有關蘇東坡畫竹題詩的故事如下:「東坡先生守湖州日,以逰何道兩山,遇風雨。回憩賈耘老溪上澄暉亭,命官奴執燭,畵風竹一枝於壁。題詩雲:更將掀舞勢,秉燭畫風筱。美人為破顏,恰似腰支裊。後好事者刻於石,今寘郡庠,余遊雲上,摩挲久之,歸而每筆為之,不能仿佛萬一。時梅雨初歇,清和可人......」詩文排布錯落而有節律,筆墨如行雲流水,酣暢淋漓。

「移竹當窗,分梨為院,溶溶月色,瑟瑟風聲,靜擾一榻琴書,動涵半輪秋水。」欣賞這件竹石蓋碗,仿佛窺見到中國古典園林之一隅,那種清寂幽深的靜謐貫徹心間。墨竹清冷,卻尤有一種高潔之氣,其蓬勃蔥蘢之姿又令人心生歡喜。一器之上,從文同、蘇東坡到吳鎮,再到清代禦窯,見證著「墨竹」千年文脈傳承,而墨竹所代表的中國文人清秀峻逸,挺拔灑脫的氣質也由此得以庚續。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