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廣東省內的10件國家級收藏品,鮮明的地域色彩,價值連城!

2024-06-17收藏

廣東素有「嶺南文化」之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曾孕育出無數瑰寶珍品,閃耀著獨特的嶺南文化光芒。作為中國南大門的重要視窗,廣東省內保存著大量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國家級收藏品。

很多收藏品都見證了每個時代的歷史文明,其中,最為珍貴的10件國家級收藏品,凝聚了獨特的嶺南地域特色,價值連城。

信宜銅盉(西周)

這件通高26.2厘米的青銅盉,飾有饕餮紋、夔龍紋等,是1974年在信宜縣施工時意外發現的。經專家鑒定,屬於西周時期的珍貴文物,成為廣東省國家級收藏的青銅器之冠。

陽春孔雀石

長80厘米、寬40厘米的陽春孔雀石,產自陽春市的石菉銅礦。孔雀石之名源於其顏色的相似性,仿佛孔雀羽毛上斑點的綠色。這種石頭身上凝聚了鐘乳柱狀、葡萄狀以及洞體等多種形態,呈現出翠綠、墨綠和粉綠等明顯的色彩。

它的表面有著明亮的絲絹般光澤,觸感則像是絨毛一般柔軟。此外,它的體積龐大,質素上乘,形狀美觀。最初開采孔雀石是為了煉銅,後來逐漸被用作工藝品及觀賞石。孔雀石與大理石、雨花石、太湖石、和英石被列為「值得收藏的5大名石」,這塊孔雀石也體現了廣東獨特的地質資源。

雷州窯釉下褐彩鳳鳥紋荷葉蓋罐(元代)

這件通高31厘米的元代瓷器出土於海康縣(現雷州市)元代古墓。灰色胎體,施以褐彩鳳鳥紋飾,顯示出獨特的雷州窯燒制工藝。

雷州窯是嶺南著名的民窯,生產的瓷器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此件的精美程度遠超同期的其他產品,在廣東的本土窯口中也是罕見的作品。

端石千金猴王硯(清末)

這塊長25.5厘米的硯台,是以名貴的端硯老坑石精雕細琢而成。上面集合了胭脂火、微塵青花等多種名貴石料,硯堂中央更有一個天然形成的「獼猴」石紋,因此被稱為「千金猴王硯」,它代表了廣東獨特的硯文化。

此硯原先在張之洞的幕僚何蓬洲及其後代的手中,在抗日戰爭期間,為了保護這件珍貴的文物,何氏後代不得不將其轉售給一位古董商。隨後,硯台經歷了一系列的易手,最終落入了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之手。

幸運的是隨著日本的投降,硯台再次流落於民間。直到上世紀50年代,這件硯台才重新浮出水面,並被一位姓鄧的先生購得。而當時中山大學的商承祚教授得知此事後,立刻決定將其買下收藏。

德化窯張壽山塑負書羅漢像(明代)

這尊白釉羅漢像高23厘米,是明代德化窯瓷塑名家張壽山的傳世之作。德化白釉色非常著名,備受歐洲人喜愛,被稱為「中國白」。這尊白釉羅漢像堪稱代表之作。它的雕塑造型精致美觀,比例恰到好處,制作精細,線條流暢,質感極其強烈。

這個作品將羅漢的外觀特征、內在氣質和工藝技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思想和藝術效果的高度和諧統一。張壽山的精品流傳至嶺南地區,體現了兩地文化的交流互鑒。據說張壽山的作品存世的就僅剩2件,出來博物館的這一件,剩下的在一名香港商人手上。

金漆木雕大神龕(民國)

高3.3米的這座金漆大神龕,是潮汕地區供奉祖先牌位時使用的。它采用了雕刻、髹漆、貼金、漆畫等多種工藝,堪稱潮州木雕的珍品。

潮汕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滲透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元素。

南宋鎏金腰帶(金項飾)(南宋)

長1.72米、重566克的這件金飾,表面是人字形的紋路,麻花般的形狀。後面設有方孔連線著腰帶。

最初被認為是金腰帶,但現在學界傾向於認為是一件異域金項鏈。它是1987年從「南海一號」陽江海域古沈船打撈出水的,收藏品反映出了嶺南與海外的文化交流。

元白玉鏤雕龍穿牡丹蓋鈕(元代)

這件8.4厘米高的玉雕蓋鈕,采用新疆和田白玉精雕細鏤而成。上面栩栩如生地展現著龍穿牡丹的景象,頗有嶺南風格。元代玉雕工藝在廣東地區發展出獨特的面貌。

趙孟行書【陋室銘】卷

這幅長131厘米的紙本書法作品,是著名書法家趙孟早期的力作,收錄了唐人劉禹錫名篇【陋室銘】。它代表了嶺南書法文化的卓越成就。

廣彩人物雙耳蓋盅(清代)

清代廣州燒制的"廣彩瓷"獨樹一幟,這件彩繪人物故事的雙耳蓋盅就是代表作品之一。盅身 "侈口鼓騰、底部內收"、大蓋金黃,體現了獨特的燒制工藝和審美風格。

結語

廣東的這十大國家級收藏品,凝聚了嶺南這片沃野深厚的人文底蘊。無論是青銅器、玉器,還是陶瓷、書畫,抑或是工藝品,都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些國家級文物,堪稱嶺南文化瑰寶,價值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