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朱振彬:天祿琳瑯元刻本【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第四十六冊襯紙的去留復

2023-12-20收藏

國家圖書館館藏清宮「天祿琳瑯」珍籍的修復專案自開展以來,遵循「搶救性修復」「整舊如舊」等原則,註重建立完備的修復檔案,並以科學檢測為依據,指導修復工作。本文介紹修復「天祿琳瑯」珍籍元刻本【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第四十六冊修復案例。

一、元刻本【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第四十六冊襯紙的去留復

【事文類聚翰墨全書】是現存宋、元時期部頭最大、影響最大的民間交際、套用類書。編者劉應李,建寧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出身於儒學世家,南宋鹹淳十年(1274)進士。

(一)版本情況

傳世的【事文類聚翰墨全書】有大德本、泰定本、明初本三種版本。此本為元刻本。待修復者為第四十六冊。四眼線裝,豆青蠟箋書衣,雙魚尾,雙黑口,文武欄。半葉12行,每行20字。開本高186厘米,寬125厘米。帶襯,米色包角。(見圖1)

圖1 元刻本【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第四十六冊修復前

(二)紙張分析

經紙纖維分析測試,書葉為百分之百毛竹,竹纖維打漿度偏低,有大量未分散的纖維束。局部纖維發生明顯的糟朽、碎化,老化比較嚴重。

(三)破損情況

通冊糟朽、發黴、粘連並形成書磚。書前副葉所鈐乾隆三璽殘損,正文第一葉「乾隆禦覽之寶」殘,「天祿繼鑒」殘。後副葉「乾隆三璽」缺,卷末所鈐「乾隆禦覽之寶」殘,「天祿琳瑯」殘。前後書衣殘,包角殘。

(四)關於此書的襯紙

由以上破損情況,可見此書破損嚴重。對此類糟朽、發黴、粘連狀況的古籍的修復,筆者在【文津學誌】第十輯中發表的【國家圖書館「天祿琳瑯」專藏修復案例】一文中已有闡述。在此不再贅述,而是重點談一下關於此書襯紙的去留問題。

所謂襯紙,是在對古籍進行修復時,經溜口或修補後的書葉在錘書後書口或葉面仍然凹凸不平,必須在補過的書葉裏面襯一張紙,以恢復書的平整。這便是襯紙在古籍修復中的作用。乾隆年間由四庫開館而興的琉璃廠書肆中,一些書商為求暴利,將一冊或一套線裝書在原有冊數的基礎上進行拆分,使冊數增加。書冊遭人為拆分後,為保持原書厚度,便在書葉中襯紙。這種方法在當時的琉璃廠書鋪中較為流行。為了節約起見,一些書鋪常用廢棄的舊書葉充當襯紙。

【天祿琳瑯】專藏修復專案自開展以來,發現不少書都有襯紙。主要有兩種襯紙方法。一種是單純為增加厚度而襯紙,如本文所述元刻【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等。另一種是「連補帶襯」,就是把補和襯兩道工序合二為一,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襯紙方法。如【宋版玉篇】【宋版春秋經傳集解】【趙註孟子】【班馬字類】等。關於這些襯紙,筆者向來的觀點是盡量保留。因為這些襯紙也大致有兩百年的歷史了。保留這些襯紙,對保證珍籍修復後舊裝「味道」不變,也就是保留書的原貌,無疑是恰當的舉措。故在修復【天祿琳瑯】專藏過程中,雖然遇到的襯紙或大都有破損、或因「連補帶襯」不易揭補,但透過補或揭,大都盡量保留了下來。

但是,也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第四十六冊修復過程中,便遇到了襯紙去留問題。此冊與此書其他冊的襯紙不盡相同。【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破損情況大多為粘連、糟朽,襯紙整體形態還算完整。糟朽部份采取加固等技術手段後,仍可以利用。故修補後,重新歸於原位。對此冊的襯紙做纖維檢測發現,其纖維成分為青檀皮85%,稻草15%。襯紙下半部份纖維呈旋轉狀斷裂,外觀形態已改變。造成這種斷裂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襯紙與書葉受水浸後,書葉由濕轉幹的過程中,襯紙產生了收縮。又由於此書襯紙已經糟朽,同時襯紙的成份中檀皮纖維組織比較稀疏,故在遇水收縮的過程中產生了斷裂。另外,襯紙上半部份在顯微鏡下觀察,糟朽、黴菌侵蝕嚴重,且纖維韌性已完全喪失,纖維斷裂。襯紙上半部份完全被菌團所覆蓋,菌團由大量的孢子和菌絲組成。

圖2 襯紙破損狀況

圖3 顯微鏡下所見襯紙上的黴菌孢子

圖4 顯微鏡下襯紙斷裂處纖維形態

對於這樣的襯紙,筆者認為應該舍棄。因為襯紙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護書葉。而這種狀態下的襯紙已經失去了保護書葉的功能。並且一旦環境適宜,菌團復活,將給書籍本身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此書修復後,沒有用舊襯,而選用了楮皮、竹混料新襯。選擇混料紙,是因為此類紙張的柔韌性與宣紙相似,而且在挑選時選擇本白色,與原襯紙的顏色非常接近,所以選擇此種紙張材料能夠最大限度還原原貌。

圖5 【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第四十六冊修復後

透過對元刻【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第四十六冊的修復,得到一個啟示。我們在對古籍修復時,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應有利於古籍的長久保存,有利於古籍生命的延續。筆者認為,這也是我們采取一切修復措施的出發點。這一認識,也體現在筆者對【天祿琳瑯】珍籍修復工作的全過程之中。如對明嘉靖本【六家文選】卷四十二的修復。在修復之前,此書並沒有襯紙。但是在修復過程中發現,此書絮化嚴重,書葉非常薄,給人一觸即破的感覺。這種狀態下,書葉和字跡極易受損。所以,為保護超薄的書葉,對其添加了襯紙。加了襯紙後,間接增強了書葉的韌性,對字跡也起到了保護和加固的作用。另外,在對明萬歷刻本【丹淵集】的修復過程中發現,此書破損嚴重,紙張強度基本喪失。如果仍采用傳統的錘書方法恢復書葉平整,無疑對已失去韌性的書葉又造成一次破壞。故筆者采取了不錘書而襯紙的辦法,使書葉恢復原狀。透過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看出,襯紙的取舍完全是根據古籍的不同破損情況以及是否有利於其生命延續而定的。

本文發表於【文津學誌】2018年(第十一輯),第424-4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