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只「瓷」青白,宋人審美格調的「天花板」?

2024-06-12收藏

天氣漸熱,揮汗如雨。

當我見到這一抹青白的瓷色,頓覺清風徐來,生出許多涼意。

青白瓷,又稱影青、隱青、映青、罩青。青白淡雅,瑩潤如玉,故有「饒玉」之美稱。

千年一瞬,「饒玉」穿過歷史的長河,芳華重現……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故宮博物院 藏)

素雅簡潔,韻高致靜

「至若茶之為物……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簡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愛茶愛雅玩的「文藝範兒」皇帝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這樣說道。

宋·趙佶【聽琴圖】(局部)

宋茶與宋瓷,美美與共。此番論述若用來形容青白瓷也無不妥帖。其釉色介於青白之間,青中顯白,白中閃青,比青瓷多幾許淡雅,又比白瓷多幾分靈動,恰到好處,中正平糊,暗合了中庸之道。

這一抹青白之色,素雅簡靜似春水,澄懷滌慮,矜平躁釋。釉質溫潤瑩澤如美玉,南宋蔣祈在【陶記】中稱其為「饒玉」,宋應星也贊其「有素肌玉骨之象」。至元代,青白瓷碗還有「玉出昆山」「玉出昆風」之字銘。

「君子於玉比德焉。」「饒玉」非真玉,卻有美玉之質、美玉之韻,自是深得文人的雅士垂青。

宋青白瓷,多為光素無紋,或有刻劃、壓印的暗紋。光線在紋飾的邊緣,輕輕勾勒出淡青的暗影,若隱若現,含蓄內斂。

淡青的暗影,若隱若現,含蓄內斂

在它們明凈素雅的釉色、輕巧靈秀的線條上,我瞥見了那個精致風雅的大宋。

古瓷復活,技進乎道

宋代梅堯臣詩雲:「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蘇軾亦有詩雲:「發纖秾於簡古,寄至味於平淡」。平淡之美是宋人極力追求的藝術境界。

宋·青白瓷註子(浙江蘭溪市博物館藏)

恰如茶味,平淡非寡淡淺薄,而是淡而有味,回味無窮。這一審美理想投射在瓷器上,是「素而靜,簡而雅」,青白瓷就深蘊著這種美。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陶瓷藝術發展的裏程碑,是棄仿創新、獨樹一幟的超越,坐上了青白瓷系第一把交椅,也成為景德鎮在元、明、清三代迎來鼎盛的前奏。

平淡之美是宋人極力追求的藝術境界

然而,自元代起,青花瓷的大行其道、風行世界,宣告了青白瓷黃金時代的終結。

「這一斷(燒),就是800多年,成型、裝飾工藝幾乎瀕臨失傳。」江西省非遺專案青白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水彬說。

瓷路漫漫,上下求索。搜集整理文獻古籍、古瓷實物標本,遍覽收藏在各大博物館的青白瓷器,尋尋覓覓,向古人尋求解答。

江西省非遺專案青白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水彬

卅余載沈潛,宛如一場艱苦的修行,孜孜探求,青白瓷從瓷泥到瓷器的蛻變過程,漸漸在王水彬腦海裏清晰起來。

以泥為「紙」,以刀代筆,刀的側鋒在坯上遊走,留下深淺有度、挺秀有力的線條,由點成線,由線成面,變化多端。刀法飄逸瀟灑,生動流暢。

燒成後,紋飾凸起處泛白,凹處淡青,加之釉色晶瑩剔透,胎薄半透明。迎光細賞,花影扶疏,無限繾綣。

刀的側鋒在坯上遊走,留下深淺有度、挺秀有力的線條

刻劃花之難,難在走刀力度的精準把握。刻輕,紋飾不顯,刻重則坯破胎廢。不輕不重,不偏不倚,深入坯體的一半,謂之「半刀泥」。模範成型工藝亦莫不如此,坯體的含水量也應恰到好處地掌握,太幹則屈服值太高,不易矯揉整形;太濕,印坯整形後則易變形。

「技可進乎道。」青白瓷的「中庸」之道。

古窯燒造青白瓷器

與古為新,賡續風雅

古瓷新生,傳續風雅。

一件件精光內蘊、素潔溫雅的青白瓷,沈寂了800多年後華麗重生,出水芙蓉般清新脫俗的釉色,依然蕩人心魄。

精光內蘊、素潔溫雅的青白瓷

作為江西省青白瓷非遺保護基地,「饒玉陶瓷」以古法復活宋代青白瓷經典器型。仿其形,更傳其神,形神兼備,如宋徽宗傳世名作【文會圖】中諸器的復刻。這是致敬經典,也是追逐青白瓷的藝術之魂。

以青白瓷器復刻宋徽宗傳世名作【文會圖】中的諸器

復古,亦與古為新,運用青白瓷的藝術語言表達當代的生活理念,使古典氣質與時代氣息交融。青白瓷鬥器便是宋青白瓷茶器的「古韻新聲」。

「鳳餅未殘雲腳乳,水沈催註玉花瓷。」有宋一代,點茶、鬥茶雖尚建窯黑釉盞,但青白瓷茶器卻是一個優雅高尚、深具儀式感的存在。前者反襯茶色之白,後者凸顯飲茶之雅。

「黑與白,既對立,又共生。青白瓷有黑點,是瑕疵,是工藝缺陷。黑釉瓷上有白點,卻是‘神來之筆’。」

飲茶、焚香、插花、飲酒、翰墨、丹青……從精美的青白瓷器上,我們遇見了800多年前的宋人生活方式與生活情趣,高雅、恬然而閑適。來自生活,又回歸生活,這正是青白瓷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所在。

青,是朝氣,是生機勃勃。白,是博大,是廣袤無垠。

只「瓷」青白,素「影」凝香。

以青白瓷為主題打造的現代禪意棲居生活空間

來源:茶道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