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黃 河 流 域 中 原 硯 的 價 值 與 貢 獻

2024-06-01收藏

黃河流域中原硯的價值與貢獻

文-黃海濤

首先對本次硯展給一個基本評估。我認為本次硯展規格之高、質素之精、影響之大,可以名垂硯文化史。

從古至今黃河流域中原硯一直是先進硯文化的代表者,先進制硯工藝的代表者,先進硯文化傳承的代表者。在中華歷代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中原方陣從未缺席、從未落後。尤其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中興期(主要指隋唐時期),端硯、歙硯、虢州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同樣跑完了中華優秀傳統硯文化的全過程,為中華優秀傳統硯文化的賡續,同樣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有鳳來儀展覽現場

一、從歷史文化學的角度看黃河流域中原的古硯

1、從文化發源角度看,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彩繪文明,中國最早的彩繪文明主要發生在黃河流域。這個時期就誕生了原始硯,即通常所說的研磨器。

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歷史年代最古老的第一方陣原始硯,都出自黃河中遊仰韶文化的主要遺址。大地灣遺址、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姜寨遺址、廟底溝遺址等都有原始硯的遺存。換句話說,中華歷史第一方陣的硯有來自河南三門峽仰韶文化的遺存。

從夏代的都城陽城(今河南省登封)起,到宋代的都城開封,歷經3000年,河南一直位於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區。這個區域出土的硯台,代表了當時社會最高的工藝水平糊文化內涵。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鎮館的漢代硯,都是出土於河南的歷史遺物。

2、從地理角度看,魏晉以前,長江以南被認為是欠開發的蠻荒之地。西晉末中原天下大亂,中原文化中心和文化人紛紛南渡長江逃避戰亂,被稱為「衣冠南渡」。即便如此,中原的硯文化基礎依然堅守。產於河南三門峽的虢州石硯和澄泥硯,在唐代、宋代都被典籍記載為貢硯。明清以後,傳統中國漢文化的重心完全由中原轉移到江南,但是唐代韓愈推崇的濟源天壇硯、唐宋官家欣賞的三門峽虢州硯石硯和澄泥硯、宋代米芾青睞的南陽黃石硯等等,依然在明清兩代閃耀著文化的光芒。由此可見,河南地方硯在歷史上的延續與輝煌。

3、從人文角度看,古代的文學與書畫活動是社會主要的文化和藝術活動。唐宋八大家之中,有六人出在北宋東京汴梁時期。除卻唐宋八大家之外,還有司馬光、柳永、晏殊、秦觀等文學巨匠,書法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活躍在北宋東京汴梁時期。此外,自科舉制度興起文化學習熱潮以來,唐代河南考中的狀元占全國狀元總數的14.5%,北宋則高達34.3%,均居各省之首。因而,作為文人的主要書寫工具硯台,在中原地區的繁榮就具有了廣泛而又深刻的背景。

有鳳來儀展覽開幕式現場

4、從歷年官方考古報告來看,埋葬在河南的先人,陪葬的硯台數量是最多的。特別是唐宋古墓出土的硯台,以洛陽、三門峽一帶出產的澄泥硯為主。

二、從文化戰略縱深看黃河流域中原硯

1、中國最大的特點是有自己的地緣戰略縱深,由政治縱深、經濟縱深、軍事縱深、文化縱深構成。

中國的基本國情特點是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共同體的形成與維護決定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語言、文字是文化共同體的主要工具。而語言、文字的流傳,除口口相傳外,書寫是重要載體。

其中,硯台的擔當既是文化共同體的內涵,也是文化共同體的工具。硯台占據著中華文化矩陣的一個重要節點、支點,擔當著文化共同體特殊性的重要表達,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開啟方式。

硯台參與了中華文明的發軔,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記載了中華文明的發現,助力了中華文明的賡續,傳承了中華文明的根脈。硯台陪伴了中華文明發展至今的全過程,這是解讀中華文明發生發展的密碼。

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中華文化圈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等社會活動,都須臾不可離開對筆墨紙硯的使用。時至今日,雖然中華文化的書寫工具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但是,硯台依然活躍在中華文化的舞台。

有鳳來儀展覽現場

2、講述黃河流域中原硯,就是我們講述何以中國、何以中原的重要的載體和文化要素,這是文化戰略縱深具有的彈性、韌性的標誌。

黃河流域中原硯在中華多民族的文化共同體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載體和文化工具的價值與作用。這種文化的大一統是文化戰略縱深的基礎。特別是對多民族、地域廣泛的華夏來說,如果沒有統一的文化,那麽這一種文化的戰略縱深也就不可能實作,也將像歐洲那樣割裂成很多小民族、小文化,最後被其他文化所吞沒。

中華文化之所以強大,除了早期的軸心時代,我們出了一大批治國理政的思想家,以道家的老子、墨家的墨子和儒家的孔子等為代表外,到了漢代,以董仲舒的漢儒為代表。這些都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興起階段重要時間節點上是故事。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興階段的最重要的代表,是科舉制度選拔天下精英在隋代興起,在唐代推廣的,它一直延續到今天。因為有了這種科舉制度,那麽使得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大一統,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戰略縱深,得以更加紮實有力地來推進,而在這個科舉制度興盛當中,筆墨紙硯是功不可沒。

有鳳來儀展品欣賞-漢代雙龍交頸函蓋三足青石硯

再具體些說,黃河流域中原硯的歷史價值和作用應該這樣看,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當中,它是隋唐第一次文化偉大中興的主要工具之一,特別是隨著這個科舉制度的興起,第一次在全國選拔人才的大爆發當中,讀書寫字、科舉考試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可以說,讀書寫字是隋唐時代最熱門的社會潮流,這也就引發了對筆墨紙硯的消費時尚潮。由於石頭硯台的不夠用,瓷器硯台制作的困難,所以古人就地取材,用泥土來制作各種澄泥硯,也正是由於各類硯台的大量出現,使得當時的讀書人、讀書工具都有了用武之地。這是隋唐中華文明、中華文化、中華藝術偉大復興的一次重要時間節點上的重要的事件。

隨著對這些筆墨紙硯工具的需求,尤其是對硯台這種供不應求的矛盾的解決,這就使得黃河流域河南、山西、陜西為代表的這些澄泥硯有了一個非常大的一個發展。黃河在對呂梁山、中條山、崤山等山脈的切割下,流沙當中帶有大量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它會增加泥的硬度。不是所有的泥都可以做成澄泥硯的,有些地方的泥做出硯來以後,他是還沒有墨的硬度高,他甚至磨兩下就磨薄了,磨穿了。而黃河兩岸的澄泥硯在下墨和發墨當中的優良表現,它的價值和作用就被古人發現了。甚至這個黃河的泥,尤其是陜州人馬寨的泥,它的金屬含量更高,所以宋代人講澄泥硯可試金鐵,就可以用這個澄泥硯試試鐵的硬度,這個在宋代就發現了。歷史上唐墨軟、宋墨硬,因此宋人提出了硯台可試金鐵的功能需求。

漢代陶硯基本上是冥器,唐代科舉制度興起以前的硯多為「公器」,唐硯開始大規模轉入私用。因此,唐代澄泥硯的時代性、地域性、文化性、工藝性已開始全面表達。從官方的出土報告到民間的收藏,都提供了足以說明問題的實物資料。工藝性方面,唐宋以來的澄泥硯胎色的窯變、胎質的軟硬,在河南出土的澄泥硯都有完整地展示。

元明清以後,全國制硯百花齊放,南方端硯、歙硯並蒂爭秀,澄泥硯在中原獨領風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承唐制的基礎上,陜州澄泥硯在晚清民國依舊異彩紛呈。尤其是可試金鐵的澄泥硯,我家裏就藏有這麽一方可試金鐵的晚清民國澄泥硯。用那種水泥鋼釘在硯堂上磨的時候,這個澄泥做的硯台沒有任何粉塵掉落,但是在硯堂上會留下一道一道的水泥鋼釘金屬劃痕,也就是說把這個金屬都給磨下來了,但硯沒有事。除了泥以外,還有它的燒結溫度,這個就是控火的技術、造窯的技術問題了。所有這些的結合,這叫天人合一。

需要強調的是,陜州澄泥硯以實物的流傳有序,歷經唐宋元明清一路走到今天,這是唯一用實物打通澄泥硯歷史的不間斷的賡續,這也是我們弘揚黃河澄泥硯的價值與貢獻的合理性合法性的主要依據。

有鳳來儀展台一角

三、新時代對硯文化的思考

這一次河南省民間博物館協會來肇慶參加「中原古端硯省親展」和硯文化討論會,用古代硯台藏品實物、當代制硯成果、硯文化衍生品和硯文化理論研究成果,向硯都肇慶致敬。

如果說隋唐的科舉制度是中華民族偉大中興的發動機,那麽端硯、歙硯包括豫硯,這些都是最好的助推劑。所以我們這些硯的產地要從偉大復興這個高度來認識我們的歷史擔當和我們現實的責任。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的文化傳承,我們的講好何以中國,這是個巨大的寶庫。

甚至到了宋代,在北宋東京皇家的大觀東庫存有端硯三千方,這是在國家戰略儲備倉庫存放,那麽端硯作為國家戰略儲備資源,這更是硯必唐宋的又一宏觀解讀,也更是隋唐偉大文化中興的延續。

今天全行業的領導和我們本地主管的領導都來了,可以共同謀劃更高、更深、更廣闊的硯文化畫卷。

這一次來肇慶參加硯展和研討會,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很長時間都沒有出席過類似的活動了。因為我覺得這種活動,必須有代表性、先進性、引領性,我參加活動是來學習的,不願意聽那些說著永遠正確又毫無新意的廢話,我們不做這樣勞民傷財、反復咀嚼剩飯的蠢事,要做就做有營養的文化大餐。今天這裏剛好有一頓美味。

有鳳來儀展覽開幕現場

大而化之地講硯文化,空洞無物地講硯文化,這實際上是心虛的表現。硯文化不能滿足於江邊漫步,要走進深水區。就像開采老坑,最好的石頭都在江底。那麽什麽是最好的石頭,怎樣獲取最好的石頭,這次硯展和研討會,就是一種探底的有益嘗試。不怕你不會,就怕你滿足於躺在岸邊睡覺。

有營養的硯文化交流也要講「先進硯文化代表」,即有觀點成體系的硯文化理論研究,有規模成體系的硯台收藏矩陣,有守正有創新的制硯和以硯為載體的綜合文化藝術衍生品開發成果。制硯、賞硯、藏硯,不能停留在是什麽的階段。先進硯文化要回答這五句話:哪來的,哪去的,是什麽,為什麽,憑什麽。

對這十年硯文化的發展怎麽看?這些都是需要拿出硬指標來衡量的。什麽是先進硯文化的代表,具體講先進硯文化傳承的代表,首先是各路制硯達人的守正創新之作,這些年以程文、程八、阿滿等為代表,端硯也出了一批好作品。而且何健寧等青年新銳的崛起,令人刮目相看。其次是上午硯展開幕式各位領導專家的發言和各位在研討會的發言,表述了很多對硯文化認識的新格局、新高度。在這裏我還要強調的是,肇慶的劉演良老師、歐忠榮老師對硯文化的理論貢獻,是當代硯學的頂峰。再次,本次硯展,河南藏硯天團帶來了原藏深宅的「新面孔」亮相,以及圍繞硯台創作的美術作品,都是硬實力的展現。

有鳳來儀展覽現場

借此機會我還要爆個料,中軸線以考據和藝術賦能為特色的古硯全形拓、題跋等綜合硯文化衍生品的打造,即將公開亮相。這些作品將充分展示硯拓的拓法和硯銘的章法、書法、刀法、文法、心法。不得六法,何談先進硯文化的代表。一句話,理論上不炒剩飯,觀點上不拾人牙慧,作品和藏品上不以舊充數。

關於制硯這一塊,中軸線除了在工藝美術技藝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之外,我們重在思想認識上傳授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張得一先生是當代硯文化創作的傑出代表性人物,張老師從綜合藝術修養、多技藝、多角度的藝術實踐,來開拓當代硯文化的全新局面。歐忠榮先生是當代硯文化著作最多、端硯史研究最全的資深學者,是在全國硯文化領域為端硯爭了光的重要學者,歐老師從守正創新的角度、藝術欣賞與古籍解讀的角度,對當代新硯的創作,給予了深入的研究。我本人則從宏觀敘事角度,將古代優秀硯文化的原則、立場、觀點、方法,切入當代制硯文化。比如我們講「中國古代制硯的八大原則」,讓我們的學生清楚古人制硯、用硯、賞硯的價值點在哪裏,今天制硯要創造的價值點在哪裏。制硯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我們的開發是多為維的,在入古求新的基礎上,要把動手動腦結合起來,要用心來創意。我們不能躺在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上睡大覺,我們不能在守正創新的新時代徘徊不前。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願望、有勇氣、有資格、有能力來開發先進的硯文化。因此不能滿足於簡單的工藝技術的傳承,在硯的結構、紋飾、文化藝術表達等諸多方面,有很多課題,需要我們開題、破題、解題。

有鳳來儀展覽現場

硯文化不是過家家,守正創新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的責任與情懷,更是我們的實力所在。

在這裏,我需要引申一下,我的主業是做文化產業的,習慣於從產業生態角度切入硯文化的討論。關於硯文化產業的開發,我曾經給有關產地領導、行業領導、企業領導做過策劃或建言。這也是我們硯文化的擔當和社會貢獻。從現在硯文化的發展狀況來看,我認為目前主要在圍繞硯文化的文化擔當領域多一些,那麽硯文化的政治擔當和經濟擔當上,有很大的空間和余地,甚至是處女地,需要我們去開發。硯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復興的戰略資源,那麽這就具有了硯文化政治擔當的含義,同時硯文化的發展又要在產業化上下足功夫,為地方的稅收、文旅和增加就業做出更多的貢獻,這又是硯文化的經擔當。要落實這三個擔當,一定要把握好國家、資本和工具這三個要素。所謂國家是指我們黨政透過政府、政治、政策來為我們的硯文化產業制定相關的方針政策,保駕護航。所謂資本,既有國家資本的投入,又有民間資本的投入。如果沒有資金的投入,那麽硯文化也就沒有可持續性發展的可能性。第三個就是工具,實際上我們現在大家在現文化的開發上,都在圍繞著工具端這個層面上發力,即硯的設計、制作、銷售等。

肇慶又號稱山水肇慶,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同時又由於肇慶飽含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特別是端硯資源,這就給我們肇慶的大文旅、大文化產業提供了先天的資源優勢。那麽如何把這個大的文化產業做好,我認為不是單單的就把制硯做成產業化開發,要從更高更大的範圍即大文旅、大制硯產業來考慮這個事情。關於這個綜合大文化格局下的大文旅、大制硯的文化大產業,我曾經提出五個目標,就是招的來、留得住、住的下、玩的好、還想來,人文引流、商業引流的結果就是財富的匯聚。要實作這五個目標,我們一定要理清落實專案的三個邏輯。第一是情懷邏輯,如果沒有情懷落地,就沒有可持續性發展的思想基礎。第二是商業邏輯,就是我們的大文化產業怎麽樣能夠整合資源,包括我們除了把制硯賣硯的商業邏輯,與全域文旅的商業邏輯結合,甚至我們的大文化產業和其他工業商業的結合,這都是商業邏輯需要清醒到位的。目前來看國內做文化產業的多數在第三個邏輯上出了問題,即營運邏輯。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以很多很好的資源很好的專案都是在營運過程當中不是擱淺就是倒閉。有關情懷邏輯、商業邏輯和執行邏輯,這是另一個更大的課題,我另有策劃方案在別的地市也做過探討。時間關系今天在這裏就不展開跟各位分享了。

有鳳來儀展覽現場

我認為當下硯文化產業定位沒有高維度的產業目標、產品目標,藝術家和從業者以自我抒發個人情感為主,與市場經濟的邏輯不相匹配。要以硯文化推動硯文化產業,以硯文化產業帶動文房文化產業,形成定位、目標、路徑、流程、節點,進入產業賽道,而不是滿足於非遺傳承的作坊賽道。要開辟新賽道,跳出小文房,進入大市場。產業化取決於規模化,規模化取決於經濟行為的常態化,常態化取決於日常消費的普及化。時間和主題關系,這部份今天就不展開講了。

這一次在肇慶舉辦的硯文化交流活動,不是一般性的賞硯說硯,在探討硯的制作與收藏的同時,我們回顧了硯文化的歷史,展望了硯文化衍生品的開發,尤其是對將來硯文化產業的預想。這就拉高了站位,拓寬了視野,放大了格局。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硯文化應有的開啟方式。

這些先進硯文化的代表性、權威性,在本次硯文化交流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所有這次活動的亮點,也是當下硯文化的亮點,因此以其首次亮相而具有引領性。代表性、權威性、引領性這「三個代表」是我們這次豫粵兩地硯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和標誌。

一切的進步,都要回顧來時的路。總結一下,這麽多年,我們是在原地踏步還是邁步向前。我們都是先進硯文化的追求者,努力成為先進硯文化的代表者。這次活動,我們在歷代硯台的收藏上,在傳承古硯的制作上,在硯文化衍生品的藝術打造上,在硯文化的理論上,都拿出了當代最有參考價值的、最新的東西。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代硯文化正站在新時代,踏準新起點,邁向新征程。

有鳳來儀展品欣賞-唐代端石鳳池硯

【作者簡介】

黃海濤文化生態學者、收藏家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黃帝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手機:13522377933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