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玉文化第一個時代高潮

2024-06-30收藏

小南山|中國玉文化的第一個時代高潮

器晤3N3N

如果將玉器和細石器技術

聯系起來考慮

玉器早期成型

可能采用了

與石同樣的技術

早已聽聞,黑龍江饒河小南山有重要發現,出土許多精美玉器,如何精美,心存疑惑。2024年6月21~23日,我隨玉文化學會奔赴小南山一睹究竟。真的是百聞不如一見,陳列室數十件美玉盡收眼底,精彩之極,已將疑惑一掃凈盡。

饒河小南山出土玉器

小南山的發現,顛覆了有關玉文化起源與發展的傳統認知。我想到,考古學的結論就是如此,一般只是顯示相對正確,要經過不斷完善的過程,一步一步接近正確。我們的考古認識,形成一個體系的認知,與遺跡埋藏情況有關,與我們的田野手腳行動有關,也與我們的眼力有關。

小南山新發現大大改變了我們已有的認識,開始再一次完善已有的認識體系。關於玉文化的起源,我們得大幅修正傳統認知,將起源年代修正到9000年前,甚至可以推導到10000年前。

小南山玉器精美精致,不僅年代早,技術起點很高,器形也很全。環璧玦匕無一不精,一眼望去,非常震撼。這已經是中國玉文化走過起源階段後,進入到發展的一個高潮階段了。

小南山玉器較多的器形是玉玦,玦之為器,在史前和文明史前期形成為傳統的文化圈。古玉中有玦作為飾品,【說文】說「玦,佩玉也」,【禮記內則】說「左佩紛帨……右佩玦」。佩玦的形狀如環之形,卻留有一個缺口,如【玉篇】所說:「玦,玉佩,如環缺不連」,【白虎通】也說:「玦,環之不周也」。漢代以後史家註解典籍,也是一樣的理解,杜預註【左傳閔公二年】說:「玦如環而不連」,韋昭解【國語晉語】說:「玦如環而缺」,其意都指不是一個完整的環。有缺而不連的玉環,正是佩玦。

饒河小南山出土玉玦

玦在起初通常認為以耳飾為多見,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內蒙古興隆窪文化發現了器形規範的玉玦,形制有扁平環形玦和管式玦兩種。前者是興隆窪文化玉玦最典型的器形,也是後來最常見的造型,綿延使用了五千多年。長江下遊地區玉玦出現的年代也很早,雖略晚於東北,但出土數量更多,其中馬家浜文化發現近百件,形制分為扁平環形玦、大孔鐲形玦和管式玦三類。

青銅時代玉玦仍然是重要的裝飾品。商代玉玦呈片狀,大小在5~10 厘米,多光素無紋, 也有的雕刻有龍鳳紋。周代的玉玦亦為片狀,環寬於商代時,中孔略小,有橢圓形玦,也以光素者為多。春秋時代玉玦也很流行,但器形較小,直徑在3~5 厘米上下,多為扁片狀玦體,普遍飾當時流行的蟠螭紋與蟠虺紋。漢代玉玦發現漸少,有的小玦顯示有戰國風格,也出現了一些大玦。

新石器時代的小玉玦常出土於死者耳部,應為耳飾,如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和南京北陰陽營遺址,在人頭骨左右都發現了玉玦。商周出土的大量玉玦,有的出土於人頭骨附近,也有放在胸腹部的,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卷龍玦應是佩飾。春秋以後的玦,有出土於耳部位置的,也有見於身體其他部位的,還有發現置於口腔內的,如陜西戶縣宋村春秋秦墓一陪葬男子含有兩件玦琀。

在漫長的崇玉年代,玉的意義其實是前後經歷了一些變化的,它經歷了人化、神化和王化(貴族化)幾個過程,最終的落點是德化,即所謂君子比德於玉。將玉引向道德化,應當是玉玦獲得決絕義項的開始。玦的得名,首先應當是形,是取意有缺口的形態。

小南山玉玦以扁平形居多,光素無紋,拋光精細。這些玦當主要是作為耳飾使用的,當時人既不會人皆有此飾,用者也許不一定雙耳都佩帶。不過作為後來流行廣泛的風俗,目前所知應當最早是由小南山人的時代興起的,如果以漢代作為末流,玦飾的播散則有七千年左右的時間,應當說是不可謂不長了。

小南山玉器還值得特別提到是玉匕,長條形,有薄利如刀的邊刃。匕面無紋,但相對於尖頭的一端穿有一孔,顯然是預備系繩便於攜帶。這樣的玉匕出土多件,當為高端的進食具,即是後來餐勺的前身。小南山玉匕的出土,表明匕食文化傳統的建立有了九千多年的歷史,這樣的勺食傳統是粒食方式的見證,同處於黑龍江的密山新開流遺址,過去發現過精致的骨匕,顯然是小南山傳統的延續。

饒河小南山出土玉匕

密山新開流出土骨匕

由小南山和新開流的玉匕與骨匕,我們想到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普遍發現的骨匕。

黃河下遊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居民的骨匕制作大都十分精巧,包括一些器形標準的勺形匙,還有一些蚌質餐匙。大汶口文化許多精美的餐匙都被作為隨葬品放在了死者的墓中,發掘時看到餐匙常常握在死者手中。

黃河上遊地區的齊家文化居民,使用骨匕也很普遍,有的遺址出土骨匕多達100多件。

齊家文化的骨匕全為長條形,柄端無一例外地都有穿孔,這些骨匕許多也是在墓葬中發現的。作為隨葬品的骨匕,一般都放置在死者的腰部,推測當初應是隨身系帶,成為一種生活中固定的裝備。

玦與匕文化圈,延綿到了歷史時代,現在我們知道了它們最早的源頭,這是小南山發掘獲得的證據。

早期玉器的制作,特別是玉器開料成型的初始工序,這裏可以由小南山的發現作一點推測。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細石器加工技術,細石器與玉器技術之間應當有聯帶關系,我們知道小南山出土過長25厘米的桂葉形石標槍頭,制作采用的是壓剝技術,而這正是細石器的主打工藝。過去密山新開流也出土類似石標槍頭,也是采用壓剝法制成。這種細石器技術運用到玉器早期成型上會是很自然的事,它比起線繩切割效率會高得多。玉料壓剝成型後,再經打磨拋光,精致的玉器也就出現了。

饒河小南山出土

石鏃與細石核

饒河小南山出土

桂葉形石標槍頭

如果將玉器和細石器技術聯系起來考慮,玉與石的加工可能采用了同樣的技術。不僅解決了玉器早期的工藝技術問題,對於舊石器向新石器的過渡探討,也會開啟另一方天地來。